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摄影经验谈

时间:2022-09-21 03:22:36

风光摄影经验谈

摘要:在众多摄影门类中,风光摄影是最受摄影家以及业余摄影爱好者追捧的摄影类别,也是最具变化性、戏剧性与挑战性的题材,你必须亲自到大自然中寻找并融入自然。作为光与影的视觉艺术,要想拍到一幅成功的风光摄影作品,需要的是天时地利,娴熟的拍摄技巧以及摄影师对“美”的认知与感悟。

关键词:风光摄影;光与影;天时地利;拍摄技巧

Abstract: Among the many photographic categories, landscape photography is most photographers andphotographers in hot pursuit of photography category, and it is also the most change, dramatic and challenging subject matter, you must personally to nature to find and integrate into the natural. As the visual arts of lights and shadows, in order to shoot successful landscape photography, the need is the right place, skilled shooting skills, as well as photographer’s cognition and perception on the "beauty".Key words: landscape photography; light and shadow; day location; shooting skills

中图分类号:J4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A

风光摄影,是以展现大自然之美为创作题材的摄影门类。拍摄内容包含了自然风光,城市风光,工业风光,园林风光等,是广受人们喜爱的拍摄题材,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

风光摄影的前期准备

以风光摄影而论,摄影装备自然是越齐全越好。首先,是一到两台性能不错的单反相机,单反相机较之于传统的大画幅胶片相机在机动性和操作性上有着明显的优势,比如在测光以及对焦方面会显得更容易,对于一些摄影初学者显然更适合上手。其次,再配上几只成像优异的镜头,例如14-24mm,24-70mm和70-200mm三支镜头涵盖了从广角端到长焦端,足以满足专业摄影师的需求。当然,如果是普通摄影爱好者也可以配备像18-200mm焦段的镜头,这样既不用在镜头上投入太昂贵的费用,也可以“一镜走天下”。此外,想拍好风光摄影,一支稳定轻便的三脚架是必不可少的,在早晚的弱光环境下,手持相机是不可能拍出清晰照片的,所以必须依靠脚架的帮助。最后,还需要配备滤镜,快门线等辅助设备。但配齐以上装备肯定不是所有摄影初学者能达到的,也大可不必一味地去追求装备的精良和齐全。一些摄影发烧友专注于对器材的兴趣,而忘却了摄影的本身,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是需要及时制止的。我们应创造性发挥现有器材的作用,从最感兴趣的题材和形式出发,同样也能拍出好的风光摄影做品。二.风光摄影的表现形式

拍摄风光照片首先要选择好拍摄地点。其次,在拍摄前,要确定好拍摄景物的主题,然后再考虑怎样表现主题。主题是整幅画面的灵魂所在,是摄影者思想和情感的结晶。要做到“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只有这样,照片上才有中心内容,才能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意图。任何一张没有中心内容的照片,即使光线再好,构图再完美,层次再丰富,色彩再艳丽,最终还是失败的。就好像一篇文章没有中心内容一样,会使人看起来摸不着头脑,觉得乏味。

当然,一幅好的摄影作品,除了主题思想内容以外,最重要的就是艺术表现形式问题。风光摄影艺术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合理充分的运用摄影造型语言,将景物的美感充分的展现出来。摄影的造型语言主要是指光线、色彩、角度、形态、质感等方面。[1]

1.时间和光线的把握:风光摄影是光与影的艺术。英国最有声望的风光摄影家乔-科尼什曾说过:“光线第一。任何别的元素,都只能退居光线之后,因为光线,它既是摄影的原材料,也是摄影的工作语言。正如诗人用词作诗,摄影师则用光作画”[2]。清晨和傍晚时分被认为是风光摄影最佳的拍摄时段。晴好天气条件下,这两个时段会出现柔和的光线,层次丰富的云朵,合适的反差,或冷或暖的色温,为摄影师拍摄日出日落提供最佳的条件。拍摄日出日落时,摄影师对时间和拍摄技巧的把握显得尤为重要。拿日出来说,在短短的十几分钟里,太阳完成了从露出一丝霞光到整个球面全部露出的过程,光线也跟着从泛红的温暖柔和到变得强烈刺眼。在这期间,摄影师需要不断调整曝光量以适应光线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拍到满意的日出作品。当然如果是阴雨天,也不必太失望,雨中或雨后的清晨常常会有变幻莫测的薄雾甚至云海的出现,为照片增添一份别样的意境。

《坝上晨韵》 F16 1/30s ISO100

这幅照片拍摄于内蒙古坝上。清晨太阳刚刚升起,近处成群的马匹奔驰过草原,中景是映着阳光的湖面,远处则是笼罩在薄雾中的山丘。天空中云的层次十分丰富,泛着金色。利用小光圈在获得大景深的同时表现太阳散射出的光芒。

《雾锁山村》 F8 1/5s ISO100

这幅照片拍摄于浙江丽水。清晨,雨后的山村云雾缭绕,若隐若现,突显出一幅别样的宁静之美。

色彩的关系:风光摄影中能否把握好对色彩的表现是十分关键的。色彩的运用和表现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色彩的和谐,是指画面中主要颜色之间的融洽关系。二是色彩的对比,主要是指色彩冷暖的矛盾关系 [3]。相信大家都清楚在所有色彩中红、绿、蓝是三原色,而黄、品、青是三补色,每一幅摄影作品中的内容都是由这些色彩组成的。

红色是温暖而热烈的颜色,这种色调的画面能给人带来情绪上的冲动与兴奋。绿色是富有生命力的色彩,画面通常充满了活力。蓝色是宁静而博大的色彩,画面常给人们带来静谧的感觉。总而言之,每种色彩都有着它代表的独特含义。为了获得色彩的和谐,在拍摄时,我们要根据所拍摄的内容为画面确定一个主导的色彩,形成统一的基调。

对色彩的成功运用关键还在于对比。在风光摄影中,我们虽然没有办法去改变景物的色彩,但是可以通过不同时段光线以色温的变化积极的去寻求色彩,并通过光线的运用来增强色彩的对比。对比的色彩关系有助于突出主题形象,使画面生动,活泼并富有节奏感[4]。

拍摄角度的选择:除了光线与色彩的影响以外,拍摄角度的选择对于表现景物的形式美感也有着重要的意义。通常摄影的拍摄角度分为三种,即仰视、平视和俯视。其中平视是大家最常使用的拍摄视角,拍出的画面使人感觉亲近自然,易于接受。而仰拍和俯拍往往会因为夸张的透视关系带来独特而富于冲击力的画面效果。这也就要求摄影师在进行风光摄影创作时,要积极的去寻求不一样的拍摄视角,多调整自己的机位。登上高点俯拍,蹲下身子,甚至趴在地上仰拍,都一定会有超出想象的收获。

风光摄影的拍摄技巧

光圈与快门的调节:单反相机一般都至少有全手动模式、光圈优先模式和快门优先模式供摄影师选用。在风光摄影创作中,摄影师们通常都使用手动模式或者光圈优先模式。使用手动模式时,摄影师会根据自己长期的拍摄经验对光圈、快门以及所有拍摄参数进行任意设置,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画面。使用光圈优先模式时,摄影师可以通过调节光圈大小来获得合适的快门速度以及控制景深的大小。例如在拍摄瀑布时,需要表现水的流动,这时就可以在借助三脚架的条件下尽量缩小光圈值已获得较慢的快门速度。再比如当要拍摄田园风光时,可以靠缩小光圈得到大景深,来获取最大范围的画面清晰范围。

感光度的调节:拍摄风光照片时,对感光度的调节是需要分时间段来设置的。在清晨、傍晚和阴天环境创作时,由于处在弱光环境下,我们可以通过适当的调高感光度来提高快门速度锁定被摄物体,风光摄影一般感光度控制在八百以下为宜,因为感光度越高对画面质量的损失就越大。但如果在阳光明媚的白天拍摄,由于光线充足,感光度一般设定在一百左右,有时还要通过减曝光来增强画面内容的层次感。

滤镜的使用:风光摄影是滤镜使用率最高的摄影门类,许多滤镜的功能也都是为风光摄影而设计的。在众多滤镜中,偏振镜和中灰渐变镜是摄影师最常使用的镜片。偏振镜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1)可以消除水面和其他反光物体的反光。(2)可以增加画面色彩的饱和度。(3)可以减轻雾霭对画面的影响。(4)白天需要慢速快门时,偏振镜可以减少镜头进光量,延长曝光时间。当然,使用偏振镜时对光位是有要求的,在绝对逆光和顺光下偏振镜会丧失作用,一般在九十度的侧光位最适合使用该镜[5]。

中灰渐变镜的作用主要是:在遇到日照强烈的大光比的拍摄环境时,由于天空与地面的明暗反差极大,摄影师往往在曝光问题上拿捏不准,这时渐变镜就可以适当的压暗天空的曝光,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拿起了相机,加入到了摄影人的队伍中。作为受众面最广、影响最大的摄影门类,风光摄影的群众基础也越来越深厚。虽然现在风光摄影创作遭到了许多人的质疑,但相信不久的将来风光摄影会告别现在创作上“千人一面”的状况,在摄影人的不断努力探索下,一定会涌现出更多有别于传统的,思想上有深度、形式上有创意的风光摄影作品。

参考文献:

[1]李培林,《摄影造型与创作》,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P70;

[2]乔-科尼什,《光线第一》,浙江摄影出版社,2009年6月,序言;

[3]李培林,《摄影造型与创作》,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P70

[4]李培林,《摄影造型与创作》,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P71

[5]雷依里,《数码单反摄影圣经》,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P160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上一篇:建筑地基基础新技术分析研究 下一篇:岩土工程中基础地质勘察技术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