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语文课堂“瘦身”进行到底

时间:2022-09-20 08:39:38

将语文课堂“瘦身”进行到底

[摘要] 当前的语文课堂显得繁杂而臃肿,本文从教学目标、课堂容量、教师讲解、训练四个方面对这种臃肿现象进行分析论证。

[关键词] 语文课堂臃肿瘦身

大凡做教师的,尤其是刚入这一行的,都有一个通病,总希望在一堂40分钟的课堂内,将尽可能多的内容传授给学生,这一点在多媒体技术参与语文课堂的背景下表现得尤其明显,为了“追赶”而让课堂变得气喘吁吁。今天这个时代,似乎一切都显得很臃肿,臃肿到一定程度,就极容易背离事物的本质,远离其原点。在我看来,语文课堂的臃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的臃肿。繁多的教学目标冲淡了课堂教学内容的主线。语文课似乎承载了太多的功能,比如政治的、伦理的、历史的、经济的、文化的,甚至连环境保护都要纳入到教学目标中去,似乎只要与课文有那么一点点关联,就会成为语文课堂不得不肩挑的担子。除去这些语文之外的因素,一些课堂的教学目标设置也显得数量过大。一些教师甚至将目标的设置当成一种形式化的东西,更有甚者,设立的目标与课堂的内容完全脱节。这些做法会使得课堂缺乏中心、缺乏灵魂,学生不易抓住学习的方向,课堂效果自然也会大打折扣。

2.课堂容量的臃肿。多媒体技术时代下,语文课堂呈现出大容量的特点。或者是上千字的作者介绍或背景介绍,或者是十来幅的图片,或者是长达五六分钟的流行歌曲演唱,或者是十来分钟的视频。这些东西都只有在多媒体的帮衬下才能实现。找这些资料对于任课教师来说,无疑是一项苦差,网海茫茫,光是挑选就费时费力。更糟糕的是,冷静下来想想,这些资料与课堂的核心内容有多大关系?即使和文本的讲解有关系,但学生的心理能接受如此的“轰炸”吗?

3.教师讲解的臃肿。这主要源于长期应试教育状态下形成的满堂灌现象。教师滔滔不绝,但言者谆谆,听者藐藐。有两种教师行为我不能认同,一是教师没完没了的讲,从上课直到下课,看似讲得很多,但学生听得效果不好;还有一种是教师为了迎合所谓的新课程理念,完全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学生,看起来是学生主体了,其实是赶热闹。

4.训练的臃肿。语文课堂的“题海战”以高三为甚,但受此影响,高一高二的语文教学也越来越呈现出大训练的态势。大多数学校,大多数学科,整整高三一年基本都用来复习。复习课的常态是讲了练、练了讲。不知道这种“题海战”对于语文学科究竟有几分科学性?

针对上述几种现象,我以为不妨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教学目标简约化。简约,指内容的清晰,而非内容的简单。王君老师说:“课堂减肥意味着精简教学目标,凝练教学线条,整合教学板块,减慢教学节奏。其目的是放慢教学脚步,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和思考自由,让课堂上生命的发展真正在场。”

2.科学地处理好语文教学和技术手段的关系,不能以容量大小来衡量课的优劣。语文课堂应该注重文本教学,而不是技术手段。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技术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不可能成为课堂的主角。过多地使用技术,会使课堂喧宾夺主。因此,我们在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不断丰富语文教学资源的同时,要学会取舍,时时抓紧文本教学这个核心,语文学科的本质决定了这是一门关于文字的学问,而非绘画、音乐等。一句话,语文课堂要力求朴实,回归单纯,无需赶潮流。

3.真正落实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思想,我以为,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内容。钱梦龙先生上课有一个特点,即在课前让学生就课文提些问题,收集过来成为教师备课的内容,以待上课时来解决,可见,这种课堂内容才真正顾及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学生的主体性还表现在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留足时间,或朗读、或讨论、或独立思考,这才能真正谈得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4.以阅读、感悟、体验为主,以适当训练为辅的语文教学行为应该成为教学常态。教育的目标是人的成长和人的幸福。语文教育的对象是人而非囚犯,更非机器。语文需要读,要开口读、大声读、动情读。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语文更需要求异思维。语文教学更需正本清源,从其学科本质入手,注重学生的朗读及对文本的感悟,注重异质思维的培养,力求通过精美的文学作品来唤醒学生沉睡的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是关怀备至地、小心翼翼地触及年轻的心灵。”语文教育应该以情感培养为主,不断去充实完善学生的个体生命。

语文课堂“瘦身”是迫切的,但又是困难重重的,这好比作家写文章,写长篇容易,写短文很难。长篇往往陈词滥调,而短文则精美雅致。为了这一目的,教师需要使语文回归本身,重新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及语文教学的规律,并能在实践过程中化繁为简,使课堂显得有条不紊,呈现清晰秩序之美。

[参考文献]

1.赞可夫《和教师的谈话》(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概述》(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第六高级中学)

上一篇: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以事论理”须遵循的原则 下一篇:构建先学后教模式 创设高效物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