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生数学 学习兴趣培养

时间:2022-09-21 03:25:36

浅议初中生数学 学习兴趣培养

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学习积极能动性中很活跃的成分,也是诱发学习动机、集中注意力的重要因素。正常条件下,学习兴趣越浓,学习效果越好。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根据现代教学理论,根据初中生自身的特点,能快乐学习,创造学习,关键在于教与学方式的多样化。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优化课堂,激发兴趣

快乐的感受是更好地学习的情感基础,在课堂上我们发现,当学生喜欢某种活动时,他们便会全身心投入,还会获得较高的学习效率和效果。因此,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促进学生乐学数学,达到学习的自动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链接相关知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

链接相关知识是指教者充分挖掘教材与其他知识领域的联系,进行知识链接。现在新教材增加了“读一读”、“ 想一想”、“ 做一做”、“看一看”、“试一试”、“练一练”、“你知道吗”、“为什么”以及数学史料、数学家、实际生活、数学趣题、知识背景等等。这些虽然不是正文,却是正文的扩展,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从而进行更有效的自主学习,扩大知识面,开拓视野,发展智力,激发学习兴趣。为此,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首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相信学生可以充分的利用好这些教材,同时尽可能的补充知识的相关链接供学生研究,通过分组讨论等形式,人人参与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这样既激发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又培养提高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喜欢教师,进而喜欢自己的数学课;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敢问敢发言,形成一种情趣融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还有就是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探究知识,使课堂充满生气和活力。

2.寻求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激发对数学的求知欲

教师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又一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教具、学具以及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开展数学游戏或竞赛;让学生走出课堂,联系学校、家庭和社会进行学习。好奇心是孩子兴趣的源泉,好奇、好问、渴望通过自己的探索来了解世界是孩子的天性。数学内容丰富多彩,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所以,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法也不能一概而论,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采用不同的课型。但是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课型,都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的思考和求知。

数学定理、公式是“数学关系的精髓”。数学中的每一个定理、公式都蕴藏着深刻的思维过程。我们教者可深刻挖掘其中的思维奥秘,抓住其中数学关系的的精髓,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让每一位学生充分感受各数学关系的思维过程,亲力亲为中感受成功之喜悦。比如教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时,首先要求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长度4cm、5 cm 、6 cm 、10 cm、 11 cm、 12 cm的六根小木棒拿出来进行动手操作,任取三根小木棒将其首尾相接,拼成三角形,接着提出下列几个问题:①任取三根小木棒能否拼成三角形?②有几组三根小棒能拼成三角形?③有几组三根小棒不能拼成三角形?④通过上述的动手操作,请猜想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长度之和与第三边的长度之间存在什么关系?⑤试用简洁的文字归纳你的猜想?这里我采用了“试验、归纳、猜想、证明”的方式学习定理,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使其成分感受成功的喜悦与快乐。通过实践学生既获得了新知,又培养了独立探索求知的能力,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二、关注学习过程,让学生品尝成功。

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的调动、培养和增强都与学生课堂参与程度密切相关,所以我们经常强调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就是这个道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作用,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成功的愉悦感,无疑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有着积极的意义。

首先鼓励参与。初中数学新教材中有许多兴趣因素可以挖掘,尤其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既适合初中学生心理特征,又具可操作性的动手实践内容,增强了教材的人文性。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易于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铁丝等材料,制作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并因此产生由此及彼地教学效果,例如在几何内容教学中,学生通过动手简易制作,能够由简单的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再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用同样长的铁丝分别弯制成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和圆,然后引导大家观察、比较、判断。这样的动手活动,学生兴趣很浓,既培养了学生对实物与图形的认识能力,又触及到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如何在材料一定的条件下提高材料的利用效率的问题,学生动手活动的内容也可以为讲授新知识作准备和铺垫。

其次提供机会。学生的学习是认知和情感的结合。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搭桥铺路,想方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都要提供机会:对于综合性比较强、比较灵活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来回答;对于一般性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中等的同学来回答;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请暂时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同学来回答。这样所回答的问题与他们的实际情况相符,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就高一些、他们获得成功的机会就多一些,他们的成就感就强一些,当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之时,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浓一些,他们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可能性就大一些。

三、渗透数学思想,活跃数学思维,促发思维兴趣。

斯托利亚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古代哲学家、教育家柏拉图曾在他的哲学学校门口声明:“不懂几何的人请勿入内”。这并不是因为他的学校里所学的课程与几何学有多大的关系,或者非要学子们通晓几何学,最主要的还是立足于数学教育的文化熏陶功能。我国的《数学课程标准》规定:“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的经验)以及基本数学思想和必要的应用技能。”由此可见,数学思想方法何等重要。

例如比较法是一种非常重要而且十分有效的方法,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要掌握越来越多的知识,这就要求学生要善于比较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我在教因式分解时,通过复习整式乘法,让学生比较这两种运算的异同,明确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既是恒等变形又是互逆运算。在教不等式的解法时,对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化系数为1这些步骤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需特别强调并比较化系数为1时两者的不同之处。在数学教学中,由数想形,由形助数的数形结合思想,有利于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识记与理解。在解答数学问题时,数形结合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丰富表象,引发联想,启迪思维,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注重数形结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数形转化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在教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我是这样做的:① 先让学生画两个圆,把这两圆的位置关系的所有可能存在的情况都在纸上画出来,然后归纳出他们的位置与公共点的个数,这是形的观点;②然后要求用代数的观点把位置关系表述出来,这是数的理论;③再把这些数据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这就是数形结合的思想。这样的 “形――数――形”的思想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就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定向和控制作用。总之,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科的灵魂。掌握了思想方法,就能比较从容的驾驭数学知识,解决有关的社会生活问题。这对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和数学知识的应用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古语说:“授之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益”。通过渗透数学思想,活跃数学思维,促发思维兴趣。

总之,数学课采用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法,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学到新知识和技能,使新课标下课堂教学实现自主化,合作化和探究的良好的互动模式。我们数学教师应当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当作教学中随时随地的一项任务,将之渗透于每一节数学课堂、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项数学活动之中,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之后,才能积极主动的探求新知。

上一篇:创设多彩物理情境 激活课堂生命活力 下一篇: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 排布及其表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