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培训:教师专业成长的“推进器”

时间:2022-09-20 10:30:19

校本培训:教师专业成长的“推进器”

“国家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教育关注的焦点,也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需要职前的培训,而且需要职后的继续教育。因此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创建一种属于学校自己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新体系,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最佳途径。

学校教研的培训,是教师在特定环境中通过交流合作、相互辩证、事实论证获得认识的过程,是知识、思维和人际交往的过程,合作学习、问题探究、项目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流方式。笔者在参与学校教研培训时,记录这些过程,并试图结合校情,探索可供借鉴的方式。

一、开设周五讲坛,建立对话交流的平台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不同程度地会出现这样或者是那样的困惑,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交流的平台、一个对话的机制。我们努力创设各种条件,搭建沟通的桥梁,让教师把自己的困惑说出来、把自己的思考亮出来,大家共同探讨,多方启迪,积极寻求解决方案。

周五讲坛,就是利用周五理论学习时间,主讲者把自己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困惑和疑问,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思考,表明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可以就近期教师共同关注的一个话题,进行深入探讨,主讲发言,以达到共同启发、相互学习的目的,为教师的成长搭建了一个思想碰撞的舞台。在周五讲坛活动中,我校市区级的骨干教师先后就“爱与责任”、“我的好课观”、“数学的魅力”、“论文写作的哪些事”、“语文教学的整体观”等话题进行主讲,在教师群体中引起一定的反响。

走出去,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引进来,我们也有明星效应。学校把外出培训作为一种制度,要求外出学习培训的教师,要把外出培训的学习体会在校内作汇报交流,或是周五讲坛主讲的形式,或是一节学习汇报课。每年近十位教师的外出学习培训资源,不再是个人独享,而是成为一种分享的大餐,在学校教师间广泛传播。

校刊《枫景线》(原《北小进行时》,先后出刊30多期,记录了教师对课改的思考,校刊中的栏目不断修改与优化调整,采蜜,在线,分享,教海初航等栏目,把教师一段时期来的教学科研点滴记录下来,正如刊物的定位“一线风景,一段轨迹”,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

二、组建教研团队,彰显凝聚智慧的力量

(一)教学竞赛团队

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研讨课或竞赛课,学校会不自觉地去组建一支临时队伍,帮这位教师过关斩将。反思这一过程,最终会成就这位教师,一些文字影像资料也会留下来,但其他参与教师收获不大。组建这样的竞赛团队,笔者想放大这一效应,让参与的每一位教师同等收获,可能最终上课的不是那一位教师,每一位都能上出那一节精彩的课。拉长时间,让每一位教师全过程参与,才能形成真正的教研氛围。团队中有分工,有协作,当确定课题后,分工明确,各自负责解读教材,教学设计,教具设计,板书设计,练习设计等,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落实到人,集体完成一个教案,一人主教,多人助教,一人上课,多人服务。集体备课的成果,每个人都能分享这份成果,这样一来,意在每一位参与的教师都能上好这节课,将原有的成果扩大化。

忙碌的身影,激烈的讨论,留下一串串令人回味的记忆。学校许多参赛的教师在获奖后都十分感谢备赛团队给予自己的极大帮助:没有这些甘于奉献的团队存在,我校每年的素质大赛就不可能取得如此佳绩。最值得我们感动的,应该是这样默默耕耘于幕后的无名英雄们。

(二)骨干工作室团队

骨干工作室团队,以教学骨干教师为核心组建团队,类似于师徒结对,但区别于一一结对,可有多名骨干,也可有多名徒弟,这样更有助于营造浓厚的教研氛围,每学期确定一个研究主题,或计算专题,或图形主题等,将每一年段的专题逐一研究,并形成系列化的研究成果,有利于教师专业化的成长。

(三)备课组团队

数学教研组活动,在一个千人以上规模的学校,十多位数学教师共同参与一次活动,每一次活动无法兼顾全体教师,笔者更倾向于年级段的教研活动方式,以下称备课组团队或专题研讨,或上研究课,这样教研的方向更有聚焦点,鉴于学校行政质疑教研的成效,可让年级段教研组一学期汇报一次成果展示,或教师上课,或学生活动。这样的团队学生年龄特征集中,研究焦点更容易集中,且在学科上的难点与重点也更容易突破,利于教师在学科研究上的成长。

我们的备课组团队,在校内研讨课中一般都经历了“集体备课——平行班试教——同伴互助评议——重新设计教案——研究课——集体评议——确定教学设计”的过程。其中,“团队反思”贯穿始终。这样的研究过程,不但使执教者本人受益,而且使小组成员都得到提高。通过鼓励教师写反思故事,对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成功与不足、精彩与失败以朴实的笔调、叙事的风格进行记录与反思,让教师在反思中改进教学、在反思中走向成功。这些教师自我的学习和反思,有效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意识,初步树立了从教育实践者转变为教育实践的研究者的观念,促进了教师向“反思型”、“科研型”的转变。倡导教师人人争做发展型教师,追求改变自我,时时更新自我,并在发展的过程中享受教师的职业幸福。

三、注重课题研究,促进科研风格的转变

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自我成长的阶梯,教师的个人成长离不开课题的发展。“十一五”期间,课题《经济开发区学校与社区科技教育共同体的行动研究》被确立为省重点资助课题,并顺利结题,课题成果也被评为市课题成果一等奖。一项市立项课题已结题。“十二五”期间,省立项二项课题,市一项课题正在进行之中,并有三项市备案课题。课题研究从最初的学校总课题到学科课题的全面铺开,从学校领导领衔到教师领衔,从参与学习到领衔研究,展现出满园花开才是春的局面。

课题研究,让研究有一定的目标性与长效性,学科课题的研究,更重于课题研究的真实性,价值性,研究的切入口小,针对性强。用课题的研究的方式凝聚教师,方向一致,话语相同,更能形成合力。

课题研究的成功,让教师熟悉了研究的全过程,对小课题的研究更是得心应手。组建学校内的学科小课题,以三至五人左右,针对目前学科上的一个困惑,确定一个研究专题,一人领衔,各人明确研究的内容,集体诊断,共同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如小课题“如何提高五年级学生在小数计算中的正确率的研究”,以五年级数学教师组建一个研究团队,研究主题明确,教师从授课方式上,学生计算错误分析上,学生计算常规,学生计算习惯,草稿纸的使用习惯,练习方式等方面入手,进行学生调查,方法指导,习惯养成等方面进行研究,研究周期短,研究目标明确,研究的过程为一个学期,并结合当前的教学实际,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一线资料的收集与反馈,研究上容易出结果。

由于学科上的小课题切合教学实际,每一位教师都既是研究者,又是行动者,都有发言权,且方向一致,专题指向性强,小步快跑,对校内当前问题的解决的效果更佳。

四、价值引领成长,培养教师梯队的发展

教师的发展在于教师的努力,也在于学校搭建的舞台,五级梯队的发展与培养,不是指定谁发展,而在于每一位教师都要发展。学期初进行教师情况的疏理,每一位教师填写发展目标与计划,了解教师发展缺什么,并分别给予舞台与帮助。每一位教师专长不同,或长于上课,或长于论文撰写,或长于学生管理,或长于学生活动竞赛等,但五级梯队的发展有一根基本线。一个木桶的容水量,取决于它的最短板,因此,每一位教师的发展,必须把那一块短板补上,才能踏上发展的每一个节奏。教师填写发展计划表,先要把自己的短板或缺漏明确,然后主动寻找机会,学校要积极搭建舞台,在教师发展的道路上适时地扶上一把,让教师能登上高一级台阶。

学校在校本培训中十分注重青年教师的梯队建设,搭建了一支以市、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与中青年教师结对的青蓝工程队伍。在自由选择的基础上,学校安排了隆重的签约仪式,明确了师傅和徒弟各自的权利和义务。青蓝工程的有效实施使一大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上一篇:“四位一体”有效促进英语教师的成长 下一篇:语言运用与翻译技巧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