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条件下院系教务管理工作转变探究

时间:2022-09-21 03:43:22

学分制条件下院系教务管理工作转变探究

摘要:教务管理是高校及院系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分制的实行给教务管理工作带来了重大挑稹1疚慕岷鲜导式涛窆芾碇写嬖诘奈侍猓提出学分制条件下院系教务管理工作转变及创新,为建立适应学分制发展的教务管理方案提供参考。

关键词:学分制;教务管理;转变;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9-0019-02

学分制起源于19世纪的德国,经哈佛大学成功地进行选修制改革之后,于“五四”运动前后,由我国的教育家引进中国。自学分制引进我国后,期间历经改革,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学分制的实行给高校及院系的教学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建立健全与学分制相适应的教务管理体制与机制,进行与学分制相适应的改革与创新,是高校及院系保证正常教学管理顺利进行的重要课题。

一、学分制的概念及发展

学分制是以选课制为核心,以学分和绩点作为衡量学习质量的计量单位,以取得一定的学分和平均学分绩点作为毕业和获得学位的标准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的主要特征主要体现为选课制、重修制、导师制、弹性学制、绩点制这五个方面。在教学管理上,学分制的最大意义在于给予学生在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进程上的自由,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可以不受学习年限的限制,只要完成教学培养计划中的必修学分,并按照个人兴趣和专业特点完成一定数量的选修课程学分,达到或者超过学校规定的取得学位的总学分即可毕业并取得学位。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知识基础、知识结构等,在适度限制和正确引导的基础上,最大可能地满足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体需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发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个性充分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学分制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其核心就是学习自由。学分制的源头来自19世纪的德国,当时的德国大学崇尚学术自由,学术自由既包括教学自由,也包括学习自由[1]。19世纪初,在德国留学的美国学者将学术自由的思想带回美国并加以改革。1869年,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认为,大学应该给予学生更多自由,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感兴趣的课程。他开创性地在哈佛大学实行了选修制,在他的大力倡导下,选修制在哈佛大学得以确立。此后美国诸多大学开始效仿哈佛大学的做法,相继采用学分制,学分制也由此在美国定型。“五四”运动前后,我国的一些教育家从欧美和日本引进了学分制,1918年北京大学实行“选科制”标志着我国开始正式推行学分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学分制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推进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同时也给高校及院系的教学管理机制及管理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学分制条件下院系教务管理工作的转变

(一)管理对象的转变

学分制条件下,管理对象不再以班级为单位,而是以单个学生为单位,彻底打破了班级、院系的界限。对教师的教学管理及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主要通过选课制来实现,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跨年级、跨专业、跨学院甚至跨校进行选课。教务信息呈现多样化,课程性质、课程分类、授课教师、授课对象、授课形式、时间安排、选课人数、选课专业等都始终处于一个不确定的变化过程中,教务管理也随之表现出多样化、个性化、分散化的特点。教务管理对象由群体转变为个体,管理方式由一致管理转变为个性管理,管理难度加大,给院系一级的教务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二)管理模式的转变

院系一级的教务管理工作,主要体现在微观层面。在学年制条件下,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都处于一个相对固定的状态,教务管理呈现为相对静态的常规管理。教务管理人员每学期只要重复相同的工作内容和流程,即可完成教务管理工作。而学分制条件下,教务管理所涉及到的内容不再固定,在日常运作及管理中,各个环节都处于动态变化中,情况复杂多变。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不再一成不变,而是要满足学生选课的需要。整个管理过程呈现多层次、多因素、多维度的特征,信息量大,教师、学生流动频繁,这给教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管理手段的转变

学分制的实行给教务管理工作带来很多新问题,学分制条件下,教务管理工作工作量大幅增加,管理过程中产生海量信息,课程管理、考试管理、学籍管理等都需要强大的技术平台支持。这意味着传统的教务管理手段不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亟需现代化的教务管理手段,实现教务管理的技术化、信息化、网络化,提高教务管理工作的效率。

(四)教务管理人员能力的转变

传统的教务管理中,院系一般是执行学校的教学政策,多采取行政管理方式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管理[2]。学分制的核心是选课制,而自由是选课制的基础。学分制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进行学习。教育方式的转变促使教务管理方式向人性管理转变,以人为本。教务管理人员不再是简单的上传下达的中介,而是彰显和提升教务管理专业化水平的关键。

三、学分制条件下院系教务管理工作的创新

(一)教务管理制度的创新

教务管理需要制定适应学分制要求的规章制度,以保障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同时教务管理也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管理情况调整制度安排,使学分制在目标、管理模式、管理手段、实现途径等方面得到体现和尊重。教务管理的规章制度包括教学计划管理制度、选课管理制度、学生学籍管理制度、考试管理制度、教师教学活动管理制度、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教材建设管理制度等多个方面,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法规以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规定之外,还应该借鉴国际国内先进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和经验,结合自身实际,为我所用,并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健全和完善。

(二)教务管理观念的创新

在传统教务管理中,更多的是被动管理,缺乏自主性和主动性。教务管理人员尤其是基层教务管理人员,管理工作主要是“客体管理”,僵化地执行上级部门的要求,这样的管理观念与学分制条件下的教务管理工作极不适宜,导致教务管理效率极其低下。学分制条件下的教务管理主要凸显的是以服务为主导,强化教务管理工作是为教学、教师和学生服务的观念和意识,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既要最大限度地为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教学服务,在服务过程中,还要给予教务管理人员自,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教展芾硇畔⒒的优化与创新

学分制的实行所带来的新问题,使教务管理信息化势在必行。实现教务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建立教务管理系统,充分发挥教务管理系统的作用,是优化教务管理的重要途径。在学分制条件下,宏观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学生选课、课表编排、学籍管理、考试管理、题库建设、教学评价等信息,微观的学生网上预选、正选、退改选课程,重修,成绩录入,学分绩点计算,学业警示等信息,流动量大,变动频繁,都需要一个强大的教务管理系统提供准确及时的数据,通过教务管理系统平台将各类数据和信息归纳集成,实现学生、教师、教务管理人员的实时共享。教务管理信息化的水平会影响教务管理的准确性、及时性和规范性,往往会决定教学质量的优劣,是教务管理工作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

总之,学分制的实行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提高学分制条件下的教务管理水平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教师、管理人员的积极主动性,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有利于学校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也有利于学校的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薛成龙,邬大光.论学分制的本质与功能――兼论学分制与教学资源配置的相关性[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3):138-157.

[2]孟晓.强化内涵建设,提高学分制条件下教务管理水平[J].黑龙江教育,2010,(12):65-67.

Study on the Change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under the Credit System

LIU Yi

(School of Business,Shandong University (Weihai),Weihai,Shandong 264209,China)

Abstract:Educational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University and college teaching management,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redit system has brought great challenges to the work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teaching management problems,put forward the transition and innovation of educational management system of credit system,to provide reference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educational management scheme for the credit system development.

Key words:credit system;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change;innovation

上一篇:学术报告在地学课堂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教学系统中人脸表情识别系统的监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