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交替传译信息缺省实证研究

时间:2022-09-20 10:06:33

汉英交替传译信息缺省实证研究

摘 要: 口译是一个复杂信息加工和处理的多任务过程,要求译者各种认知能力协调参与。本文借用吉尔的认知负荷模式,通过对天津某高校本科为英语专业的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口方向的研究生进行实证研究.讨论了汉英交替传译信息缺省时影响注意力的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口译信息缺省与译者的口译专业技能有关,与译者注意力在记笔记过程、记笔记习惯、语言转换时的耗费相关。

关键词: 信息缺省 汉英交替传译 实证研究

1.引言

随着中国国际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社会各界对口译人才的需求正在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口译人才的培训和培养工作在国内蓬勃发展。在理论界,口译研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纵观这些研究成果,有的对口译研究理论与方法进行系统介绍与梳理,有的跨学科研究口译过程深层的认知机制(鲍刚,2005;刘宓庆,2003;陈菁,2002;张威,2006;刘建军,2009;王建华,2009)。本文将借用著名口译研究学者Gile在认知概念基础上提出的“同声传译和交替传译的脑力分配模式”,即认知负荷模型,剖析交替口译过程信息缺省,即译入目的语后源语必要信息点的丢失现象。通过对受试进行的汉英交替口译定量研究和其追思内容的分析,寻找造成口译信息缺省时影响注意力的因素,以期获得并提供充分的理论解释,为口译教学探索有效的途径。

2.理论基础

法国著名口译研究者Daniel Gile(1995)在专著《口笔译训练的基本概念与模式》(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中提出了认知负荷模型,认为,交替传译的模式分为两个阶段:

Phase I.CI=L+N+M+C

交替传译(第一阶段)=听力与分析(listening+analysis)+记笔记(note-taking)+短时记忆(short-memory)+协调(coordination)

Phase II CI=Rem+Read+P

交替传译(第二阶段)=记忆(remembering)+读笔记(note-reading)+传达(production)

Danie1Gile清晰地阐述了交替传译过程中涉及的技能,Danie1Gile认为,口译任务所需的注意力总量必须小于译者大脑提供的注意力总量,注意力的分配需要占用和耗费译者脑力。从这个交替传译的认知负荷模型可以看出,译者的注意力是始终贯穿于口译的两个阶段的。

3.研究设计

3.1研究目的

本项研究主要针对受试进行的汉英交替口译数据、其追思数据进行分析,寻找造成口译目的语信息缺省时影响注意力的因素。

3.2研究对象

参加本研究的对象为天津某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向英语背景的一年级7名学生,其中男生1人,女生6人。参加本实验研究的所有学生已通过英语专业八级考试(TEM-8),曾经学一学期的汉英翻译课程,了解口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但他们都未经过专门的口译实践,这基本保证了实验中受试的可控变量因素。

3.3研究材料

本研究选用国家人事部英汉口译三级考试中第三部分的汉英材料真题。为避免受试因个人百科知识差异而产生口译结果的不同,实验语料场合正式、语速中等,内容易懂.可被每位受试理解。语料有三段话,每段由三到四个信息点构成,每段中间分别有1~2分钟的停顿时间。

3.4实验过程

实验前,为避免造成受试的紧张情绪,需提前告知受试,这次录音只是几分钟的实验口译,其中不涉及其他因素。另外,告知受试可以做笔记帮助口译记忆。实验在语言实验室进行,要求受试完成三段话的汉英口译,并且每段的翻译任务要在相应段落停顿的时间内完成。实验者对他们的口译同时分别进行录音。在同一时间录音受试的口译过程基本保证了获得稳定的变量较少的实验数据,避免了因实验环境变量较多而增加实验数据的变量成分及降低数据真实性的因素。口译任务结束后,实验者要求受试分别就口译过程进行追思。追思结束后,实验者依次向受试提问回忆口译过程中的缺省信息,并在实验者的提问下,回答产生缺省现象时的心理过程。实验者对谈话进行录音。采用这一方法易于搜集受试追思口译时的心理活动,从受试的角度找出造出缺省信息的原因,为实验者进行口译过程的语音数据分析提供更为有力的依据,作为实验的一部分数据进行分析时,配合口译数据而相辅相成,避免了实验者分析数据时的主观性。

3.5数据搜集与分析

实验结束后,对受试口译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鉴于他们是非职业译员,其口译任务只要忠实于原文即可。其次,通过与参考译文的比较进行口译信息缺省的数据分析,记录受试在口译任务中的信息缺省次数。同时分析受试追思其信息缺省时的心理因素。

4.结果及讨论

表4.1 是受试缺省信息的统计情况:

表4.2 是受试缺省信息特征统计情况:

三段语篇,受试缺省了汉语的修饰语在英文中的翻译,这与译者的追思数据一致。从受试的追思可知,其缺省信息部分是受到用目的语记录笔记的影响,“译者用目的语记笔记时,不断输入的信息和翻译容易使大脑疲劳,大脑能记住的信息越来越少。”(王斌华.2006)

记笔记的习惯使部分受试在各个阶段的协调间丢失了部分信息。受试在追思中认为,记笔记耗费了他们的信息记忆时间,导致部分信息的丢失。这表明,受试口译时记笔记的行为要增加并耗费其注意力,其总的注意力就会减少,这样会导致受试在接下来的听力、记忆、协调和输出过程中注意力分配减少,进而丢失部分信息。

受试缺省信息的位置多是语篇的中间信息,在追思中,受试认为即使他们一直很努力记忆语篇的全部信息,语篇的开头信息和结尾信息容易记起,但语篇的中间信息总是不容易记起。这更证实了人类记忆的特点,即对进入记忆的开始和最后信息记忆清晰,而对中间信息记忆模糊的特点。

受试都明白语篇的要点,但一些篇章的细节却被省略。受试的追思认为他们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了整个语篇要点的关键信息上,在进行语言的转换时把他们认为的次要信息遗漏了,这是口译缺省信息的行为。这说明在受试的认知中,更容易抓住凸显信息进行语篇主要意思的理解和翻译,这与他们曾经接受语言学的学习不无关系。同时也说明,当译者口译任务所需的注意力总量大于译者大脑提供的注意力总量时,译者要通过减少口译次要信息的做法完成大脑可以承受的记忆量。在这一过程中,语言转换也耗费了译者的注意力总量。

受试缺省信息还包括受试对语篇部分信息的错译。受试不能回忆源语信息而又能意识到部分信息的遗漏,于是他们通过语篇推理采用了自身认为相近意义的目的语代替。这是受试有意补充口译缺省信息的方法。

5.结语

本次实证研究表明,口译信息缺省与译者的口译技能有关。在未经过口译专门训练的情况下,记笔记、记笔记习惯上的不同、语言转换上都需要耗费注意力总量。增加大脑的认知负担,从而无法确保目的语信息的完整性。译者通常会丢失源语语篇的中间信息,为了减少大脑额外的记忆承受量,译者会抓住主要信息,而把次要信息忽略掉。当译者意识到信息缺省时,会通过有意行为补上缺省信息,弥补过程有时产生错译。这些都使口译质量下降。

实验对口译教学也有一些启示。通过对缺省信息的研究,找出影响译者注意力因素的原因,达到通过采用笔记方法及提高记忆技巧减少目的语信息的缺省的目的。同时,可以有意识地评估学生口译时对信息点、语篇连贯、语码转换等方面的特点及其弱点,从而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口译策略,并有效提高口译能力。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一,调查样本只有8人,实验语料只有三段话,更多的样本和语料会使研究结果更客观。第二,由于受试个人的百科知识、学习背景、生活经历、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其口译有无缺省、缺省范围、缺省程度等都是不同的,这是该实验的不可控因素。第三,由于个人的记忆力的差异,缺省信息的因素确定也是不稳定的。第四,实验中,受试的追思也有部分的主观因素。本研究只是针对受试口译信息缺省时大脑和注意力分配的研究,关于口译缺省时译者的其他心理因素,比如听力焦虑、记忆焦虑、记忆水平等都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Gile,D.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5.

[2]鲍刚.口译理论概述[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3]陈菁.从Bachman交际法语言测试理论模式看口译测试中的重要因素[J].中国翻译,2002(1):51-53.

[4]刘和平.口译理论研究成果与趋势浅析[J].中国翻译,2005(4):71-74.

[5]刘建军.同声传译中交际策略的使用及其与口译成绩的关系[J].外语界,2009(2):48-55.

[6]刘宓庆.口笔译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7]王斌华.口译:理论・技巧・实践[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8]王建华.同声传译中的视译记忆实验研究[J].中国翻译,2009(6):25-30.

[9]张威.口译过程的认知因素分析:认知记忆能力与口译的关系[J].中国翻译,2006(6)47-53.

上一篇:注重问题设计,提升思维能力 下一篇:论布莱希特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