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地理课堂教学的调控艺术

时间:2022-07-12 11:13:21

谈地理课堂教学的调控艺术

教师自觉地运用“控制论”的原理,对地理课堂教学实施有效的调控,使课堂出现张弛有致、意趣盎然的教学格局,整个教学流程呈现出预定的、有序的、最佳的调控态势,这是现代地理教学的显著特点之一。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常用的调控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教法调控

地理课堂教学的调控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刺激学生集中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美学的角度讲,引起人们审美注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客观对象的新异性和多样性。因而,课堂教学方法是否新颖、是否多样,也是决定能否有效地实施地理课堂教学调控的重要因素之一。

首先,教师要克服教学方法模式化的倾向,追求教法的新颖性,以新颖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保持稳定的注意力。当前,地理课堂教学要一改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陈旧模式,建立以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为主的新模式,确实把学生置于教学的主置。教师引路,学生走路,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思考、讨论、训练、实践等多种学习活动,独立地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其次,教师要追求教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以不断变化的信息去刺激学生的接受欲望,使之形成持久的注意力。教师如果能够根据地理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选择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就会使学生兴趣盎然,学习热情兴而不衰。总之,地理教学方法只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才能对地理课堂教学具有稳固的调控功能。

二、兴趣调控

兴趣是指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当学生对学习发生兴趣时,总是学习积极主动,乐此不疲。因而,如果教师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地理学习兴趣,那么地理课堂教学的主动权将牢牢地掌握在教师的有效调控范围内。

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因之一。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在的吸引力,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注意不能停留在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浅表,而应引导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加以分析比较,揭示其间的共性与差异,进而探索其所以然,深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的形象讲解而带来的情趣,事理充实的严密论证而产生的理趣,诙谐幽默的生动阐释而形成的谐趣,既可以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又能使师生之间的感情得以充分的交流,使课堂气氛处在教师预定的控制之中。

三、语言调控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在地理教学中,无论用什么形式和方法,都离不开教师的语言。因此,对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调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当准确科学,符合逻辑,遵循语法,通俗流畅,学生才能乐于接受,易于理解,印象深刻;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当简明扼要,内容具体,生动形象,富有感情,才能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的语言还要语音清晰,音量适度,语速适中,有节奏感,音乐性浓,才能增强语言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讲究语言艺术。描述地理事物和现象时,要生动形象,造成一种地理意境;讲解地理概念和原理时,要严密准确,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具体;总结地理规律时,要抓住要领,编成口诀,言简意赅;讲述重点时,可提高音量,减慢语速,适当重复;学生注意力分散时,可暂时变换声调,几句幽默,提醒注意。这样,通过教师严谨生动、流畅优美的艺术语言,使整个地理课堂教学处于一种张弛有致、跌宕起伏、生动活泼、饶有趣味的良性运作状态。

四、情绪调控

教师的情绪是影响学生注意力最敏感的因素之一。因此,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将自己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

首先,教师在课堂上始终都应该情绪饱满,精神抖擞,满怀激情,对上好课充满信心。这样,学生势必就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教师这种激情的感染,精神振奋,情绪高涨。

其次,教师的最佳情绪状态,是学生产生最佳心理状态的先决条件之一。教师以饱满的、愉快的、积极的情绪投入地理教学,真正用情去讲授,不仅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而且学生受到教师情绪的感染,将全身心投入地理学习中去。这样整个地理课堂教学便处在教师积极主动的情绪调控之中。

上一篇: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的“诗意栖居地” 下一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