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支持与焦虑水平关系的研究

时间:2022-09-20 11:11:51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焦虑水平关系的研究

摘要:目的:探析大学生所感受到的社会支持与其焦虑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240名大学本科生进行测量。结果:大学生所感受到的社会支持度较高,其焦虑水平也较高;社会支持各因子与焦虑水平之间相关程度不显著(p>0.05);社会支持水平在性别、不同生源、是否独生子女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焦虑水平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支持;焦虑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4-0075-02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从他人或社会关系网络中获得一般的或特定的支持性资源以帮助自己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或危机,是个体从其所拥有的社会关系中所获得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研究者普遍认为,良好的社会支持对个体健康具有积极作用,能有效地缓解个体的心理压力和增进生活质量;而劣性的社会关系则损害身心健康。社会支持作为影响焦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解其与焦虑水平的相关程度,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支持。本文是笔者对成都某大学在校生的焦虑水平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进行的调查。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法,从成都某大学抽取大学生(大一、大二学生)240人作为被试,其中男生104名,女生136名。

(二)研究方法

研究工具:(1)《焦虑自评量表(SAS)》由Zung于1971年编制,它是一个包含有20个项目、分为4级评分的自评量表,用于评出焦虑病人的主观感受。SAS的主要统讲指标为总分。(2)《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由肖水源于1986年设计(1990年根据使用情况进行了小规模修订)。该量表包括客观支持(3条)、主观支持(4条)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条)等三个维度。

统计分析:采用SPSS10.0处理,主要方法有相关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

二、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社会支持与焦虑水平的相关分析

如表1所示,被试在SAS和SSRS中的得分分别是33.41±4.62和37.22±6.45。正常人1158例的SAS原始分的常模总分均值上限为29.78±0.46,转化为标准分是37,被试焦虑水平总体得分高于该平均水平,经t检验,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

(二)不同性别大学生社会支持和焦虑水平的差异比较

对焦虑水平和社会支持的各个指标在男、女不同性别的学生之间进行差异比较,结果见表2。在社会支持的差异检验中,被试得到的客观支持、体验到的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可用度与支持总分在不同性别学生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

(三)不同生源地大学生社会支持与焦虑水平的差异比较

对焦虑水平和社会支持的各个指标在城市和农村不同生源的学生之间进行差异比较,结果见表3。焦虑水平、社会支持(包括社会支持的三个维度)在学生的城乡生源上差异均不显著(p>0.05)。这与王宏、余建红等调查结果一致。

(四)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社会支持和焦虑水平的差异比较

对焦虑水平和社会支持的各个指标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学生之间进行差异比较,结果见表4。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所得到的社会支持(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上差异不显著(P>0.05);两者焦虑水平方面差异显著(t=-3.080,p

三、结语

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社会支持总体水平几乎与成人一致,焦虑程度比一般正常人有所偏高。本研究的对象主要为大一和大二学生,大一新生刚从中学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存在乡愁心理和新环境的人际困惑及适应压力,并且在学习方面还不适应高校教学方法及授课进度;大二学生则存在英语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恋爱冲突等一系列压力事件。

关于社会支持与大学生焦虑水平的相关分析,在进行研究之前,笔者曾设想二者之间应存在显著的相关,即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大学生的焦虑水平就越低;反之,社会支持水平越低,焦虑水平就越高。但根据测试结果没有发现这种关系。对于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大学生的焦虑水平是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如人格素质、情绪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父母过高的期望、不合理的自我评价、应对压力的方式等,社会支持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在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过程中,不仅需要调动其各类社会关系的支持,还需要均衡地提供学业、就业、情绪情感、物质等各方面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李伟,陶沙.大学生的压力感与抑郁、焦虑的关系:社会支持的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2).

[2]易进.儿童社会支持系统――一个重要研究课题[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15(2).

[3]申荷永,高岚.心理教育[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

[4]王宏,余建红,李雷雷,许红.大学生焦虑心理的成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11).

上一篇:关注学生背后的故事 下一篇:掌握文言虚词的着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