浅议网络文学

时间:2022-09-21 04:04:44

浅议网络文学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新兴的网络文学逐渐成为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表征。与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具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而各方面因素也使得其发展现状与前景让人们亦喜亦忧。总的来说,网络文学虽然对文学的创作和接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它目前难以从根本上动摇传统文学的地位。

关键词:网络文学;超文本性;虚拟性;嬉戏性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7)-12-0054-02

在这一个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时代,以数字化为主要特征的互联网和电子传媒正改变着人类的文化和生存状态,也快速地改变着文学传统的面孔,使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这一对”千古冤家”正成为“欢喜亲家”,这就是以网络文学为重要表征的当代文学新纪元的开始。

据统计,自1995年中国大陆开始有了本土的文学网站加入国际互联网(1994年国际互联网进入中国大陆)始,截止2001年8月底,“中国大陆有以'文学'命名的综合性文学网站约300个,设有文学栏目的网站3000多个,其中以'网络文学'命名的文学网站241个,发表网络原创文学的网站153个,小说的各类网站486个,诗歌的249个,散文的358个,剧本的75个,杂文的31个,影视作品的529个”。从这些网站上发表的文学作品更是不计其数。而仅“以专载网络原创作品的'榕树下'(rongshu.com)为例,它从1997年建站到2001年底,已登载原创作品61.9万多篇(部),达8亿多字”。 [1]

可见,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这种新兴的文学样式--网络文学已经异军突起,并蓬勃生长着,从而成为当代文坛不可忽视的一股鲜活的文学力量。

1.网络文学的概念

什么是网络文学呢?网络文学到底该如何具体定义呢?对于这个问题,当下文学界的说法纷繁复杂,而尚无定论。陈海燕先生认为:“所谓网络文学,按我的理解,一般是主要发表在网络上(文学网站或个人主页)的各类文学作品。”[2]著名的网络文学研究学者欧阳友权先生认为:“网络文学是网络时代的文学,也是网上的文学”。笔者认为古清生在《哪有网络原创文学--想起来说》中所归纳的是相对最为完善的:“网络原创文学首先必须是在线写作;其次,必须是文学,要有文学的构成要素和审美功能,起码网络新闻和新闻综述不是文学;第三,网原创文学还需要有网络写作的特征,如工业化革命之后的文学产生的变异,工具的变迁,是使写作人写作或者说社会心态总的嬗变的基础,它应该出现特别鲜明的网络人文符码,或曰信息等等。”

2.网络文学的特性

以独特先进的电子和网络技术手段为依托,将数字化的艺术媒介与网络时代的文化氛围相融合,这一切都使得网络文学与传统的纸质文学相比起来具有丰富而鲜明的特征,突出表现为如下三种特性:

2.1超文本性

超文本(Hypertext)一词由美国学者尼尔森首创。网络文化的超链接性使得信息的组合方式很奇特。它是一种全局性的信息结构和文本模式,它将不同的文本通过关键词建立链接,使文本得以交互式搜索,形成非线性的网状结构。超文本文学将大量文本通过关键词的链接互联为一个树状的网络系统,超越了个别文本的局限。在这个系统中,不同的路径纵横交错,读者可自由选择路径进入文本。超文本文学将传统文学静态的封闭的线性结构转化为富有弹性的开放的网状非线性结构。非线性的书写系统代替传统的线性叙事,情节的原因和结果不再是严密的对应关系,文本内部结构松散,语意断裂,但又呈现相互关联和串通的特征。

超文本性突破了阅读与写作的界限,传统文学中的作者和读者角色受到了挑战。在超文本文学中,读者成为集阅读与写作于一身的作者--读者(Author-reader),“读者再生”得以实现。首先,读者可以直接参与超文本文学的创作活动,有限度地决定文本的结构和发展方向,作者只是为文本的路径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具体选择何种路径,这完全取决于读者。因此,同一文本,在不同的读者那里会呈现出不同的结构和面貌。从这个角度说,在网络文学中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且,读者还随时可以通过增添新文本--包括情节、人物以及自己的感想、评论、相关的参考资料等等--来创造新的路径;再有,超文本文学真正实现了读者与作者的互动交流,超文本文学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一对一、一对多或者多对多等多种形式的作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之间的共时交流。

总之,这种超文本性颠覆了传统文学中的“文本界限”、“文本独立性”等概念,通过文本将作者和读者有机地连接起来,并且将每一文本与其外部的文本联系起来,从而实现了作者、读者、文本、互文性之间的良性循环运动。

2.2虚拟性

网络技术通过数字化的方式为人类提供一个类似于真实的“现实”环境即赛伯空间或虚拟实在,人们可以借助这个“虚拟”的环境生活和工作,形成人类崭新的交往方式和实践方式。虚拟性只是指其存在状态无形,但它却以信息、图像、声音、文字等作为自己的形式。计算机与电子感应器等虚拟现实技术能比影视传媒更为逼真地再现视听信息。总之,在虚拟现实中,人们可以达到和实现物质现实世界中所不能达到和实现的。网络的虚拟现实的功能使文学作品的形态日益朝着多媒体的方向迈进。比如流传较为广泛的网络小说《火星之恋》,在主要用文字叙述的过程中,不断插入一些感性的外空音乐和图片,为我们展示了男女主人公如梦似幻的传奇般的爱情故事。这样的作品,我们不是阅读,而是进入其中,体验人物的情感,体味作品意蕴的丰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家们孜孜以求而不得的所谓跨文体写作,在网络时代却轻而易举地得以实现。正如迈克尔・海姆说,人们在虚拟世界中的经验可能反衬出真实的世界,虚拟世界给了我们一个可能进行哲学式反思的地方,“最终的虚拟实在是一种哲学体验”[3],使得我们对人自身的存在本性、存在的根基和意义有更深刻、更自觉、更真实的把握。

2.3嬉戏性与游戏性

艺术就其本质是无功利而让人愉快,与游戏有着深刻的关联。但是从孔子的“兴观群怨”到贺拉斯的“寓教于乐”,再到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审美教育功能,文学尤其是传统的精英文学在历史上都长期被赋予一种教化民众、救国安邦的功能,都强调某种严肃的救赎感和文学背后所隐含的道德理想和伦理价值诉求。

在网络空间,作者进行文学创作则完全是一种兴趣和表达欲望的驱使。正如方舟子所说,“他们不曾把网络当文坛,也不会刻意追求什么文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之所以要张贴,或者是为了交流,或者是为了发泄,鲜有出于创作的冲动……而其特色,则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无所顾忌,也不会受到任何的限制、审查。”网络文学只注重文本自身所营造的虚拟世界,以及这个世界的真实表达。网络文学的创作者敢于打破一切表达禁忌和题材禁忌,各种戏说、大话、角色反串、无厘头风格的网络作品俯拾即是,追求的仅仅是一种符号化的能指狂欢和话语嬉戏。创作者只注重当下的现实感受,而不是与现实世界对比,它完全可以为自己营造一个虚幻而自由的世界,通过这种虚幻的真实实现自己的艺术想象和创造才能;他们更倾向于个体的自娱自乐,不必负担太多的社会使命,既不谋求得到社会权力话语的肯定,也不希望获取崇高的名望,因此对社会原则与社会责任便不屑一顾。因此网络文学在美学精神上消解了来自伦理世界的重压,更大地趋向游戏性。

3.网络文学的发展前景

网络文学既已成为文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那么我国网络文学的发展前景如何呢?从我国网络文学的发展进程中,我们看到一些可喜的现象:一方面,网络文学作家及其作品不断涌现,较有影响的有蔡智恒、蓝冰、李寻欢、今何在等,另一方面,传统作家中的一部分人已克服了对网络的“技术恐怖症”,并以积极开放的心态开始介入网络文学,如张欣欣在“博库”网站开设了专栏。

但我们同样必须明白网络对文学的双刃剑效应。它一方面给网络文学的写作带来了方便快捷的方式和自由平等的空间,但同时也产生了不少的网络废品和文化垃圾。人人参与,众声喧哗,加上网上创作的随意和即兴化,造成了大量空洞的评论。随心所欲、淋漓尽致的情感宣泄,过多的形成为网络们毫无节制甚至是歇斯底里的自然情感和本能表现,失去了永久性维持与超越性维度的艺术精神,在本质上与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文学是背道而驰的。因此有人预言:“如果某一天,网络创作彻底堕落成--无聊灌水,网络批评完全]变成--火焰战争,那么,网络文学被文化垃圾窒息而死就成了一种在劫难逃的宿命。”[4]因此,要使网络文学摆脱这种宿命,关键在于加强网络文学独立艺术品格的建构,比如说将网络文学的基本载体和表达方式落实于语言文字上;对网络文学进行技术管理;在我们的生活中营造一种自由平等的生存环境,并且以教育为促进手段提高大众的艺术修养等等。

4.结语

总之,网络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通过培植网络文学这一新兴的文学样式,对文学的创作和接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由于自身存在的不足,决定了它目前难以从根本上动摇传统文学的地位。它弱化了了传统文学的精英色彩,赋予了文学以超文本性、虚拟性、游戏性等多种特性,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网络文学文本中,有相当一部分缺乏对社会重大问题人类生存境遇等终极价值的关怀,还有一些只是纯粹宣泄作者本人生存的怨愤、迷茫与困惑,它们对畸形人生的不满与牢骚,远没有传统文学对现实的批判来得犀利。因此,就文学所应有的刚性和硬度而言,网络文学比不上传统文学。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如何相互取长补短,共同繁荣以至最终合流,当是今后文学重新走向辉煌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 榕树下网站,http://www.rongshu.com. cn.

[2] 陈海燕.网络小说的兴起[J].小说评论,1999(3).

[3] [美]迈克尔・海姆.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M].上海:上海科教出版社,2000.

[4] 陈定家.“火焰战争”与“文化垃圾”[J].社会科学战线,2002(4).

上一篇:试析《庄子》一书对孔子形象的改塑 下一篇:但看花开落,不言人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