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压力及调适

时间:2022-09-20 10:18:08

浅析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压力及调适

【摘 要】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成为了全社会所聚焦的一个话题,缓解就业心理压力是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准备的一个重要环节。文章就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压力表现和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进而探讨调适方法。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压力

当今各高校招生规模日益扩大,进一步加剧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强大的就业心理压力经常让大学生们感到无比的茫然和不安,如若不能及时进行调适,不仅能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成功率,甚至更严重的是影响到他们以后职场目标的实现和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一、就业心理压力的主要表现

(一)焦虑。大学毕业生的社会经历较少,心理成熟度也相对较低,在求职过程中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常会产生消极情绪。在就业过程中,大学毕业生既希望谋求到理想的职位,又担心自己不能被用人单位录用,更怕自己在就业方向上选择失误而造成终生遗憾,致使内心的心理冲突强度较大,进而产生各种不适应现象,如烦躁不安、惊慌失措、无所适从等。

(二)自卑。部分大学毕业生在求职中经历一次或几次挫折后,会产生自卑的心理,导致他们意志消沉,觉得不管自己怎样努力都不如其他人。这也主要表现在一些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身上,他们从小所接触的社会面相对其他同学较窄,内心世界相对单纯,也很少能得到一些专业的心理辅导,所以心理素质也相对较差。

(三)偏执。大多数毕业生对求职都有相对较高的期望,但有部分毕业生固执己见,偏执地坚持自己原有的就业标准。而在求职失败后,不对自己本身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仍然我行我素,不听别人的批评与建议。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

随着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和变革,我国各高校的招生制度也随之发生改革,大学毕业生的人数急剧增多,而社会就业岗位相对减少,就业竞争日益激烈。

(一)专业学科课程设置不合理。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是根据社会需要培养能够最大限度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社会需要哪方面的人才,相关高校就应该在哪方面加大力度培养,以适应社会的发展。然而很多高校在满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盲目扩充专业、扩大招生,以致相应学科和专业结构不合理。

(二)针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力度不够。不少高校开展的就业指导工作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没有具体结合相关专业的实际情况,只是大概的讲解了本专业的相关就业方向,缺乏对毕业生自己适合的工作类型和方向等方面的就业分析,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不相对应,导致许多大学毕业生在面临激烈的就业竞争时没有准确的自我定位。

(三)大学毕业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个体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在不断调整。大学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中表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大部分大学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中大多注意的是经济效益、社会地位与就业地域选择。在就业指导时,部分就业指导老师一味的强调当今就业的严峻,要求同学们降低自己的就业期望值,使得学生感到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较大,严重的打击了学生们的就业积极性,从而也增加了大学毕业生对就业工作的失望感与恐惧感。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调适的建议

(一)适应国家招生就业的各种制度

国家招生就业制度随着社会人才的需求不断改革,致使普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但改革已成为事实,所以当代大学生就应与时俱进,尽快地适应国家的各项就业政策。况且国家就业政策的改革不是针对某些个体,而是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对一些不合时宜的制度进行调整。这就要求大学毕业生以积极的心态去适应国家当下的就业制度。对此大学毕业生应在实践中增强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并根据当下的就业制度调整好自己的就业方向。

(二)高校进一步完善对大学生的培养计划

1. 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课程。专业课程的设置决定着大学生在本专业所学的专业知识,以及所学知识的涉及面。高校在对各个专业课程的设置时应考虑社会就业市场对相关专业就业的要求。应注重加强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是大学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的一大法宝。另外,高校还得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积累相应的社会经验,为毕业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更加重视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学校应积极开展指导工作,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与就业观。严格要求和监督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进而帮助学生尽早明确自己的毕业后求职方向。并可开设相应的就业指导课程,让就业指导工作变更加丰富多彩,不再那样单一枯燥。对应届毕业生做相关的职前心理辅导,使其拥有健康积极的心态踏上求职旅程。

3. 在学习中进一步完善自我。在校期间不仅要坚实专业知识和丰富校园生活,还得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积累社会经历。同时在每个学期都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时而对自己进行反省和检查,在出现偏差是应做及时的调整。只有在学习中进一步完善自我,才会拥有更强大的就业竞争能力,才能使自己在就业市场中站得住脚。

4. 树立积极的就业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大学生应有意识地进行自我教育,把外在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需要,把社会的发展与自身的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坚定自己服务社会的信念,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体现人生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另外也应处理好物质需求与精神需要的关系。由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表明,个体都有生理方面的需求,也有心理方面的需求,生理方面的需求一旦得以满足,则会出现更为高级的心理方面的需求,个体在追求自我实现的时候,更多的是需要精神或心理方面的满足。所以大学生应不断地构建一个强大的心灵家园,从而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就业观。

参考文献

[1] 赵天武.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缓解策略[J].中国青年研究,2007(1).

[2] 罗品超.论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来源及调适路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报,2009.8(4).

[3] 彭昱,杜丽岩.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89).

上一篇:企业青年职工心理健康特点及其干预模式 下一篇:独立学院大学生学习动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