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籍闺秀黄婉璚及其 《茶香阁词》 研究

时间:2022-09-20 09:00:11

湘籍闺秀黄婉璚及其 《茶香阁词》 研究

摘 要: 黄婉璚为湖南清代闺秀词人的代表,词集《茶香阁词》共计词作三十七。其词作内容取材狭小,风格不出历代女词人纤婉、幽约的特点,但足以窥见其生存的大环境和她丰富的内心世界,有着自身独特的审美意象与雅致情趣,显示了湖南女性词人的精神风貌。

关键词: 黄婉璚 茶香阁词 艺术特色

词始于晚唐盛于两宋,历代以男子作闺音者居多,这显然是与历代妇女地位及文学话语权相契合的。胡应麟曾感叹“汉以下女子能文甚众,而有集行世……惜皆不传。”[1](P264)徐乃昌在《小檀栾室汇刻百家闺秀词》也说道:“李清照朱淑真之外裒然成集外,余亦皆断香零粉,篇幅畸零”[2]。而清代闺秀作家在文坛上异军突起,以江浙闺秀词人为代表,形成了一股新生的力量。湖南闺秀作家历代皆有,邓显鹤咸丰时编《沅湘耆旧集》,录历代湖湘诗人一千七百余家,其中闺秀诗52家,计有宋4家、明6家、清84家。[3](P634)尽管湖湘女性诗才历代皆有,但在大放异彩的清代女性词坛,湘籍女词人却是凤毛麟角。据徐乃昌所辑刊的《小檀栾室汇刻百家闺秀词》记载,在录97位词人中,湘籍女词人仅为3人。而其中,黄婉璚如空谷幽兰,一枝独秀,异香脉脉。

一、才女黄婉璚及其诗学背景

黄婉璚,字葆仪,湖南宁乡人,为嘉庆十三年(1808)举人黄本骐女。据邓显鹤《欧阳君继配黄氏墓志铭》及其叔黄本骥《茶香阁遗草》序可知,黄婉璚生活于嘉庆八年(1803)至道光十年(1830)年间,生年27岁。黄婉璚其诗作现存《茶香阁遗草》1卷,存155首,并有附录1卷为《茶香阁遗草》。光绪年间徐乃昌又将其词集《茶香阁词》刊入《小檀栾室汇刻百家闺秀词》第8集,共计37首。葆仪生而明慧,敏而好学,父亲“口授其诗词,辄能记诵”[4](P884),“逢人问字,渐通声韵”[4](P884),常常听父亲与客人交谈,在父亲的“指正得失”后,“十二学为古近体,间倚声,皆有精思,肖其父”[4](P885),“稍长工吟咏,能为五七言诗与乐府诸体,有风格”[5](P524),葆仪“性情独挚,自合风人比兴,弥工允堪,赋物富丽”[4](P883)。黄婉璚于诗词之外,“而琴最著”[5](P525)。其叔“尝偕友湘潭张教谕家渠学琴于湖州沈生”[6](P289),葆仪“尝隔幔窃听之,逐精其艺”[6](P289),并“授其妹婉琳”[6](P289),以致“戚里闺秀争从之学”[6](P289),其“指法微妙,未有得者,教谕亦自以为弗及”[6](P289)。到她死后,叔本骥“爱如己出,比殁以所蓄古琴为殉”[6](P289),以示哀伤之思。

黄婉璚在诗词上的成就一方面源于其灵秀的禀赋,也得力于诗学世家的陶冶。清代湖南文人的特点之一就是家族化、群体化,其中不乏闺秀文人。“湘中诗老”张九钺及其家族、何绍基、陶澍及其家族自是鼎盛,湘潭郭氏、湘阴李氏、湘潭周氏、长沙杨氏和湘乡曾氏亦是卓荦特出。在文学家族的形成过程中,外部环境固然重要,但至为关键的还是这个家族通过文化积累和文学传承而形成的内在文化传统。[7](P9)宁乡黄氏“诗祖家声派衍”,诗学传统深厚。

黄立隆妻秦邦淑。秦邦淑是雍正七年(1729)举人龙门知县安镐女儿,后嫁与天津知府黄立隆为妻,为人“赋性幽贞,解吟咏,每脱稿辄自毁祺,雅不欲人知”[8](P5340),著有《云骥山庄遗草》,可以窥见其风流绰约之姿。黄立隆之子、葆仪祖父黄湘南。黄湘南有才气,以诗盛名,著有《大沩山房遗稿》9卷、《红雪词钞》4卷、附录2卷。因才学显著,县人将他与其子黄本骐、黄本骥比作“眉山三苏”。葆仪父黄本骐。本骐字花耘,嘉庆十三年(1808)举人,曾任城步训导,以诗闻名湖湘,著有《三十六湾草庐稿》,与湘潭张家渠、新化邓显鹤、沅陵李沆训齐名,称“湖南四才子”。葆仪叔父黄本骥。本骥字虎痴,辛巳举人,“授黔阳教谕,建教泽堂课,士多所成就,同郡各属或进谒门墙,性嗜古,于历朝尺式刀布琴各为题识,其金石集古诸录皆收入从书中,校刊行世”[8](P3604),著作驳杂,成就颇深。黄本骥第三继室陈梅仙。梅仙字香雪,龙阳人,是女诗人及书法家。“笄而弁,通经史记”[6](P288),能琴,工古篆,喜治秦汉印学,居香雪阁,人称为香雪夫人。黄本骥搜藏金石文字甚多,她尽出其所藏临摹,书艺益精,声名大噪,有《香雪阁遗篆》和诗文集《梅影集》。香雪夫人“诗格高超,无闺闱习气”,[9]自成一家。黄婉璚妹婉琳字润仪,年才十岁,亦窃工商;表妹唐慧仪也是天赋聪明。三姐妹经常在夏夜联句,抚琴摹袖,实在是幽闺之雅韵,其乐融融。

邓显鹤言“吾友虎痴学博,本骥祖母、虎痴一门风雅,其继室陈梅仙及其兄女婉璚、甥女唐婉珠皆能诗,均见是集盖其家学,渊源为有自矣!”[10](P358-359)显然,黄婉璚是深受诗学家风浸孕的。

二、黄婉璚《茶香阁词》解读

中国古代女性生活空间狭窄,加之女性文人所具有的独特气质,决定了其词的创作题材大都不过是闺中唱和,咏物、叙事,伤春惜秋之作,黄婉璚的词作也不出其藩篱。《茶香阁词》收葆仪词37首,创作不丰,单从其内容上看,其词无论从题材上还是艺术价值上均无太令人称奇处,然细加品读,自有其独到之处。

1.词作内容:咏物感怀,伤春惜秋,意象独特。

咏物诗在诗词歌史上蔚为大观,早已是诗词题材的题中之义。文人咏物,往往有所寄托,在事物身上寄托了情绪与思想,所咏之物在诗中都已经成为了一种象征,或抒发诗人情怀或抒写作者心志,这些物象都具有了特定的含义。

咏物词在《茶香阁词》中占了一定篇幅,所咏不过是常见的一些事物,如落叶、梳子、柳枝、茉莉、蝉等。如《忆江南·咏梳》一词:

修琢巧,犀象并檀槽。掠遍香丝,珂响细颺。凭纤手月痕高,红浸半规潮。[11]

这首词写得很巧妙,从形、声、色三方面写出了梳子的材质、形状、颜色以及作用,似月一样的梳子,在发丝间游走,形象生动、娇俏可爱。黄婉璚善咏物,在《茶香阁遗草》中,咏物诗占了将近一半。我们读她的诗集可以发现,她的咏物诗,大多没有什么寄托,而是将所咏之物的色、味、形、声等以诗的语言传达出来,把事物的特征细细地描绘一番。这种写法在她的词作中,也有所体现,比如这首咏梳词。但《茶香阁词》中的咏物词更多的是对前者的反叛。不同于诗中咏物,词人更加侧重于感情的抒发,而不着力于对事物进行细致的描绘。如《醉花阴·蝉》这一首:

窗碧阴沉天欲草,烟断夕阳路。一曲奏清商,树冷频移,暗曳烟深处。 关城摇落嘶凉露,更月残荒戍。薄倖怨齐姬,飞入瑶琴,弹尽秋千楼。

词人从碧窗、夕阳、树林、露、残月等意象出发,组成了一副秋日悲凉凄清的场景,最后转入感怀,齐姬、瑶琴等意象把我们带回了沧桑的历史中,厚重感随处可见。这首词,是一首典型的咏物抒情词。题目是蝉,但全词不着一字在蝉的描写上,而是由蝉的意象随意生发,令人遐想无边。同样,还有《杨柳枝》、《捣练子·落叶》等词,写法十分精妙。

除了咏物,黄婉璚的题材最主要的是写时令变迁,伤春悲秋,抒发人生感悟。在为数不多的词中,黄婉璚一半的词作都是写的季节变化,惜花惜叶的春日、秋景。比如《桂殿秋》、《调笑令·送春》、《江城子·秋花》、《浣溪沙·初秋》、《好事近·长春花》、《踏莎行·玉簪花》、《凤栖梧·秋声》、《凤栖梧·秋草》、《黄金缕·送春》等,抒发的是对美景、年华的一种眷恋与不舍。

伤春悲秋,落花断肠历来是文人面对生命逝去的常态反映,黄婉璚也是如此。“春去,春去,无计可留春住”(《调笑令·送春》,下同),词人以和花对话的方式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然而“飞来飞去睛霞,千树万树落花”,花儿不解人情,依旧无情坠落。“花落,花落,天涯数声残角”,“海裳落尽红如许,愁无主”(《渔家傲》),花落尽,留下的是我对春日的不舍与无奈。

黄婉璚对于秋天则有另一番情感。她重点着力写秋,从初秋到中秋,从秋声、秋叶到秋草,最终送秋,无一遗漏,可见她爱秋,秋天的万物寄托了她的一切情思。

露井高桐落叶疏,黄花消息雁来初。夜凉风透碧纱橱。几曲红阑人倚倦,湘缣窣地妥真珠。龙涎香尽博山鑪。

(《浣溪沙·初秋》)

飘上下,落西东,霜林树树不禁风。一叶先惊秋信到,教人长是恨梧桐。

依岸积,逐浅流,故枝无力暂相离。若比春花还后落,算渠耐久到深林。

(《捣练子·落叶》二首)

寂寞闲堦夜悄时,漏迟迟。传秋一叶井桐知,雨如丝。

残梦阑珊人倚醉,钗斜缀。香销瑞脑冷金猊,画帘坐。

(《杨柳枝》)

梦是葆仪词中主要的意象。比如《十六字词》:“酲,听得檐前溜雨声。才惊梦,欲记不能真”,《南歌子·夜雨二首》:“柳岸蝉声静,花深蝶梦酣”,《调笑令》:“枕边香汗微红,噩梦惊来起”。又如《桂殿秋》中的“窗前唤起闺人梦,断句吟成秖自怜”等,无一例外地描写了词人美妙的闲梦、幽梦,和惆怅的残梦、孤梦。自古以来,女性的自怜自伤,女子命运的幽怨悲慨,一直都贯穿在历代的女性文学中。庭院深深,重门深闭,狭小的生活圈子和寂寞清冷的闺房,将女性的精神心理推向了病态的边缘。纵然心中有伟岸之气,在葆仪的笔下,这种忧郁感伤的传统也还是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葆仪的三十七首词中,关于夜中景物及言梦的作品就占了二十首之多。我们来看她的《南歌子·梦江南》:

闲堦悄悄,更转漏声阑。瑞脑香销金鸭冷,阑干倚遍静无言,云破露婵娟。

葆仪题为“梦江南”,但词作本身却没有写到梦的具体内容。纵观全词,她写的是闲庭晚意,写的是黄昏已下,云换月露的景色。在这样一个深夜里,一切都是寂静无言的,那么幽静,只有月亮出来活动。而人,早已是将眠未眠,似醒非醒。更漏、瑞脑、阑干这组意象,构成了一个浑浊、昏昧的梦幻空间,表现了词人的慵懒、无意识的状态。词人写梦,写的是残梦,缥缈不定。这可以看出,葆仪写梦,不是写的真实的梦,没有“铁马阑干入梦来”的内容,而是写一种梦的状态,描绘一种独特的精神面貌,或忧愁或抑郁或许有夹杂了更多的空洞,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

2.艺术风格:风格雅致清丽,亦有高远之作。

《茶香阁词》不及其诗作丰富,但也集中地展示了黄婉璚词的特点。

清代女词人的创作基调是凄凉悲伤。因此闺秀词的总体风格表现出柔弱哀艳的特点,在语言上清丽,色调上冷眼,风骨上柔弱[12](P525)。但葆仪词“尤清丽”[5](P525),“有风格有气力”,“非第闺闱之雄”[4](P910),雄浑与清丽兼俱,刚柔相济,呈现出一种清新独特的风格。葆仪有大家闺秀之才,亦有闺秀气息之外的豪迈气概。“有父风,英伟之气时见眉宇”[5](P525)的性格使得在她娴淑温婉的表面包裹着一股天然的男子之气。这份并未泯灭的自然气质反映到词作中,则自有健朗伟岸的一面,“多慷慨豪宕”[4](P909),“雄豪不似女儿家”[4](P906),“翩然擅标格,不类粉与脂。其他长短句,珠玉纷交披”[4](P885),“风流蕴藉,艳不伤雅,巧不伤纤,毎至极工处即在南宋名家中亦当高置一座”[4](P907),获得了不少的赞赏。如《满庭芳·江楼远眺》即为体现这种风格的典型之作:

云拥青山,山拖残碧,暝色飞上层楼。柳丝摇梦,分绿桂缣钩。何处书传锦字,南来雁、声断蘋洲。萧疏甚,烟栖岸树、苍染半江秋。 凝眸,天渺渺,飘摇楚尾,心远吴头。算多少征魂,空载扁舟?怕听湘骚写怨,销不尽、香草风流。苍茫里,愁痕界破,飞起一汀鸥。

葆仪少用感彩浓烈之词、少写哀怨凄清之事,以清逸之景色、淡泊宁静的情感状态呈现出一种自然的风雅趣味。词句境界开阔,用语颇为苍劲雄健,乍读之下几乎难以相信其出于一柔弱女子之手。

三、感悟黄婉璚词

读女性词,总会有种感伤,在体味慧心纨质下总是望到昙花一现的悲伤。黄婉璚蕙质兰心,聪慧有才,却遭造物者忌,年命短促。在“庸福”与“清才”的博弈中,因了“多识字”而轻尘若质难驻,终是一缕琴心、一龛水月。她用空灵、雅洁灌注于她仅有的生命时光,在自己短暂的艺术生命中谱写了一曲优美绝伦的词章。这些闺秀词独到的秀丽,其自叙感情生活及身世感遇时抒情深度与个中的真切成份,是天然而成、不带任何功利与妄想的,也是那些强作闺音的男性文人所远远不及的。包括黄婉璚在内的女性词,是女性对自己生命的感悟与书写,是女性作为社会成员在文学史的喊话。同时,女性词的发展过程,是女性探寻和发现自己的过程,也是女性建立自己的文学体貌、展现自己的审美独特性的过程。[13]她们独特的历史社会背景与成长环境、有别于男性的对于世界的感悟与行为,使得女性词有其异于男性的总体特征和主体美感。葆仪词如此,众多闺阁词作莫不如此。

参考文献:

[1]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徐乃昌.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序,光绪二十四年刻本.

[3]陈书良.湖南文学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

[4]黄婉璚.茶香阁遗草.丛书集成续编,(第136册).影印本.上海:上海书店,1994.

[5]施淑仪.清代闺阁诗人征略[M].上海:上海书店,1987.

[6]邓显鹤.南村草堂文钞[M].长沙:岳麓书社,2008.

[7]袁慧.张九钺及其家族文学[D].湖南大学,2008.

[8]曾国荃.(光绪)湖南通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9]谢堃.春草堂诗话,(卷六).清刻本.

[10]邓显鹤.沅湘耆旧集[M].长沙:岳麓书社,2007.

[11]黄婉璚.茶香阁词,徐乃昌.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第八集).光绪二十四年刻本.

[12]李敦庆.蕙质兰心第一流——清代女性文人黄婉璚诗略论[J].长沙师范专科学院学报,2008(2).

[13]邓红梅.女性词综述[J].文学评论,2002(1).

[14]陈水云.20世纪的清代女性词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2004(1).

上一篇:论北宋词坛中“拗相公”之独特词风 下一篇:读《鸡肋编》中笔记一则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