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路安徽庐剧的传承现状及其变迁调查报告

时间:2022-07-15 01:43:58

中路安徽庐剧的传承现状及其变迁调查报告

摘要:庐剧是安徽省著名的地方戏代表之一,2006年5月上旬,庐剧被国务院列入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本人在整理前人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和梳理了中路庐剧的传承现状及其变迁,呈现中路庐剧的历史发展脉络,为其以后的传承及发展提供资料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中路;庐剧;传承;变迁

庐剧安徽省著名的地方戏代表之一,原名叫“倒七戏”, 流传于安徽南部,形成于清朝的乾隆、嘉庆时期,大约有200多年的历史。由于古代皖中地区属庐州管辖,故在1955年改为“庐剧”。庐剧按地域和唱腔特点可分为东、中、西三路庐剧,从历史沿革看,中路庐剧起源晚于西路庐剧。

本人通过四次对合肥文化馆以及合肥庐剧院的采访调查,对中路庐剧的传承现状及其变迁进行研究分析,在整理前人资料的基础上,梳理了中路庐剧在传承人、传承途径与方式以及生存方式几个方面的变迁发展,呈现中路庐剧的历史发展脉络,为其以后的传承及发展提供资料和理论依据。

一、传承人的变迁

1.20世纪初至40年代,倒七戏戏班主要在乡村演出,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的时候都会搭台唱戏,深受广大老百姓喜爱,当时已经有了职业的商业戏班,中路庐剧的传承人主要是各个倒七戏班的班主及搭班成员。在那个时代比较有名的倒七戏班有费志泉组建的费家班、丁有和组建的丁家班①、费家班的主要成员及其搭班艺人有费志泉、费业宏、费业宝、费业伦、费广根、费广年、费广朝、陈延榜、董光裕、王光荣、张义臣、孙万金、管大姐(女)、邓代红(女)、潘宝章、方传龙等,费家班经常与京戏联合同台演出,演出范围主要在合肥、定远、全椒、巢县、无为、寿县、南京等地。

丁有和组建的丁家班的主要成员及其搭班艺人有张厚荣、李锡凤、孙绍银、甘文儒、汪名丛、方平久、张正春、高二冲子、卜家玉、沙信学、郭慕臣、郭慕清、张文德、罗国有等,丁家班也经常与京戏联合并同台,主要演出范围在合肥、定远、全椒、含山、和县等地。

这个时期的民间戏班发展较好,倒七戏班流行于广大基层老百姓中间,受到了广大老百姓的喜爱,甚至成了农民茶余饭后的主要的娱乐形式。听戏、唱戏使当时庐剧传承人比较多,为其以后得传承及发展预备了中坚力量。

2.20世纪50-60年代,这个时期是中路庐剧繁荣发展的时期,中路庐剧在政府的号召下,组成庐剧戏团,成为有政府扶持的省立剧团。庐剧演员们努力发展、提高演技,首度去北京为多为国家领导人献演于怀仁堂,还获得了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的高度评价。这个时期的传承人主要有丁玉兰(女)、王本银、孙邦栋、鲍志远(女)、王鹏飞、邱枫林、陆玉琳。

这个时期的中路庐剧开始由职业化走向半专业化,由草根走向城市。传承人在这个时期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他们热情高涨,为提高技艺,努力研讨、练习,经常下乡演出,体验生活②。随着演员实力的不断增长使得当时的庐剧在其他省剧团中排名名列前茅,为中路庐剧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20世纪70年代,的爆发使得中华文化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中路庐剧也不可避免地深受其影响,发展处于停滞状态。

4.20世纪80年代,中路庐剧的发展又开始繁荣起来,艺人们努力练习演技,编排新剧目,观众的热情也被重新点燃。1982年,观众们为了购买戏票彻夜排队。这个时期的庐剧传承人主要有高少华、熊学珍、王华玲、丁锡祥 朱庆栋、郭义云、彭泽南、陶守琴、周万财、武克英、汪红云。

这个时期的中路庐剧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消沉后又开始繁荣起来,由于国家政策的改变,省政府的大力扶持,中路庐剧又开始迅速发展起来,有了大量的观众基础。

5.20世纪90年代,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广泛实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这个时期西方音乐广泛传入,流行音乐开始占据人们娱乐休闲的主导地位,西洋音乐、港台流行音乐已经风靡中国,中国的传统戏剧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中路庐剧也开始面临生死存亡的问题。这个时期的庐剧传承人主要有黄冰、胡拥军、孙小妹、 张国英、张乘胜、李道周、马长才 。

这个时期中路庐剧的发展一直处在比较低迷的状态上,庐剧演员们的努力付出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许多的艺人丧失了信心,甚至有的人在人前羞于提到庐剧。再加上西方音乐的流行和冲击、老百姓娱乐生活的提高、电视的大范围普及,庐剧的观众人数也在缩减,与之前庐剧发展形成了反差。这个时期可以说是庐剧艰辛发展的一个阶段。

6.2000年以来至今,中路庐剧演员们一直在为庐剧的发展努力奋斗,2006年5月上旬,庐剧被国务院列入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这个时期的传承人主要有孙绳骥、谢杨玲、王佳佳、郁柳、李洁、李楼等。

这个时期中路庐剧一直是在摸索中前进,在音乐形式上也有许多的创新,可是观众却愈来愈少,除老年人外,越来越少的人爱听庐剧。中路庐剧被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当中,大大鼓励了庐剧演职人员,提高了他们的表演热情和斗志。中路庐剧的发展还要靠这些传承人去努力奋斗,创作和表演出适合现代人的欣赏水平、迎合现代人的口味、又不失去自身特色的庐剧作品,让更多人去认识和了解庐剧,使庐剧走向全国、迈向世界。

二、传承方式、途径的变化

1.20世纪初至40年代,中路庐剧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口传心授,艺人在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到戏班学习唱戏,由老艺人教授庐剧表演,跟艺人搭台演出。传承途径主要是师父收徒弟。

2.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安徽省成立了省庐剧团,传承方式和途径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传承方式主要还是口传心授,辅以小科班学习,即庐剧演员,自主招收学生,小班上课。途径主要还是以师父带徒弟为主,科班学习为辅。

3.20世纪90年代至今,合肥庐剧院在省政府的扶持下,委托安徽省艺术职业学校定期招收庐剧大专学习培训班,1993年到1997年招收一批学生,之后人才断档,直到2007年招收了一批5年制大专班学生,现在还在培养中。传承方式由原来的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逐渐发展为定期培训的培养传承方式,途径除了师徒关系、小科班学习外,还有了大专班培训。

这种传承方式和途径的变迁,为中路庐剧输送表演人才,使庐剧的传承后继有人,迈向专业化,缓解了现在庐剧专业表演人才匮乏的压力,提高了演职人员的知识文化素质水平。能够培养出有文化、有涵养、专业性强的专有庐剧表演人才。

三、生存方式的变迁

1.20世纪初中路庐剧戏班主要靠在乡下商业演出生存,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的时候都会搭台唱戏,深受广大老百姓喜爱。当时许多的人为养家糊口把孩子送到戏班学唱戏,也让戏班不断壮大,随着观众的增多,戏班慢慢成长为职业的商业戏班。这段时期庐剧主要活跃于基层群众中,是当时基层民众的主要娱乐形式之一。

2.20世纪50年代中路合肥庐剧团成立,生存方式发展成由政府扶持,政府运营,在经济和表演上给予一定的鼓励和支持,中路庐剧在政府的扶持下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排演和创新了许多的剧目,广为流传,庐剧团除了在省里为领导演出外,还经常下乡去田间演戏,去基层体验生活。

3.2006年6月庐剧成功申请“国家非物质遗产”,安徽庐剧作为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受到了国内学术界诸位专家的关注。庐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也受到了高度重视,其生存方式也变成国家扶持、政府拨款再加上商业演出等多种方式。这就为中路庐剧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相信在国家的扶持保护下,在不久的将来中路庐剧会再次焕发出璀璨的光芒,不只是面向中国,更要走向世界。

中路安徽庐剧有着很深厚的民间基础,它是生于民间、发展于民间的地方戏,近现代以来,它的发展饱经风霜,但是它仍顽强地活跃在安徽各地,也可看出其存在的价值。中路庐剧现今的发展还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这不只是剧种的原因,而主要在于国家各种社会因素的发展变化,在现今音乐多元素的时代,地方剧种的发展受到了限制,甚至处于停滞阶段,许多方面制约着中路庐剧的发展。本文研究和分析了中路庐剧的发展传承脉络变迁,希望能为庐剧的传承与保护、发展与传播尽上自己的微薄之力。

注释:

①安徽省文化厅《安徽省申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作项目书――庐剧》.2005年9月

②李之冬.《我看庐剧的得失兴衰》[J].安徽庐剧,2008年第1期

作者简介:

彭倩,青岛大学音乐学院08级民族音乐学研究生。

上一篇:浅析灰料在现代漆画表现中的美学价值 下一篇:歌词的艺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