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时间:2022-09-20 07:31:13

MS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摘要]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MS-3D CTA)在主动脉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搜集65例主动脉病变患者CT图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容积成像(VR)和多平面重组(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技术对图像进行后处理。 结果 主动脉夹层46例,真性主动脉瘤12例,假性主动脉瘤2例,主动脉炎4例,马凡 综合征1例。 结论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是主动脉病变诊断及术前评价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主动脉;血管疾病;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 R816.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2-0106-03

近年来,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MS-3D CTA)作为一种无创伤性的血管成像技术被广泛应用在主动脉病变的诊断及术前评价上,在临床诊断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搜集我院2006年3月~2012年10月 收治的65例主动脉病变患者的CT图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分析MS-3D CTA技术图像 对主动脉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65例主动脉病变患者中,男36例,女29例,年龄21~72岁,平均53.4岁。有明确高血压病史者42例,占64%。发病时间数小时至数年不等,32例临床表现为突发胸、背部刀割及撕裂样持续性剧烈疼痛,其中15例伴有腹部疼痛,21例表现为头痛、头晕、上腹部不适等症状,少数病例疼痛较轻,12例因检查其他疾病而发现,65例均行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

1.2 CT检查方法

①使用SIEMENS 6多排螺旋CT扫描仪,AOW 4.0图像工作站,横断面扫描层厚和间距5 mm,重建1.25 mm。② GE LightSpeed VCT 64层螺旋CT机;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00~300 mA,矩阵512×512;层厚5 mm,螺距0.562,以标准算法将原始图像以0.625 mm层厚重建。增强扫描;对比剂(碘帕醇,370 mgI/mL)80~100 mL经前臂静脉用高压注射器,静脉团注,延迟23~25 s扫描,注射流率(3.5~4)mL/s,扫描范围自主动脉弓上2 cm处至下腹部双侧髂总动脉分叉处。扫描后对图像进行多平面重组(MPR)、容积成像(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表面遮盖(SSD)重建处理观察分析。

2 结果

2.1 主动脉夹层

46例主动脉夹层,根据病变范围和破口位置, 按Debackey分为三型,其中Ⅰ型:破口位于升主动脉,病变累及升、降和腹主动脉25例,占54.3%;Ⅱ型:破口位于升主动脉,病变累及升主动脉3例,占6.5%;Ⅲ型:破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及降主动脉或腹主动脉18例,占39.1%(Ⅲa3例,Ⅲb15例)。主动脉弓三大分支受累15例,腹腔干受累11例,肠系膜上动脉受累6例,右肾动脉受累9例,左肾动脉受累12例,髂总动脉受累21例,合并胸腔积液9例,心包积液3例。CT平扫表现主动脉增粗,管壁钙化29例,管腔内密度不均可见分隔双腔8例,其中分隔钙化5例,管腔内等密度38例,增强扫描表现:主动脉管腔扩张呈囊、梭形膨大改变,腔内见撕裂内膜片将管腔分隔呈双腔,升主动脉水平真腔较假腔大21例,降主动脉及腹主动脉水平假腔较真腔大,真腔受压呈螺旋形向下延伸,真腔呈半圆形或卵圆形,假腔呈半圆形或新月形,真腔密度较假腔密度高,真腔小、假腔大(见封三图3)。假腔内有不同程度的血栓形成。

2.2 假性动脉瘤及真性主动脉瘤

假性动脉瘤2例,主动脉弓部及降部表现为紧贴主动脉壁局限性瘤样外突软组织(见封三图4)。壁可见钙化,增强后假腔显影,腔内见血栓形成。真性主动脉瘤12例中8例为腹主动脉瘤,3例为胸主动脉瘤,1例为胸、腹主动脉瘤,管腔呈囊、梭形膨大改变(见封三图5、6),管腔直径4~20 cm不等,管壁不规则增厚,有不同程度的钙化,平扫管腔内呈等密度或不均略高密度,增强管腔内见血栓形成,呈环形或新月形,内无造影剂充盈。

2.3 主动脉炎

主动脉炎4例,降主动脉及腹主动脉受累,病变呈连续犯主动脉,主动脉腔不同程度的狭窄,管壁可见钙化、增强,管壁增厚,密度显高,管腔扩张呈瘤样与狭窄混合并存改变。

2.4 马凡氏综合征

马凡综合征1例,升主动脉起始处瘤样扩张,升主动脉远端未见明显受累,增强左心室腔扩大。

3讨论

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MS-3D CTA)作为一种无创伤性的血管成像技术,已经基本取代了有创的心血管造影技术,成为对主动脉夹层、壁内血肿及主动脉瘤等大血管病首选的检查方法[1]。在主动脉夹层及壁内血肿的诊断中,由于MSCT扫描速度更快,成像时间短,空间分辨率更高,采用恰当的检查技术可获得高质量的原始MSCTA图像,可以更准确地评价主动脉病变的诊断及并发症发生的情况[2],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故成为急诊首选的检查方法[3],使其在主动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得以广泛开展。

MSCTA在主动脉病变诊断中的准确性需依靠高质量的图像,而高质量图像的获得与扫描条件和重要参数的选择密切相关,因此,恰当的扫描及后处理参数组合至关重要。技术要点一,获得具有良好对比的图像,避免强化程度不满意,靶血管强化是MSCTA在主动脉病变诊断中的基础,心输出量及大血管病变可影响靶血管强化高峰的时间,从而影响MSCTA成像,因此注射造影剂后扫描延迟时间的掌握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血管成像质量和诊断的准确性。扫描延迟时间的确定,主动脉达到强化高峰时间平均为20-25 s[4],本组部分病例采用吕滨等[5]相似固定延时法,将造影注射延迟时间设置在23~25 s;部分病例应用对比剂浓度智能跟踪软件扫描技术,将主动脉感兴趣区造影剂浓度阈值设定为150 Hu,监测兴趣区造影剂浓度阈值达到预测值后自动触发启动扫描,造影剂选用高浓度对比剂(370 mgI/mL,80~100 mL,流率(3.5~4) mL/s,获得良好效果较固定延时法准确,简便。根据假腔流速较慢、强化迟缓的特点,利于真、假腔分辨和主动脉夹层的诊断。技术要点二,采用小准直和螺距进行扫描可以提高三维图像的质量[6]。动脉期扫描,大血管与周围组织差距大,选用较薄层厚图像重建,可获得高空间分辨率,本组选用层厚1.0 mm获得良好效果。重组间隔的选择亦影响后处理图像的质量,本组采用较小的重建间隔重组原始数据,形成部分重叠,利于减少部分容积效应,提高三维重建图像质量[7]。研究证明[8],重组间隔最小以50%有效层厚为宜。合适的扫描参数可使图像达到真正各向同性[9]。各向同性扫描可使任意方向的MPR图像的空间分辨率都等同于直接扫描图像,能够使其单独直接用于诊断。技术要点三,三维成像质量、准确性和对病变的显示还同操作者水平、选择的扫描和重建参数有关[10],扫描技术及后处理技术的应用不当,也会造成漏诊及误诊。在SSD及MIP后处理应用中,前者阈值的选择范围需要注意,必须参照感兴趣区内血管的CT值来选择,阈值范围过宽,伪影较重与密度较高的软组织会影响到靶血管的成像;阈值范围过窄会导致血管狭窄假象,同时用于强化立体感的光源投射角度在应用中,如血管弯曲部暗区有时也易被误认为血管的狭窄,因此对血管腔直径的测量不够准确。后者为较简单的成像方法,成像中只计算了一定范围内的最大密度像素,而丧失了一些深部解剖结构的信息,所获得的动脉三维空间相对较差[11],血管腔内内膜片及管腔内的充盈缺损如血栓栓子显示不佳,另外无法分开深部结构解剖复杂重叠的血管结构。随着VR的广泛应用,SSD已基本不再使用。VR可对原始图像进行旋转、切割,多角度多方位观察主动脉三维解剖关系。本组数据大部在VR图像上进行,但VR对血栓和钙化显示不佳,故同时辅以MIP观察血栓和钙化。MPR图像为二维图像,操作简单,可以在断层局部任意角度观察靶血管,但不能全面显示靶血管,可弥补横断面影像的不足,易于显示主动脉腔内及其邻近组织结构关系,在主动脉三维重建中可作为首选方法[4]。本组在应用上述后处理方法上,首先通过对原始横断面图像或VR图像进行观察分析,所选时相是否合适,初步观察靶血管的大致走行及其病变范围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再对病变部位进行MPR及MIP等后处理图像进行重组,结合病变部位的轴面图像及垂直切面,观察并测量其病变范围。在临床应用时应将VR、MPR及MIP等后处理方法与横断面影像结合起来综合使用进行分析,可有效提高主动脉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影像学对主动脉病的确诊过去主要是依靠常规血管造影、DSA和MRI检查,虽然可提示病变血管异常信息,但无法达到直观显示病变血管全貌的效果,且常规血管造影和DSA属创伤性检查方法,虽然能清晰显示血管解剖结构,但对病变血管与周围组织解剖结构的空间关系无法准确判断。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后处理成像技术操作简便、成像时间短、空间分辨率高,可获得全面、立体、形态逼真的血管图像,极大地提高了诊断医生对图像理解的简便性和准确性,血管图像的任意旋转,多角度重复观察,较好地反映出病变血管的位置、范围和形态以及血管内腔结构和对血管外病变及邻近组织解剖结构受压的程度作出评估,避免其他组织结构的重叠干扰,进一步确定有无病变的存在,最大限度地避免漏诊。在此基础上,还可通过对血管及其相邻解剖组织进行伪彩色处理,使临床医生对大血管病变的观察和理解更为方便,提高了诊断效率。

[参考文献]

[1] 赵世华. 重视心血管病影像学方法的优势互补[J]. 中华放射学杂志,2008,42(9):901-902.

[2] 印隆林,杨志刚,陈加源,等.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病变腔内支架隔绝术后随访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 中华放射学杂志,2009,43(5):522-526.

[3] 肖文莲,罗明贤,罗兴华,等.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价值[J]. 中国影像技术,2004,20:1714-1716.

[4] 刘学静,王洪波,武乐斌,等. 多层CT后处理图像对主动脉缩窄的诊断价值[J]. 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40(1):72-76.

[5] 吕滨,戴汝平,张少雄,等. 电子束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在主动脉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 中华放射学杂志,1998,32(2):95-99.

[6] Hu H,Fox SH. The effect of helical pitch and beam collimation on the lesion contrast and slice profile in helical CT imaging[J]. Med Phys,1996,23:1943-1954.

[7] 柳澄,秦维昌. 多层螺旋CT(二)[J].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1,11(1):53-54.

[8] Hu H,He HD,Foley WD,et al. Four multidetector-row helical CT:image quality and volume coverage speed[J]. Radiology,2000,215:55-62.

[9] Flohr TG,Schaller S,Stierstorfer K,et al. Multi-detector row CT systems and image-reconstruction techniques [J]. Radiology,2005,235:756-773.

[10] 罗建光,杨东益,杨树仁,等. 螺旋CT血管成像及三维重建在主动脉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 中华放射学杂志,1998,32(12):837-840.

[11] Jayaraman MV,Mayo-Smith WW,Tung GA,et al. Detection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multi-detector row CT angiography compared with DSA[J]. Radiology,2004,230:510-518.

(收稿日期:2013-03-01)

上一篇: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 下一篇:宫腔镜手术中膨宫压力与子宫内膜异位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