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一日活动中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发展

时间:2022-09-20 08:20:28

如何在一日活动中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发展

[摘要]语言具有帮助人们交往和思维两大功能,幼儿期是语言学习的关键期,这一时期需要大力发展语言,为幼儿认知世界和发展、完善各项能力提供坚实的基础。本文对如何在一日活动中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发展进行了论述和分析。

[关键词]幼儿;语言发展;一日活动

[中图分类号]G2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20-0125-02

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是幼儿园教育工作者的一项艰巨任务。怎样利用幼儿一日活动,进一步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笔者通过总结长期幼教工作经验,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培养。

一、掌握幼儿学习语言的规律,有步骤地培养幼儿语言学习能力

幼儿学习语言要与周围的人、物、大自然及社会现象紧密相连,通过各种感官听、看、触、摸、尝、闻等直接感知,奠定幼儿语言发展的基础。语言的发展提高了幼儿的认识能力,而认识范围的扩大、内容的加深又丰富了幼儿的语言。因此,要注意将语言交往能力发展与认知能力发展紧密结合,根据幼儿直观感知的特点,给幼儿创设条件,丰富其生活内容,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发展幼儿语言。例如在春天,教师可带幼儿种植,让幼儿亲自动手实践,使幼儿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及自然界千姿百态的变化。幼儿生活内容丰富了,思路也就开阔了。让他们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在直接感知中丰富知识、发展语言。秋天到了,可带领幼儿到果园中,让他们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感受大自然的变化,然后通过细化的、有层次的提问引导幼儿表达,教会他们掌握表达情绪的词语。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引入新语汇与孩子已掌握语汇的衔接,从而消除陌生感和抵触感。如从“黄色”引入“橘黄色”,从“笑”引入“微笑”、“大笑”、“开心地笑”等,用多种手段解释新语汇的含义。

二、结合日常生活养成幼儿良好的语言习惯,培养幼儿的讲述能力

幼儿一日生活中的所有内容都是语言学习的有益资源,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引导幼儿学习和发展语言。教师应利用幼儿来园、饭后、盥洗、游戏、散步、离园等分散时间,与个别幼儿有计划、有目的地交谈,在交谈中建立感情,使他们无拘无束,有话愿意讲出来。同时,要克服教师说、孩子听的做法,克服说得好的多说、说得不好的不说的做法。教师应注意给每个幼儿交谈的机会,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与幼儿交谈,使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快速发展,这对幼儿形成对事物的正确态度有积极作用。

孩子有孩子的语言世界,让他们互相学习、互相影响不失为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例如在班级开展“快乐周末”活动,每周一早餐后让小朋友上台来把自己在周末的所见所闻及开心的事情讲给大家听,教师因势利导,鼓励幼儿大胆讲述,指导他们运用成语、长句等。这样坚持下来,幼儿的表述能力就能得到较大提高。这样的活动形式还有很多,如开展“开心小主持”、“餐前播报”、 “自由交谈”等活动。无论是什么形式的活动,主角都应该是孩子,教师的作用只在于引导,切勿为追求表面效果,对形式和内容规定过多或急于求成。

三、在区域活动中,利用角色培养幼儿的讲述能力

区域活动是幼儿喜欢的游戏,在中、小班与伙伴进行角色游戏时,言语交往的机会增多,有助于幼儿语言的发展。如在区域游戏活动中鼓励幼儿积极地用语言交流,在获得语言发展的同时,培养幼儿的礼貌行为。如在“娃娃家”活动中,客人来了,小朋友要当小主人,热情礼貌地招待客人,给客人倒上一杯茶,说:“阿姨,请喝茶。”客人走时,送到门口,会说:“阿姨,再见。”在“汽车城”活动中,幼儿扮演小警察,会说:“请走人行道。”小司机会说:“我的汽车拉了许多苹果,给超市送苹果。”或说:“我开车上公园玩,请上我的车。”乘客会说:“有个孩子晕车了,司机请慢开。”在这样的生活角色扮演中,教师的及时引导能让孩子自然地学会表达和交往,并自觉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而一旦孩子与生活建立了沟通渠道,丰富而生动的生活一定能让孩子享受到语言的快乐。

大班幼儿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开设语言活动区会更受孩子的喜爱。例如在大班开展“我是故事大王”活动,让幼儿在家挑选一本自己喜欢的图书,先由家长讲给幼儿听,然后让幼儿再讲给自己家人听,到幼儿园后,请小朋友互相讲述、交流。在区域活动中,可先让幼儿大胆面对教师讲故事,教师在给予鼓励的同时,及时纠正他们的语言错误,这样孩子们说话、讲述的积极性就会有很大提高。然后再让幼儿到台前给小朋友讲故事。经过锻练,孩子们胆子大了、声音宏亮了,讲故事的兴趣也提高了。通过区域活动的练习,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讲述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四、在各领域教学中,丰富幼儿的词汇,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幼儿凭借语言进入其他领域,包括运用内部语言监控认知过程,通过语言表达内容以及认知过程中的情感等。例如在社会活动领域中,幼儿接触、学习民族和节日等名称,理解类似“勇敢”、“诚信”这样一些道德术语;在音乐活动中,幼儿学会用相应语言“悠扬”、“雄壮”等描述歌曲,通过大量吟唱歌词积累许多精练、优美、富有感彩的词语。在散文《秋天的雨》一文中,幼儿已有对秋天的认识:“秋天的雨,滴答滴答地唱着,它是一把钥匙,带着清凉和温柔,悄悄地打开了秋天的门。秋天的雨,像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她把黄颜色给了银杏,红颜色给了枫叶,黄色给了田野……”通过散文,进一步加深了幼儿对语言的理解,教师可提问幼儿:“你们听了这篇散文有什么感受?”孩子们就会踊跃说出了自己对散文的感受和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想法,并且将语言活动中的经验迁移到社会、美术等新的情景。这样既能巩固强化已有的语言经验,又能获得其他领域的语言经验,从而进一步理解概念内涵,扩充、修正自己对事物的理解。

五、突破固有教育模式,提高幼儿综合表达能力

幼儿园语言教育的传统模式是注入式,这是由于幼儿学习语言的途径是靠听和听后模仿说。幼儿背诵了一些儿歌、诗歌、故事等文学作品,但如何运用并且发展他们的创造思维,教师却考虑不多。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要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发展幼儿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在培养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上做到举一反三。幼儿会依照原有的语言范例,填换内容,表达新的意思,从而具有较高级的综合表达能力。并且在较高级的综合表达中,可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在思维活动中的主要职能是参与形成思维,没有语言思维就无法进行,而思维活动的成果,必须用语言表达出来。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同步进行的,幼儿掌握语言的过程也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而思维的发展,又促进了语言的构思能力、逻辑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发展。例如上《有趣的香蕉》一课时,教师给小朋友讲述完故事后,可让小朋友观察弯弯的香蕉放置不同时像什么,小朋友会说:“像月亮,像钩子,像彩虹,像小桥……” 这时教师就适时引导幼儿讲述想象出的有趣故事。让幼儿在剥香蕉的过程中观察香蕉的变化,品尝香蕉的过程中,讲述香蕉的味道。通过观察,幼儿得出了结论,丰富了知识。在活动中,伴随着幼儿动手、动脑,培养了幼儿的注意力、观察力,分析、比较和判断能力也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幼儿对周围事物经常保持主动、积极的情绪,求知欲旺盛,爱动脑筋思考,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从事物间的联系中,初步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概括,发展了幼儿的认知能力与语言能力。

另外,在语言教育活动中,要注意采取综合教育手段,较好地达到教育目标。如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以后,教师可协助幼儿用橡皮泥、纸等材料,每人做一套故事角色,如青蛙、蝌蚪、鹅、金鱼、乌龟等。做好后,让幼儿边讲故事边情景表演,教师进行指导和提示,可加深幼儿对故事的记忆与理解,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及思维力。

六、结语

总之,在培养幼儿语言时,尊重和掌握他们学习语言的规律是前提,在此基础上紧密联系生活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幼儿变得主动、活泼,并拓展其创造性思维。因为生活是语言的源泉,只有丰富的生活,才能为丰富的语言提供良好的环境。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为幼儿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增长幼儿知识,开阔幼儿视野,扩大、加深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幼儿思维发展,培养幼儿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经过这一系列有目的、有步骤的培养和训练,幼儿的语言能力一定会健康发展。

上一篇:黑山峡:黄河上游最后的大峡谷 下一篇:失落在山里的望鱼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