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工作角度看大学生学校认同教育

时间:2022-09-21 12:49:10

从学生工作角度看大学生学校认同教育

内容摘要:从学校认同的角度来看,目前中国高校面临着学校认同缺失以及学校认同教育的缺失两大问题。然而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了学校认同对于学生成长、成才和学校长远发展都是有重要意义的,高校的学生工作中也应该从不同的方面来开展学校认同感培养教育。

关键词:学校认同 缺失 学生工作 学校认同培养

“认同”(identity)的概念可以说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根据美国学者Philip Gleason研究,直到20世纪50年代开始“认同”一词才在社会科学领域中流行开来。采用Fred Mael和Blake E. Ashforth的定义,组织认同是指个人对于自己属于一个组织或者一个组织命运共享关系的知觉和感受,是一个人用组织成员的身份来定义自己的过程。而本文所述的大学生学校认同即是大学生对于学校这个组织的意识,是指学生对于学校所产生的出于价值认同、学术认同、文化认同和情感认同的归属感。培养在校大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有利于学生树立与学校共荣辱的价值观,增强其对学校价值内涵的认同,培养其积极的、高度的责任感;[1]对于毕业生来讲,学校认同有利于学生在社会上的荣誉感和归属感的形成,也有利于高校优秀品质的传承以及高校品牌的传播。

一.中国高校的学校认同感现状

目前,中国高校学生和毕业生的学校认同感现状并不容乐观,主要的问题在于目前学生对学校认同感的缺失以及高校对于学校认同感培养教育的缺失。

1.中国高校普遍存在的学校认同感缺失

一些相关的调查可以反映出大学生目前的学校认同感现状。以教育部学信网面向全国进行的高校满意度调查可以看出,学生对于自己所在高校的环境满意度、生活满意度和综合满意度调查中,给出的评价都不算很高,以综合排名第一的北京大学为例,其综合满意度也不到90%,河南高校的综合满意度多在60%-70%之间。重点与普通高校之间存在差距,地域之间也存在差异,以甘肃省为例,其高校的综合满意度较河南省更低。另外就毕业生而言,学校认同感缺失现象表现得更为明显。在2014年5月由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和手机腾讯网,对12626人进行的题为“你还记得你们学校的校训吗”的调查统计,仅有46.6%的受访者能清晰记得母校的校训,59.2%受访者不了解校训含义,70.7%受访者不知道校训出处。[2]而在更早的该中心进行的“你觉得大学毕业之后自己和母校还有关系吗”的调查中,称“毕业后就没什么关系了”的竟然高达35.3%。一组组数据足见当前中国高校的学校认同感现状是存在很大问题的。

2.高校对于学校认同感培养教育的缺失

学生对于学校认同感不高其主要原因在于学校方面。学校或没有符合学生的期望,或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没有传递学校的价值,或没有足够的影响力或社会荣誉。除此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目前中国高校缺乏对学校认同感的培养教育。根据认同理论来讲,认同感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因此,高校对于学校认同感的培养应当是一个循序渐进、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一个过程。而目前中国的很多高校确实没有将学校思想和价值在平时的教书育人中传达给学生,只是让学生被动地形成认同,自然会出现学生的学校认同缺失的情况。高校与大学生之间应该是紧密的依存关系,与毕业生之间也应当有维系情感的纽带,可是实际上学生对于高校的情感相对淡漠,高校对于学校认同的教育还没有进入学生日常教学、管理、服务工作之中。

二.对大学生进行学校认同感培养的重要性

面对中国高校目前学校认同缺失的现状,高校应该进行一些反思。在现代越来越快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节奏下,在高校具备了良好的硬件设施和实现规模化发展的今天,价值观、思想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又开始越来越多地引起关注。之所以要重视学校认同感的培养,是因为学校认同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与学校之间情感上的共鸣,而且对于学生的成长以及学校的长远发展都是受益的。

1.学校认同会深刻影响学生学习

国内一些学者通过相关分析、独立样本T分析等统计方法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分析,大学生的学校认同与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动机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且学校认同感高的大学生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动机都显著高于学校认同感低的大学生。[3]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学校认同是对大学生的学习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有积极的意义和影响力。在大学中,学生以学习知识为首要任务,而对学校而言,培养学生的学术学识也是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学校认同既然对学生的学习能够产生积极影响,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是有意义的,作为校方也更应该重视学校认同感的培养教育工作。

2.学校认同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提升和形成健全人格

对学校的认同感是建立在对高校的学术水平、价值体系、文化传承等各个方面的认知的基础之上的。培养学生学校认同感的同时,就需要学生更多地了解学校,从价值和文化的层面真正与学校的思想、理念与精神产生共鸣,从而建立认同。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是学生在不同层面的自我提升,同时,学校认同会形成对学校组织的积极方面的情感,形成与高校价值体系相关的价值观念,这种情感和观念可以促进学生以正确的态度来面对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问题,帮助其形成积极进取的心态和对学校情感的升华。

3.学校认同可以推进学校发展和进步

从学校认同的建构过程来看,在学生对学校认同的建构过程当中,会产生对学校不同的评价,学校可以根据这些评价来衡量自身,从而进一步改进自己的工作以促进学校认同的形成。而大学生在校时可以向低年级的同学传递这种认同感,离校后也会向社会传递学校的价值观念与文化精神,对于学校来讲,无形的声誉可以转化成为直接的收益――高校品牌建设的提升,生源更加充足优质以及可能享受更多资源等。从学校认同发挥的影响来看,学校认同感高的学校,毕业生更倾向于通过合作或捐赠等形式回馈母校,为学校带来直接的收益。国外一些知名大学的学校认同感普遍比较高,其在校学生和毕业学生都对学校有较高的评价,最直观地表现在毕业生对母校的捐赠。以美国高校为例,普林斯顿大学的年度校友捐款率常年保持在60%以上;哈佛大学每年获得两亿多美元的捐款,而中国高校的毕业生捐赠平均还达不到5%。[4]其实,中国高校毕业的成功人士也并不少,但是回馈母校方面较国外高校来讲差距还很大,一方面原因在于回馈机制的不完善,而更重要的则是中国国内的学校认同感还有待加强。

三.在学生工作中开展学校认同教育

学校认同的构建是一个过程,同样,学校认同感的培养教育也应当是一个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过程。而且,在培养学生的学校认同感过程中,学校要全员动员参与其中,教学、行政、后勤等各部门都应该融入其中,学校的硬件设施、教学教育资源水平、管理体系、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在校吃住行问题等等都是学校认同感形成的重要方面。特别是与大学生有密切联系与接触的学生工作者,在学校认同感培养的工作中更应该走在前面,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加强学生工作者自身的学校认同感。虽然本文的学校认同主要是针对大学生的学校认同而言,但其实学校认同中教师也是重要的一个主体。所谓言传身教,提高教师自身对学校的认同感是首要任务,特别是做学生工作的广大辅导员和奋战在教学一线的教师们,在他们身上所表现出的对学校的热爱、归属感和荣誉感可以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同时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其次,应当将学校认同教育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校认同教育结合起来,能够激发学生对学校的热爱以及对学校各项事务的关注与关心,在平日工作中向学生传递有关学校的价值理念、文化精神、优秀传统及历史沿革等信息,有利于其学校认同构建的同时,也有益于学生三观的形成。所以其实学校认同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可以高度契合的。再次,转变工作思路,激发学生主人翁意识。与其说学生工作者所做的是教育与管理的工作,不如讲我们做的是引导与服务的工作,这就是在工作思路上的转变。秉承服务理念的学校应当为学生们积极解决困难与问题,创造良好的硬件、软件等各方面条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校发展的主体。当学生充分地投身到学校的各项事务、学校的发展成长之中,意识到他们与学校是紧密相连的,是与学校共荣辱的,他们则会以主人翁的姿态去主动关心、热心学校的各方面事务,愿意投入、付出、建言献策,收获归属感和荣誉感从而提高学校认同。最后,建立健全毕业生服务、校友会工作等相关体制,建立毕业生与学校的稳定联系。学生工作者是与学生最密切联系的教师群体,见证他们在学校的成长,顺利毕业迈出校门,学生工作者可以说是当前毕业生与学校之间情感维系的最重要的纽带。正是要利用这样的优势,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跟踪、帮扶工作,健全校友会体制,让这种联系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以有利于今后毕业生工作、校友工作的常态化运转,进而也有利于学校认同更好地发挥作用。

注 释

[1]牟艳娟,谷正杰,《大学生母校认同缺失的心理成因及应对措施》,高教论坛,2011年7月第7期,第15页。

[2]邱凌,向楠,《53.4%受访者坦言记不全母校校训》,中国青年报,2014年5月6日,07版

[3]陈权,陆蓉,《大学生的学校组织认同感及其对学习的影响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年9月第9期,第84-89页。

[4]胡波,《毕业戒指要留住校友一辈子》,中国青年报,2014年6月4日,02版

上一篇: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谈片 下一篇: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考核体系建设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