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集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现状及防治对策

时间:2022-09-20 09:40:53

潘集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现状及防治对策

摘 要:小麦赤霉病是潘集区小麦生产上危害最严重的一种病害。该文对近些年来潘集区小麦赤霉病发生防治情况进行了梳理,分析了病害发生的因素及防治过程出现的问题,并从多年来对该病害的防控实践中总结出了切实、有效的防控措施,为周边县区的赤霉病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发生现状;防控策略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2-0080-03

淮南市潘集区常年小麦种植面积2.6万hm2,产量约占粮食总产的46%。小麦生产中常发性病虫害有“两虫四病”(麦红蜘蛛、麦蚜虫、赤霉病、纹枯病、白粉病、锈病),其中病害以赤霉病对生产造成的损失最大。因此,必须准确掌握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抓好防治工作。

1 全区近些年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治情况

赤霉病是主要发生在小麦穗期的重要的流行性病害,近几年其在全区流行频率较高并呈逐年加重的发生态势。据区植保站记载,2007年以前,赤霉病发病为间歇性发生,偶尔年份偏重发生。2010―2017年的8年间,该病害5级发生年份有4年(2010年、2012年、2015年和2016年),4级发生年份有3年(2011年、2014年、2017年),且发病面积不断扩大,达到全面积发生。据统计,2012年、2015年、2016年均为5级发生,小麦减产分别达到了19630.8t、7752t、6786t。即使发生年份较轻的2013年和2014年,实际损失也分别达到了367.2t、505.7t。此外,感染赤霉病的小麦(国家标准中规定小麦赤霉病病粒最大允许含量为4%),籽粒商品性下降,市场价格轻者偏低、重者无价,农户在经济上也遭受较大的损失。

近年来,潘集区相关部门高度重视赤霉病防控工作,农技人员也积极行动,政技结合,防效明显。区政府每年3―5月份都下发赤霉病防治文件、分解防治任务、大力宣传赤霉病的危害及防治办法、并召开赤霉病防治工作现场会,交流防控经验和技术。随着赤霉病防治力度的加大,全区化学防治面积逐渐扩大,由2012年的3.87万hm2增加到2016年的5.4万hm2,2016年的防治面积达到了2倍于当年发生面积。而且随着防治经验的丰富和防治水平的提高,挽回的损失也越来越大,从2012年的3.6万t到2016年的7.1万t,且小麦同级发生年份实际损失(减产)也逐年下降(见表1)。

2 流行因素分析

2.1 菌源充足 近些年来,大型农机普遍用于农业生产,尤其是旋耕机的大量使用。水稻收割后,习惯先旋耕后再播种小麦,而不是深翻耕或先灭茬后播种。加之近年来全区主推农作物秸秆全量还田技术,秸秆还田面积逐年增加,造成田间菌源量充足,为大流行提供了条件。以2015年3月26―27日的带菌率调查为例,稻桩子囊壳丛带菌率为3.6%~17.2%,平均8.4%,枝带菌率1.2%~3.8%,平均2.6%,平均枝带菌率比近3年同期均值高49.4%,比大发生的2012年高256.2%,田间菌源量满足大流行条件。

2.2 气候条件 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性病害,温度和湿度是影响小麦赤霉病发病早迟和轻重的决定性因素。潘集区地处沿淮,属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是冷暖气流交汇地带,每年春夏之交多降雨。2014―2017年,4月中旬至5月中旬旬平均气温分别在15.6~18.8℃、18.1~20.5℃、17.3~21.9℃、16.7~20.9℃区间,十分适宜赤霉病菌的侵染发生。而小麦抽穗扬花期恰在4月中旬到5月上旬,期间持续阴雨天气多,田间湿度大,有利于病原菌生存和子囊壳的形成,为赤霉病大发生创造重要的气候条件。

2.3 品种因素 品种抗病性差是造成小麦赤霉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2007年以来,全区以烟农19等白皮小麦为主栽品种,其占小麦总播种面积的90%以上。随着种植年数的增加,其抗病性也逐渐减弱。其他品种如山农17、淮麦29、良星66等也多不抗赤霉病;另外,迟熟品种比早熟品种偏重发生,全区种植的品种多为半冬性品种,中迟熟,这也为赤霉病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再者,小麦播期及品种间生育期差别大,齐穗扬花期时间跨度比较长,易被病菌侵染为害。

2.4 栽培管理 赤霉病的发生与小麦播期、密度、大田地势、排水、田间湿度都有很大的关系。播种期早的田块,花期早,常能错开病菌侵染流行阶段,减轻发病程度。全区大多播期大多集中在10月下旬,翌年花期推迟,经常遇到病害流行时间段,扬花期与病菌子囊孢子释放期吻合度高;还有,小麦播种量偏大及习惯偏施氮肥,е虏糠中÷笕禾迕芏雀撸有利于病菌的侵染为害;此外,田块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田间湿度大都会增加感染的机会。

3 防治中出现的问题

3.1 防治适期和方法不到位 对防治时间和时机把握不够精准,不能根据天气变化和小麦生育进程的实际情况施药。如部分农户盲目跟风施药,不分自家小麦品种、播种期、生育时期等与别家的差异,而看到别人打药自己也跟着打药,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对待”,造成防效差甚至无效;另外,对农药的稀释方法、用水量多少、喷头雾化程度等细节存在着不当。

3.2 部分农户防治意识不强 当前部分农户仍存在“赤霉病防与不防都差不多”的想法,对防治存在侥幸心理而疏于预防;部分农户担心投入成本过大,购买价格偏低而防效较差的药剂,存在惜本心理而不防治或达不到所需的防治次数,造成赤霉病在部分田块的大发生。

3.3 防治偏于选用单一药剂 据研究表明[1],赤霉病菌对多菌灵已产生抗性,当抗性菌株比率达到10%时,多菌灵的防治效果将下降至60%。随着多菌灵或者其复配剂长年大量的使用,抗性菌株比例增高,对赤霉病株防效已下降;再者,部分农户两次防治用同一类农药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3.4 农药市场经营不够规范 农药市场种类繁多、品种混杂。以次充好、假冒劣质药剂在市场上仍有销售,发生坑农害农的事件也不时发生,擅自扩大适用作物范围和增加防治对象的情况较为普遍。

上一篇:BNP毛竹增长剂竹腔施肥技术对毛竹生长的影响 下一篇:加快推进徽州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