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生命关怀:高校辅导员生存状态研究

时间:2022-09-21 02:46:30

走向生命关怀:高校辅导员生存状态研究

[摘 要]高校辅导员作为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颇丰,然而已有的相关研究却忽视了对辅导员的职业生命体验、生命质量和价值的研究。以下将从辅导员现实的生命成长的学校职业生涯出发,倡导关注其生存状态、呼唤人文关怀、重视辅导员群体的内在生命价值,让辅导员切实体验到职业生活带来的内在尊严和成长乐趣。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生存状态;成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G5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1-0070-04

高校辅导员作为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颇丰:学者、管理人员和广大的一线学生工作者纷纷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开展调查研究、经验总结和理论建构。然而,在已有的成果中,关注辅导员“何以发展”为多,却忽视了对“为何发展”的思考,从“生命视角”对辅导员的职业生命体验、生命质量和价值的关注远远不够。本文从辅导员现实的生命成长的学校职业生涯出发,倡导关注其生存状态、呼唤人文关怀与重视辅导员群体的内在生命价值,让辅导员切实体验到职业生活带来的内在尊严和成长乐趣。

一、生命异化:直面辅导员的生存境遇

(一)超负荷:身心压力大

辅导员的身心压力来自多个方面。首先,角色的多元化。辅导员具有管理者和教师的双重身份,而在实际工作中还扮演着“服务员、勤务兵、保姆、救火队员、及时雨”等角色。其次,工作的复杂性和繁重性。辅导员工作范围极广,不仅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还包括学习辅导、宿舍管理、突发事件处理、贫困生资助、奖助学金分配、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实践开展、党团组织建设与就业指导等方面,涉及的事务琐碎且重要。再次,岗位职责不明确,职责无边界。辅导员工作涉及学生的各方面,凡是与学生相关的,学生最先想到的是辅导员,责任也在辅导员。最后,辅导员工作时间很不固定,晚上加点、周末加班成了家常便饭,甚至因为过度劳累而损害了身体健康。超负荷的工作压力成为辅导员生命的不能承受之重。

(二)尴尬处境:身份的焦虑

1.体制内外的差别

目前很多高校施行双轨或多轨的人事制度,把编制留给了专业教师,对辅导员则施行雇员制或人事,在工资待遇和发展空间等方面与编制内的老师有很大差异,降低了辅导员群体的组织归属感和身份认同。

2.学术场域中的“局外人”

在高校场域中,教学和科研是整个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而辅导员则处于教学和行政两类人员之间的边缘地带,作为教师,他们不上课,没有“学术性”,在以学术为最高标准的大学里得不到太多尊重;作为管理者,他们在行政序列中处于最底层,没有管理其他教师、职员的权力。辅导员每日忙于应付大量事务性工作,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做科研,久而久之,成为学术场域中的“局外人”。

3.职业发展的“边缘化”

与高校重视专任教师的发展相比,辅导员的发展缺少相应的保障。很多高校对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没有出台相应的制度,辅导员的职称评定缺少明确的细则,辅导员作为学校后备干部培训和选拔的来源之一,能晋升的毕竟是少数,加上学校行政岗位轮换的不确定性,许多辅导员都面临着发展机会少、出路窄的窘状,对发展前景不抱乐观态度,导致辅导员职业发展的“边缘化”。

(三)倦怠化:工作乐趣缺失

长期以来,辅导员受社会角色定位不清晰、向上流动渠道不畅通、社会认同感和支持度不够高以及辅导员个人所处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辅导员对其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下降,对自我效能的信心下降。在工作中,他们体会不到成就感,丧失积极性,容易产生疲劳、焦虑与工作效率下降等职业倦怠的倾向。根据对25所高校的458名辅导员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34.5%的辅导员表示“经常产生疲劳感,精力难以集中,思维的逻辑性降低”;35.45%的辅导员“对待工作冷漠、厌倦,缺乏进取心”;23.21%的辅导员“情绪波动大、性急易怒”;42%的辅导员在开展工作时“主要是为了应付学校的安排,不能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1]

综上所述,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他们的自由受压制、心灵变倦怠与身体健康遭摧残等,辅导员的生命体验状态正日益消解其职业热情,钝化其职业美感,动摇其职业信念。因此,回归教育的原点,改善辅导员的生存状态和生命体验,帮助辅导员找回失落的生命意义是克服职业倦怠、促进辅导员专业化和内涵提升的重要举措。

二、成因分析:探寻生命困境根源

(一)对辅导员作为生命个体的忽视

“人本关怀”“体验教育”“生命教育”等理念作为强有力的呼声深入学校并实施,教育部门、学校、甚至教师本身所做的一切努力和付出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而教师的生命关怀却被忘却了。由于现实教育中的种种规制、繁琐任务和生活压力,辅导员的生命价值往往被挤在学生的生命、国家的行政指令和自身职业角色的夹缝中而变形和萎缩。此外,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改革实践对高校辅导员的生命存在调查和研究不够,尚没有引起高校管理者的关注和重视,已有的研究还缺少具有较高可行性的应对策略。因此,教育对生命的关怀,不仅是对学生生命的关怀,教师生命体的存在、生命价值的实现和意义的获得,也是教育生命关怀的重要任务。[2]

(二)职业的泛道德化和工具化因素

辅导员群体作为教师的构成部分,其职业具有典型的“利他”特征,自古以来,教师的职业就被赋予高尚和神圣化的色彩,“蜡炬成灰泪始干”和“春蚕到死丝方尽”也倡导教师只有无我、忘我与非我,才会有价值。在泛道德化和“神话”传统文化结构中,教师的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必须是以“牺牲小我”为条件的,师生的生命是对立的。不仅如此,在功利性的大环境中,辅导员成为实现学校发展和学生成才的工具。在整个过程中,教育者个人很难体会到自身生命成长的喜悦和幸福,体验不到自身价值实现的成就感。因此,辅导员的个体生命价值被遮蔽和消解,沦落为学校统计表或考核表上的数字和指标,被缩减为没有任何生命内涵的各种符号。

(三)教师自我生命意识的淡薄

教师自我生命意识的状态是导致其生命处于尴尬境地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辅导员主体意识的强弱,对其生命发展和主体性水平有着重要影响。主体意识越强,他们对自身生命发展的责任感就越强,参与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自觉性就越高。从而他们更能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生命主体的能动作用,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水平,发挥自身的创造潜能,独立自主的程度也就越高。[2]

三、生命回归:高校教育管理的应有之义

教师生命的重要价值和尴尬处境决定了关怀教师生命成为当下教育的必然选择。关怀教师生命存在、重构教师的生命意义是教育实现真正地以人为本的重要内容,为此,学校管理部门和教师本人应树立生命关照和生命自觉意识。

(一)学校管理应树立生命关照的意识

高校不仅应关注学生的生命,还应该关怀教师的生命,激发其生命活力,从而让教师的劳动闪耀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让学校教育活动成为师生生命共同成长的美好历程。

1.强化职后生命教育

辅导员的职后教育范围往往停留在教师资格、学生教育与管理等方面的理论和技能培训学习。学校倾力地向他们灌输一些“先进的理论”,促使他们学习各种文本性的规范,却很少关注教师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体验,对于怎样呵护教师的心灵,将教师的消极痛苦体验转化成积极的幸福体验则少有涉及,这正是职后教师教育与培训的突出缺失之一。辅导员在繁琐的工作和沉重的生活压力下,长期积累的压抑心理和负面情绪无处宣泄。因此,学校管理者应改变单一的培训模式,重视员工的职后生命体验教育,化消极为积极体验,提高生命质量,培育职业幸福感。

2.建立人本化的生态环境

学校作为辅导员生命历程和专业发展的重要场所,应该关注辅导员的基本生存和更高层次成长的需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高校要尊重、关心辅导员,建设和谐、包容与友善的工作氛围,理顺好、协调好各部门职责,为辅导员的工作开展和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3]为此,建立良好的内生态环境是当务之急,主要包括工作职责、性质、生活环境、技能创新和公正评价等。这不仅直接影响辅导员的专业发展,还会间接影响外生态环境即社会各界对辅导员职业的专业认同和支持力度,最终影响学生、学校和辅导员的共同成长和发展。

3.注重柔性化的管理制度

“柔性”管理是与“刚性”管理相提并论的。前者是以人为中心、以情为主线, 借助非强制性方式和非权力性影响力,靠群体的价值认同和凝聚力进行管理。柔性管理不排斥制度, 而是用价值、信念和情感系统改造制度。刚性管理是严格用各种规章制度规范与约束员工的行为,严厉奖惩,从严治校。[4]柔性化的管理制度不否定制度权威,但主张在制度的实施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因此,柔性管理制度在制定过程中应发扬民主,体现最广泛的利益;在执行过程中应以导为主,以约为辅,引导教师认同并遵守制度,严而有度,严而有方,以尊重为基础,以理解为纽带,以沟通为途径,以育人为本。

(二)辅导员应树立生命自觉意识

辅导员自身生命意识的唤醒是改善其生命缺失和职业怠倦的原动力,激发和树立辅导员自身的生命自觉意识,让其认识到自身生命成长的自觉性,在关怀学生生命的同时,关注自身的生命,不断提升自身的生命质量,不断完善生命的存在状态。

1.自我关怀与反省

辅导员要实现生命的自我关怀,首先是认识并悦纳自己的生命状态,实现自己的生命需要和价值。其次,辅导员要善于反省,即自我的重新认识和调整,自觉地修正自己的生存状态。辅导员的职业生命中充斥着繁忙而琐碎的事务,几乎时时处于“埋头赶路”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很多人生的乐趣被剥夺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也被大大地压缩了,生命的浓度在不知不觉中降低了”。[5]因此,辅导员必须学会做一名反思性实践者,进而实现更幸福的生命体验和生命价值,并获得职业活动的永续动力。

2.自我认同与提升

辅导员对自身和工作的认同是改善生命质量的途径之一。职业认同是指“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的肯定性评价。它是克服了职业的外在性、异己感而把自己个人的价值和意义同所从事的职业的价值和意义内在地统一起来的结果,它所形成的职业工作的动力更具有自觉性和主动积极性”。职业认同越高,对本职业的情感依附和规范掌握程度就越高,从业坚定性也就越强,才会将所从事的职业看成“值得追求和托付的事业”。[6]辅导员自身必须端正工作态度,重新认识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进而全身心地投入学生工作中去,从中发现自身的价值与意义,即辅导员的工作虽然很苦很累,也没有理想的经济收入,但看到学生成长成才,强烈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辅导员的生命自觉意识还表现在不断追求自我生命的提升和完善,保持健康的心理、阳光的心态,与学生建立真挚的情感,对社会与组织的信任、尊重与肯定。辅导员作为一个生命的存在,应该永远走在自我超越的途中。这种超越是自主的、有意识的,表现在:精神性,对物质性的超越;无限性,对有限性的超越;自由性,对规定性的超越。[7]只有在不断的提升、超越过程中,辅导员的生命才能实现“诗意的栖居”。

参考文献:

[1] 刘红梅.辅导员的职业枯竭问题不容忽视[J].河南教育,2010(3).

[2] 张辉.对教师的生命关怀[D].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论文,2007.

[3] 陈小饮.基于生命视角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论文,2008.

[4] 李桂荣.学校管理与生命关怀[J].教育研究,2004(5).

[5] 张国庆.第五项修炼:学会站着睡觉[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5.

[6] 李高峰.异化与重建:试析幼儿教师的生命[J].2009(10).

[7] 张培.教师生存状态研究:走向生命关怀[J].小学教师培训,2006(5).

上一篇:城市主人勇夺“广厦奖” 下一篇:基于文化意境的宋词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