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的“诗意栖居地”

时间:2022-09-20 09:19:32

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的“诗意栖居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性的语文呼唤诗意,人文性的语文课堂也应该成为学生的享受。

同时,语文自身的魅力无穷:内容上,它有精彩的故事,有趣的人生,多彩的生活,神秘的自然;形式上,它有看起来如小精灵一般跳动的文字,读起来如音乐一般缥缈的韵律,品起来如诗画一般的优美意境。语文充满了情,真挚的友情,深厚的亲情,博大的爱情,这些无一不震动着读者的心灵,敲击着我们内心深处那根最敏感的心弦;语文充满了智,神秘的大自然,有趣的动物王国,气象万千的世界给予了我们多少丰富的知识;语文充满了趣,一个个精美的童话故事仿佛又把我们带回到了那天真无邪的童年时代。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绵的情思,深邃的哲理,对学生而言,能启迪心智,增长见识,陶冶情操,诱发不尽的遐想;对老师而言,读着语文,仿佛就是在和历史对话,和大师倾谈,那深入浅出的道理,那五光十色的美景给了我们多少美好的享受。师生的心灵沉浮于语文的字里行间,浸染着墨韵书香,扬起率真灵动的生命激情,语文本身应是给予师生共同的一种生命享受。

有鉴于此,理想的心愿与现实的状况有所出入,理属正常。克雷洛夫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走过现实的此岸,为达到理想的彼岸,我们辛勤的语文老师不妨在以下几方面试作尝试。

一、教学设计时少一些预设,多一些生成

同志曾说过:“我们的任务是过河,过河首先要解决船和桥的问题,不解决船和桥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这里所说的船和桥的问题,也就是方法问题。教学实践证明,确定了教学目的,有了相应的教学内容以后,教学方法就成了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没有科学的教学方法,实现教育教学的目的,就是一句空话。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科学地设计教学过程,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掌握教学的艺术。如果在课堂中,还是以老师的教为主角,由老师扮演主角,学生只充当配角,有时甚至仅为教师的道具,必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这种强加的教学方式难以使良好的课堂效果。教师要充分、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做到教与学相长,师与生共学,教学设计中少一些预设,多一些生成,让师生在共同探究中享受发现知识的快乐。

二、教学过程中少一些花架,多一些实际

对一节好课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传统的课堂评价指标一般包括以下内容:教学目的明确,重点、难点突出,教学方法恰当,结构紧凑,教学效果好。它的明显弊端有两个:一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以教论教,是把老师看作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二是评价指标太简单、笼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人们已建立新的评价指标:首先,在教学目的上,强调了以能力为核心的良好学习素质的培养;其次,在师生关系上,提倡的是一种民主平等、合作双赢的关系。它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交往及思维状态,更注重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抓住了这一教学工作的准绳,教师在教学中放手了,学生也学得更加轻松活泼了。

当然,若为了强调过程而“过程”,那也会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比如,为了突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哪怕再简单的一个问题,也让学生讨论;为了强调学生的探究能力,有问没问也让你质疑;为了达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能用的“电化”教学一样不落;课堂教学中教师退居二线,任凭学生吵吵嚷嚷,还美其名曰“民主教学,气氛融洽”。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阵地。在规定的时间里教师指导学生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去学习特定的知识。在这一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可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使主体与主导作用有机地、和谐地最大限度地发挥,扎扎实实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摈弃形式而虚假的花架,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学校是一方净土,课堂是一片乐园,让每个学生在自我体验中收获,在实际探究中提高,在思维碰撞中迸发出无穷的智慧,享受到被尊重,被承认的快乐。

三、老师少一点串讲,给学生多一点时间

评价课堂有多个纬度,而教学设计中体现出学生进行了多少有效活动是衡量一节课质量高低的重要尺度。教学中,让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就要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老师要转变观念,坚持放手原则,不要怕学生不懂,不要怕学生不会。要放手让他们去思考,让学生去探究,教师只在关键处相机点拨,在疑难处给予答疑解惑。

每节课老师串讲的时间累计不要超过25分钟,把课堂还给学生。凡是学生能读的就让学生去读,凡是学生能说的就让学生去说,凡是学生能想的就让学生去想,凡是学生能讨论的就让学生去讨论,凡是学生能写的就让学生去写,凡是学生能做的就让学生去做。正如李镇西先生所说的:“所有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程序都应该以学生的心灵为起点。尽可能地引导和调动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悟课文,尽可能地尊重学生哪怕是肤浅但很真诚的理解,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去与课文中的人物对话,进而贴近作者的精神世界,这比老师个人滔滔不绝或慷慨激昂地精辟分析更为重要。”

语文课堂,一个焕发着生命活力与潜力的课堂,也必定能成为师生课堂生活的“诗意栖居地”。在这样一个艺术的殿堂里,人的生命将得到尽情的释放,享受着自由,享受着尊重,享受着平等,让语文课堂成为一种诗意的享受,成为师生共同快乐的园地,是我们永恒的美丽追求!

上一篇:创设生活情景 使生活经验数学化 下一篇:谈地理课堂教学的调控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