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

时间:2022-09-21 03:53:40

手术室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

摘要:目的 分析外科手术室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探讨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8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手术切口感染情况及其所诱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手术室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有性别、年龄及体质数等自身因素,有无并发症、有无放化疗等术前因素,手术时间、切口缝合人员等术中因素,住院时间、术后用药等术后因素。结论 手术室患者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较多且复杂,应从手术前进行全面而准确地评估,术中严格控制感染因素,术后给予有效的抗感染药物等各方面进行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从而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关键词: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

手术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切口感染可进一步引发严重的并发症,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延缓康复进程,不利于患者的预后,甚至危及患者生命[1]。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外科收治的850例患者,其中男520例,女330例,年龄14~82岁,平均(48.6±3.5)岁;腹部肿瘤患者200例,骨折患者550例,其他患者200例。排除行I类手术、临床病历资料不全或术前已出现明显的感染症状的患者。

1.2方法 使用我院自制的手术前切口康复调查表,调查患者术后康复情况。该表根据患者病史病程,调查内容为自身因素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术前因素包括术前住院天数、有无并发症、放化疗及术前情绪。手术因素包括术前术中准备、手术时间、失血量及输血、切口缝合人员。用药因素包括整个过程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术后换药次数。

1.3观察指标与诊断标准 观察患者切口感染情况。诊断标准主要参考2001年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即手术后30 d内,伤口内有脓样分泌物或软组织培养能发现分离出的微生物,伤口部位有疼痛、压痛、局部肿胀、发红或发热等现象发生。

1.4统计学方法 在SPSS19.0软件上分析与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用t检验比较;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2检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P

2 结果

2.1患者自身因素对切口感染的影响 男性患者的手术切口感染率明显高于女性;患者年龄越大,手术切口发生感染的可能性越高;肥胖患者发生手术切口感染概率明显高于体重正常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术前情况对切口感染的影响 术前有并发症或接受放化疗治疗的患者,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概率明显高于术前无并发症或无放化疗治疗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术中情况对切口感染的影响 手术时间≥3h的患者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概率明显高于其他手术时间患者;切口缝合人员为主刀医生的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的概率明显低于非主刀医生缝合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2.4术后情况对切口感染的影响 术后住院≥7d患者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概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患者;术后没有使用抗感染等药物的患者,手术切口的感染率明显高于术后使用药物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相关资料显示,在外科感染中约有20.0%为切口感染[2]。调查研究也认为切口发生感染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患者免疫力水平、手术时间、手术器械的清洁情况等有关[3]。研究发现,手术患者的免疫功能相对下降,自身的抗感染能力减弱,且营养状况较差,手术切口感染的可能性明显增大[4]。体重在90 kg以上患者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几率为5.7%,而90 kg以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概率为0.74%,这可能与患者脂肪层的厚度有关,直接影响手术部位的结构分层,并延长手术操作时间,暴露手术切口的时间,从而增加感染的发生率。本研究结果显示,性别、年龄、体质数等自身因素,术前有无并发症及放化疗情况、住院时间等术前因素,手术时间、切口缝合人员等术中因素,用药情况、换药频率等术后因素,这些均与手术切口密切相关。其中年龄大、术前有并发症或放化疗患者、营养不良者,手术切口的感染率更高。这与前人[5]研究报道的结果基本一致,说明手术室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众多且复杂,需要从术前、术中及术后多个环节进行严格排查与控制,才能真正地降低手术切口发生感染的可能性。

对手术治疗来说,老年患者的耐受力差,但是年龄并不能作为评判手术切口感染的标准。因此,所有的手术应在术前应做好各方面的准备,进行全面的检查,尤其是老年体弱的患者严密监护,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对于术前合并并发症或者术前放化疗的患者,应加强术前身体的积极控制,改善身体基本情况。术中所用到的手术器械必须严格的灭菌达到符合手术操作的灭菌要求,严格控制细菌感染。术后采取正确的抗感染措施,严格规范用药,才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杜春燕,郑娟瑛,徐绿萍,等.腹部肿瘤患者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8):4424-4425,4428.

[2]吴新海,郑利民.手术部位感染与麻醉相关因素分析进展[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12,33(9):627-629,650.

[3]黄利红,钱芳,钟祖爱.急诊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9):2283-2284,2287.

[4]方妍,李美红.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手术室护理干预[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5,21(z1):190.

[5]龚喜雪,卢梅芳.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手术室护理干预[J].中国医药导报,2011,08(3):91-92.

上一篇:那年,海棠花儿静静开 下一篇:胺碘酮治疗心率失常的疗效观察及护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