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书洋镇田螺坑村村落景观风貌的研究

时间:2022-09-20 09:39:30

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书洋镇田螺坑村村落景观风貌的研究

摘 要:本文从文化内涵和景观价值两方面对以土楼为主的田螺坑村村落景观进行研究,采用论证的方法来说明土楼是中国建筑史上的的瑰宝。进一步探究田螺坑村土楼景观的发展模式,以推进田螺坑村土楼景观的旅游发展,促进土楼文化的传播和传承。

关键词:土楼景观价值;土楼文化;发展模式

引 言

田螺坑村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书洋镇上坂行政村,距南靖县城60km,坐落在海拔787.8m的狐岽山半坡上,主体由方形的步云楼和圆形的振昌楼、瑞云楼、和昌楼以及椭圆形的文昌楼组成的一个村落。田螺坑村的土楼不仅结构宏伟壮观,结实坚固,历经数百年风雨而不倒,而且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被誉为“东方文明的一顺璀璨的明珠”。

1 田螺坑村的景观价值

土楼是田螺坑村的主要景观,接下来,我们就对其进行研究。中国古建筑专家罗哲文教授曾作诗赞美田螺坑土楼:

田螺坑畔土楼家,雾散云开映彩霞。

俯视宛如花一朵,旁看神似布达拉。

或云宇外飞来碟,亦说鲁班墨斗花。

似此楼形世罕见,环球建苑出奇葩。

田螺坑的土楼群被形象的比喻为“四菜一汤”,它奇特的外形构造、以及深层的文化内涵,都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

步云楼,方形土楼,位于土楼群的中间,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占地1393m2。高3层,11.93m,宽29m,内通廊式,每层26间,共78间,设对开4部楼梯,1个大门,楼顶层有4个射击口,底墙厚1.15m。此楼前低后高,保留地势,托山而起,从门厅到后厅有三层台阶,步步高升,这也就是其“步云”的由来。楼内没有水井,因为地势太高,故水井设在楼外,水井的周围砌有水沟,供排水用。

和昌楼,圆形土楼,位于步云楼的东侧,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占地1268m2。高3层,12.3m,内通廊式,每层22间,共66间,设两部楼梯,1个大门,楼顶层有4个射击口,底墙厚1.2m,内院以鹅卵石铺地,有1口水井。这幢土楼原来建的是方形,20世纪30年代被土匪烧毁,1953年重建时改为圆楼。

振昌楼,圆形土楼,位于步云楼西侧,建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占地976m2。高3层,11.53m,直径33m,内通廊式,每层26间,共78间,设有两部楼梯,1个大门。底墙厚1.2m,内院以鹅卵石铺地。其中厅与大门并不对称,与门不在同一直线上,体现了振昌楼“富不露白”风水观念。

瑞云楼,圆形土楼,位于步云楼的东南侧,建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占地1063m2。高3层,11.2m,直径35m,内通廊式,每层26间,共78间,设两部楼梯,1个大门。底墙厚1.2m,内院以鹅卵石铺地,有1口水井。

文昌楼,椭圆形土楼,位于步云楼的西南侧,建于1966年,占地1288m2。楼长径45.7m,短径34.5。高3层,11.8m,内通廊式,每层32间,共96间,设两部楼梯,1个大门。楼外墙顶层有4个t望台,4个射击口,底层楼厚1.2m。内院用乱毛石铺地,有1口水井。

土楼外形结构千姿百态除常见的圆形、方形外、还有塔形、马蹄形、围裙形、扇形等16种奇特造型,堪称中国古建筑的艺术典范。

2 田螺坑村的文化内涵

田螺坑村的村落文化主要为土楼文化,田螺坑的土楼客观上具有自卫御敌、适宜居住等实际功能,实际上还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信息,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土楼一般都是中轴线对称布局,在院内设置祖堂,这正是儒家文化和宗族精神的缩影。一座土楼凝聚着整个家族,这种家族的凝聚力是集体聚居的体现,也反映了中国的家族伦理制度。土楼内居住的人多代同堂,拥有共同的祖辈,长辈具有绝对权威,同楼人聚居且共财。大家族的制度在古代中国是随处可见的习俗制度,但像土楼那样,至今保持着共享财富的家族观念的家族制度,确属罕见。土楼的造型结构体现了家族的向心力和统一性。

(2)土楼一般依山傍水而建,注重住宅与外在环境的协调关系,人与住宅及自然的协调关系,天地人合一生态美学思想。例如:华安二宜楼正大厅的两副对联“倚杯石而为屏,四峰拱峙集邃阁;对龟山以作案,二水涂洞卒高楼”,“派承三径裕后光前开大地,瑞献九龙山明水秀庆二宜”,形象地描述了土楼与周围环境的和谐之美。

(3)土楼内设学堂,题对联诗文,展现了浓厚的文学气息。秉承尊师重教的传统,土楼内设学堂,以供本楼内及邻近学子学习文化知识。如南靖县怀远楼斯是室私塾,曾培养出几十个能人志士。此外,土楼还有很丰富的地域文化,涉及建筑、风水、民俗、书法、美学等多个方面。例如:南靖县书洋镇田螺坑村的福兴楼的对联:“福德无穷惟忠与孝,兴家有道非耕即读”,体现了土楼人忠祖敬宗以及渴望入世建功立业的思想观念。

(4)土楼文化是中国古典风俗文化中的瑰宝。中原汉民南迁,进入福建,与土楼人共同建筑土楼,共同生活,共同发展和传承土楼文化。有学者曾指出:“福建是中国风俗文化的荟萃地。别地有的风俗这里有,别地没有的风俗这里也有。别地古代盛行而现在消失或已经演变而面目全非的风俗现象,在这里仍旧保留着它的古朴风貌。”

3 田螺坑村土楼发展模式的探究

田螺坑村土楼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由于近年来出现形象的模糊化、旅游产品的同质化、市场竞争的恶性化、开发主体的无序化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地制约了土楼旅游区的健康发展。因此需要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政府对田螺坑村进行统一地规划和管理

省政府应成立“田螺坑村旅游区管理委员会”,以协调各级政府及政府各部门的关系,负责田螺坑村景区的整体规划。由政府主导,制订并实施《田螺坑村土楼旅游规划》,以确保旅游资源的有序开发和统筹发展。

3.2 经营体制的改革

经营机制可以采用三权分离的形式,也就是明确土楼资源的所者、经营者、开发利用者的权利,明晰权属,从而实现所有权、经营权、监督管理权的三权分离。土楼遗产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由“田螺坑村旅游区管理委员会”进行管理、监督和保护,土楼的旅游开发由开发公司来开发。这样才能有效地对田螺坑村进行开发和管理,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开发和利用。

3.3 对投融资和项目开发政策的改革

对“田螺坑村土楼”品牌实行统一的授权管理,以防止旅游开发经营过程中对品牌造成负面影响。引入市场机制,对旅游基础设施的开发、建设、经营、管理权进行出让,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用以弥补财政投入不足,确保有限的财力投入到公益事业中。鼓励企业和个人加大投入力度,以促进田螺坑村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汉民.《倾听“福建士楼”的呼唤》,《建筑创作》,2006年第9期.

[2]林嘉书.土楼与中国传统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3]张朝枝等.《旅游发展与遗产管理研究:公共选择与制度分析视角》,《旅游学刊》2004年版.

上一篇:城市商业空间简史 下一篇:探讨公路工程造价范围合理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