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环境类选修课《环境化学及保护》教学浅析

时间:2022-09-21 12:00:51

非环境类选修课《环境化学及保护》教学浅析

摘要: 本文以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高其综合素质为目标, 根据《环境化学及保护》课程特点,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方式出发,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 环境化学;环境保护;选修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7-0154-02

0引言

高校开设选修课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对复合人才的急切需求的主要方法,同时也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的重要组成部分。选修科目的设置必须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兴趣,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求。近年来随着我国环境事件频繁涌现,一系列的环境突发事件日益成为社会的焦点。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基于对环境污染的关注,响应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各大专院校非环境类专业都普遍开设了《环境化学及保护》或与其相近的选修课程。其主要目的并非是培养环境保护的专门人才,而是向学生传授环境化学方面的基本知识,环境保护基本原理,提高学生环境意识,让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增强学生的环境责任感。

《环境化学及保护》主要研究化学污染物质在环境生态系中的分布,迁移、转化和归宿,尤其是它们在环境介质中的积累、相互作用和生物效应等问题,以及环境保护基本原理和控制技术、环境管理制度、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基础知识。作为非环境类专业选修课,《环境化学及环境保护》面临着学时较少,学生专业基础各不相同, 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同时课程本身涉及到化学、生物学、水文地质学、物理学、气象学、社会科学等多个学科,教与学的难度本身就比较大,因此如何上好该课以顺应时展的要求,向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知道,良好的选修课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具有重大的意义。基于此,本人总结了近年来讲授《环境化学及保护》的教学实践和对该课教学改革进行了的一些探索与尝试,以期为当前高校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1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针对开设该课程对象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的较少,课程课时少,内容多的特点。首先,摈弃传统力求课程体系系统、全面、完整的教学特点,教学内容突出对重点问题、知识的把握,侧重于学生感兴趣的世界环境方面的热点问题。如,日本核污染事件,渤海钻井平台漏油事件等等。同时根据选修课学生的特点,针对性的给他们补充与当前社会经济紧密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通过近期发生的云南铬渣污染事件,讲述重金属污染方面相关知识,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加深对该内容了解。这样可以避免由于过度强调课程的系统、完整性,而忽略了整个课程的教学效果,其结果是使学生既难以做到对整个课程体系的认识和理解,又影响了对重点问题、重点知识的把握。其次,增加了对该学科最新研究进展情况的介绍。目前世界环境污染问题比较严重,环境化学及环境保护的研究和发展受到极大的重视,新知识、新信息层出不穷, 应该及时将这些新动态补充到教学中,让学生及时了解学科的前沿知识。同时,结合发生在我们周围环境热点问题进行讲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

2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授课的艺术性

作为学生,学习是生活的一部分,学习的轻松也就意味着生活的轻松。采用多样互动的、实践的教学手段,能够降低学习强度,使学生从枯燥、繁重的学习中解放出来,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1 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教学内容生动化《环境化学及保护》课程内容包括:大气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土壤环境化学、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受污染环境的修复和绿色化学的基本原理、应用以及相关的环境保护知识等等。课程内容丰富,研究对象复杂、抽象,加上选修课时的限制,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由于其故有的信息量小、教学规模小、缺乏形象生动性等缺点。学生无法在规定教学学时里学会和掌握该门课程。因此,必须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信息容量大,表现手段形象、生动以及感染力、概括性强等特点,通过文字、声音、色彩、图像、动画等手段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将一些在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或无法观察到的现象通过多媒体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激情,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把知识不知不觉地传授给学生,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短短几分钟视频可以形象地讲解温室效应的形成和危害,等等。

2.2 采用互动式教学,创造和谐气氛,吸引学生共同参与教与学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角色定位,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满堂灌”式的主导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转变,变教学活动中的“演员”为“导演”。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创造性的学习,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掌握和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积极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采用课堂讨论、专题研讨以及一问一答等互动式教学方式,不预设标准答案,应用鼓励性的语言、动作、神态,使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看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发挥想象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采取轻易否定态度,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由过去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的求知。

2.3 采用案例教学、实践教学,增加学习趣味性,践行“轻松体验,快乐思考”的理念一般学生对泛泛的讲解不感兴趣,但是对许多时事新闻比较感兴趣,可以利用这一点,在上课,结合教学大纲内容,以身边周围发生的事或社会重大事件为例,吸引学生关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起学生思考。例如,通过日本大地震及其核辐射事件来讲授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在讲解世界环境保护问题的复杂性时,可以通过2009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世界各国激烈的争斗来体现。

选修课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本门课的兴趣,通过带领学生参观一些污染比较严重的企业和地方,把课外实践与课堂教学整合在一起,创造教学情景,向学生真实的展示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使他们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因势利导,让学生积极参与进去,结合课堂所学提出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危害,提出解决方法,以此培养学生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责任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几年的教学经验证明,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3改革考核方式

以往选修课的考试方式是在课程结束的时候让学生提交一篇论文,以此评定学生的成绩,这是全国高校选修课普遍采用的考核方式,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虽然简单便捷,易于操作,深受学生欢迎,但弊病较多,不能够充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核。甚至助长了部分同学为了满足学分要求,选而不学的不良风气。为此,我们采取了考勤、作业、课堂提问、课堂讨论发言与结课论文相结合的方法,结课论文题目提前一个月给出,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准备,选取多个不同论文题目,使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题目与课程内容紧密联系,切合实际,难易适中,使学生有能力独立完成,同时注重考核所学知识的发挥和综合能力的运用。通过这种方式,既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对选修课不重视的现象。又保证了考核的公平、合理性,真正起到考核的效果。

4结论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国经济长期保持快速增长,粗放式经济增长造成了对环境的巨大破坏。目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解决环境问题,对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道德观念是高等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在非环境类专业开设《环境化学与及保护》课程是十分必要的。如何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达到教学效果,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重要命题。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注重学生的个体性,理论联系实际,灵活教学及考核方式,以此次教学改革课题为契机,大力宣传环境保护,对公众进行环境教育,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成访,吴运建,李国彬等.《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信息,2008(13):335~336.

[2]戴树桂主编.环境化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15.

[3]王红斌,杨敏等.环境化学!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4(4):363~364.

[4]欧阳光华.课程理念与大学素质教育—哈佛大学核心课程之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2(2):11~15.

[5]刘群.对高校选修课几个问题的探析[J].山东农业教育,2005:1~2.

[6]刘俊肖.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05(2):12~15.

上一篇:《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下一篇: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