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蓝色梦想

时间:2022-09-20 11:48:48

点燃蓝色梦想

很多时候,“温暖”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对饥肠辘辘的人,温暖是热腾腾的饭菜香;对劳累了一天的人,温暖是洗一个热水澡的舒适与惬意;对寒冬里跋涉的人,温暖是靠在暖气边小憩的安宁。因为有了天然气,这样的温暖正在变得触手可及。没错,只是打开开关这么简单,那升腾的蓝色火焰已将温暖送到身边。

作为全国最大的城市燃气企业,北京燃气集团每天将清洁、优质的天然气送至万千家庭、工厂和学校…… 保障供应、用气安全、环境保护,每一份责任都那么沉甸甸,一头连着数百万家庭的小日子,一头连着绿色北京的发展诉求。在不久前一个天朗气清的早晨,记者见到了北京市燃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雅兰女士。就让这位有着二十余年行业工作经历的老燃气人,带我们去寻找“北京燃气”那不同寻常的发展足迹吧。

老牌国企的重生

市政公用事业总是与城市发展变迁的步伐一脉相承,城市燃气建设也不例外。李雅兰告诉记者,从1958年底北京焦化厂向城区供应焦炉煤气至今,“北京燃气”已走过五十余年的历史,而“事业的大发展还要从1999年市燃气集团组建时算起。”这一年,“北京燃气”走出长达40年的计划经济运行体制,以政企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开端,步入了市场化运作的新阶段。

长期以来,由于燃气供应的特殊性,经营靠补贴,服务靠垄断,投资靠政府成了燃气企业的最大特征。“随着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本世纪初政府取消了对管线燃气的财政补贴,这就迫使企业必须自力更生,向市场要效益,燃气集团开始利用多种融资渠道积极筹措资金投入工程建设。”集团成立之初曾任计划发展部经理的李雅兰对市场化转型有着切身的体会。

更具里程碑意义的是,2007年北京燃气集团成功实现了在香港资产上市,成为北京第一个走向国际资本市场的公用事业企业。回味十余年来国企改制、重组、上市的艰辛历程,李雅兰深有感触地说,“北京燃气”今天依然是“纯粹的国有控股企业”,承担着“发展燃气事业、服务用户、安全稳定供应”的重任;而它又是“纯粹的上市公司”,就要按照上市公司的游戏规则办事。

从一个每年要靠吃财政补贴2.5亿元才能维持的国有企业,到管网规模、燃气用户数、年用气量、年销售收入均位列全国第一的行业龙头,“北京燃气”在市场的浪潮中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据悉,2010年北京燃气供气量已达到68.1亿立方米,天然气管线达13200 余公里,供应区域覆盖北京各城区和大部分郊区县。营业收入由“十五”末的54亿元提升到124亿元,翻了一番。总资产由“十五”末的193亿元升至305亿元。

“北京燃气的发展得益于首都能源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推进,也得益于政府给了特别好的市场化的运作机制,既给我们足够的发展空间,同时要求我们按照市场规律来办事。”李雅兰如此诠释蜕变的深层原因。

点燃万家的温暖与幸福

百姓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首当其冲的便是“柴”,谁家过日子离得开烧火做饭呢?告别了煤球炉的烟熏火燎;告别了背煤气罐上下楼的沉重不堪,如今清洁方便的管道天然气点旺了万家的炊火。李雅兰介绍说,“从1997年陕甘宁天然气进京开始,天然气供应取得了质的飞跃。”她用一组数字进行了形象地说明:1999年,北京天然气用户达到100万户时用了12年,突破200万户时用了4年,超过300万户时仅用了3年,截止去年天然气用户达到411万户,这个数字是1978年全市管道燃气用户数的55倍。北京也因而成为全国最大的管道天然气化城市。

“96777”服务热线从2000年初创时的18个话务员,日电话呼入量100个左右,发展到如今的48个话务员,日电话呼入量3000个左右,24小时为用户提供报修、咨询和投诉、建议等服务。近两年20家社区服务中心(燃气5S店)陆续开业,燃气集团把安全宣传、用户缴费、户内燃气设施安装等个性化服务送到了居民身边。“今年我们将完成全市50家店的布局,通过与96777联动,为用户提供更贴心、快捷的优质服务。”李雅兰如是说。

对老百姓最挂念的用气安全问题,李雅兰坚定地表示:“安全是燃气企业永恒的主题,对北京这座特大型城市来说就更是如此。”她透露,集团从2007年启动了燃气用户巡检工作,目前正进行第三周期入户巡查,对63万户老旧小区用户开展户内安全隐患排查,确保居民安全用气。过去五年,集团投入资金5.9亿元改造管网155公里,“十二五”还要继续投入8.5亿元,改造管网400公里。“北京燃气”还建立了国内最大的实时数据采集监控(SCADA)系统和地理信息(GIS)系统,采用PDA(掌上电脑)辅助管网运行并开展了管线地面可视化标识工作,这些现代化的科技手段让安全供气变得尽在掌握。此外,集团还把积极开展安全宣传,提高群众安全用气意识纳入日常工作。刚刚开展的燃气安全进校园活动便是落实全市“燃气安全隐患治理”百日行动的一项具体举措。

作为市政公用事业企业,“服务社会、造福民生”应是根本旨归。李雅兰强调说,随着市场化机制的完善,企业的发展方式在不断调整,但公共服务的本色不会变。“事实上,正因走向市场、面向客户,促使我们最终形成了‘气融万物、惠泽万家’的企业核心价值观。”

清洁能源替代不是梦

刚刚过去的9月,对李雅兰来说格外忙碌。先是亲赴内蒙乌审旗参加液化天然气(LNG)项目开工仪式,紧接着又与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十二五”开局之年,“北京燃气”正沿着“立足北京、内外并举;专注燃气、上下延伸”的发展战略稳步推进。

李雅兰告诉记者,随着北京能源结构向清洁低碳转型,在政府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助推下,集团的业务范围已从民用炊事发展到工业、采暖、制冷、发电、燃气汽车等诸多领域。“内蒙乌审旗LNG项目是我们与深圳燃气集团实施战略合作后的首个清洁能源项目,投产后可为北京LNG汽车提供又一应急气源保障,这也是集团继投资参与上游气源陕京系统建设后迈出的坚实一步。”

日前公布的北京市“十二五”能源规划提出,到2015年,全市天然气用气量将达180亿立方米,天然气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提高到20%以上,五环内基本实现无煤化。无疑,对燃气人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面对近三倍于现供气能力的新目标,企业有没有能力确保首都燃气安全稳定供应?

李雅兰对此充满信心,“可以说,北京的能源气体时代已经到来。虽然燃气集团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我们已做好准备打胜这场硬仗。未来,北京市将实现天然气资源多元化,既有陕京天然气、大唐煤制气等国产气源,也有中亚天然气、唐山LNG等进口气资源。到‘十二五’末,预计这些气源的年总供气能力将达到600多亿立方米。届时,北京将成为国内供气管道最多、供应安全性最高的城市之一。”

清洁可靠的天然气在提升城乡居民用能品质的同时,也使城市的生态环境和空气质量显著改善。当以天然气为代表的新能源逐渐取代煤成为新时代的能源“宠儿”时,人们惊喜地发现,北京的蓝天越来越多了,2010年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比例比2005年提高了14.3个百分点,而这份收获里也一定包含了燃气人的耕耘和奉献。

激情点燃梦想,成为“国际一流的一体化清洁能源运营商”的企业发展愿景并不遥远。正如李雅兰所指出的那样,“我们贡献的将不仅是清洁的能源,还将以更现代、更人性、更低碳的手段,为用户提供完整的能源解决方案。” 对北京燃气人来说,未来像天然气点燃的那片蔚蓝一样宽广。

上一篇:被都市病蚕食的幸福 下一篇:演绎北京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