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南永京拳的传承与保护

时间:2022-09-21 03:54:14

安徽淮南永京拳的传承与保护

摘 要: 永京拳作为安徽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临发展困境。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视角,运用文献、访谈等研究方法,发现永京拳正处于人亡拳息、人去艺绝的濒危状态,亟待挖掘保护,建议通过政府相关部门的引导及社会力量的支持,加强对永京拳的保护力度,促进地域武术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 安徽淮南 永京拳 传承 保护

淮南地处中原地区陆路和水路的交通要道,历史上为兵家必争之地。中原政治文化和江南商业文化在这里融合交流、包容并蓄,使淮南形成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永京拳这一淮南地域武术博采众长,形成了具有显著地方特色的技术风格。目前,淮南传统武术永京拳作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的宝贵遗产应如何传承与保护?这不仅关系到永京拳的发展,更是江淮文化传承与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生存现状

永京拳源于东晋时期道学家葛洪的神仙养生功,流传到明清时期时由葛氏后人葛锦贵在继承发展的基础上改名为葛家拳,再由葛锦贵嫡孙――我国著名武术家葛永志先生在继承发展创新的基础上易名为永京拳。永京拳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的基础上,挖掘、发展、创新而成的新时期中国武术精粹,旨在弘扬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崇武、尚德、重礼、显技,不仅因涵盖全新的武学思想、武术理论及审美情趣而形成一完整、科学、系统的健身体系,更是新时期中国武术德、技、礼教化相统一的典范。永京拳是一套完整、科学、系统的健身体系,它集气功、丹功、导引术、养身术、中外拳术之大成,融练养、实战、技击为一身的内外家相兼之拳学。讲究拳法自然意真,周身协调为合,整体混元一气,主动连续进攻意识。其拳势或纵逸不拘、锋芒毕露,或烟云舒卷、流水行地皆出自然。

传统武术的发展培育了淮南“民风质悍强毅”的尚武之风,永京拳一度获得迅速发展。在“改革开放”初期进行的武术挖掘整理工作,对淮南传统武术渊源、拳种流派和拳师情况进行调研和摸底,取得一些成效。随着时间流逝,很多武术拳师已经去世,许多优秀的拳械套路随之失传。永京拳的传承和保护需要立足现状、放眼未来,综合考察社会因素,梳理自身技术理论体系的顶层设计,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焕发活力。

二、传承与保护困境

(一)社会发展的影响

由于工业革命对封闭农耕社会产生的传统武术冲击,以及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全球一体化的大趋势,逐渐形成强势文化对弱势边缘文化的侵蚀[1]。在这种大环境下造成传统武术某些重要特征的封闭社会基础已经被摧毁[2]。虽然淮南地处安徽省的中北部,当前经济相对落后,同样不可避免地受到经济大潮迅猛发展的冲击。永京拳作为淮南特有的地域武术种类,其技术理论体系的核心是攻防技击[3]。然而,传统武术的攻杀技艺随着时展,已逐渐丧失社会实践价值及意义。目前,即使在曾经有永京拳习练传统的村镇,同样已经很难看到练武人的身影。淮南本地的适龄青少年们或外出打工、或一心求学,对永京拳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鲜有关注。技艺精绝的永京拳武师传艺无人,更难以通过教习永京拳谋生,生存压力迫使这些武师无暇顾及永京拳的传承与保护。永京拳武师的流失与习练者的匮乏使永京拳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

(二)国家体育战略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满足我国政治和体育发展需要,竞技体育被放在国家战略高度。我国参照前苏联的竞技体育模式,建立了以三级训练体系为特征的运动训练体系,取得了令全世界瞩目的竞技成果。在“举国体制”和“金牌战略”政策的影响下,体育管理部门对竞技武术的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和政策支持,传统武术却难以按照竞技武术的模式发展,并逐步被边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具有鲜明的文化特点,具有独特的技艺传承风格[4]。传统武术既无法按照竞技武术模式发展,又很难获得国家政策的长期扶持,在摸索出一条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和体育事业发展的道路之前,永京拳这一传统武术瑰宝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永京拳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应积极改变传统武术所处的“自生自灭”的尴尬局面,推动其传承和保护工作健康发展。

(三)人们健身方式的改变

本世纪初,葛永志在淮南发起成立“淮南市永京拳研究会”,相继辐射至合肥、马鞍山、黄山、六安、亳州、定远等市县,同时北京、上海、广东、山东、江苏、福建等外国友人也慕名前来拜师学艺[5]。大规模的推广活动短时间内聚集了较多永京拳习练者,但不难发现,鲜见长期坚持习练永京拳的人。这不仅是永京拳所处的困境,还是我国传统武术面对的挑战。传统武术教学内容繁多,习练过程周期长,收效忙。在日趋加速的生活节奏中,更多精力用在工作中。人们没有过多时间和精力通过习练一项内容繁多、技术复杂、理论深奥的运动。健身方式更趋于选择简单、轻松、趣味、易学的体育运动项目。永京拳的传承和保护中,需要根据时代特征和广大群众的行为特点探索出发展之路。

三、对策探析

永京拳是安徽淮南的特有地域武术,是安徽省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江淮文化的重要载体。对永京拳进行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依法建立传承和保护机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有关规定,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永京拳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传承和保护机制。大力宣传淮南永京拳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充分论证永京拳进入校园,以及市场化运作的可行性。就永京拳的保护设立传统武术的专项基金,用于调查、抢救淮南传统武术,培养传承人。

(二)重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积极转变体育观念,做强做大群众体育,重视民族文化传承,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精髓。传统武术运载着大量民族传统文化记忆,是动态的“活化石”。政府相关部门应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对永京拳这一武术拳种、套路等内容进行广泛的实地走访、资料考证、调查挖掘,并制订出切实有效的具体保护计划和措施。联合地方院校对永京拳进行长期的理论、技术体系,特别是发展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以便将这一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三)优化、简化练习内容

大力优化、简化永京拳的练习内容,对原有技术培训方法和体系进行科学论证,保留必要和高效的方法手段,突出永京拳特色技术。建立永京拳武术段位等级标准,逐步设立永京拳推广体系和市场化机制,借助社会力量做好永京拳的传承和保护。

随着我国经济生活逐渐迈入现代化,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已经为人们接受,农村人口特别是青壮年人口向大城市流动。人口流动较大程度上使永京拳习练人群日益萎缩,令人担忧;我国体育金牌战略使传统武术难以获得政府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只能逐步被边缘化,为项目传承苦苦支撑;“大众健身路径”、“户外运动”和“大妈广场舞”等简单易学、娱乐性强的健身方式为人们广泛喜爱。传统武术练习周期长、过程较为枯燥乏味、学习内容繁杂、技术理论深奥,需要习练者长期深入、系统学习。现代社会日趋加快的生活节奏,使人们很难保证有充足精力和时间进行永京拳练习。传统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活态文化,属于非物质文化范畴,其精粹与拳种的传承人密切相连[6]。传承人消失了,原形态的武术文化遗产便不复存在。永京拳的传承问题“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若不及时对现存传统武术进行挖掘和传承,利用多种方式加以保护,一旦老拳师过世,就会出现人亡拳息、人去艺绝的局面,造成传统武术文化遗产不可弥补的损失。

参考文献:

[1]程大利.传统武术:我们最大宗最珍贵的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M].体育文化导刊,2003,(04).

[2]周伟良.中国武术史参考资料选编[G].2009.

[3]淮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淮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成果汇编[G].2009,(1).

[4]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37.

[5]王新亮.淮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M].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17):128-130.

[6]许林田.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载体,2006(2).

安徽省体育社会科学项目:ASS2015220;安徽省体育社会科学项目:ASS2014234

上一篇:彩色电视机电源电路的检修 下一篇:基于促进学习的地理学业评价方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