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CT血管成像及后处理技术在主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价值

时间:2022-10-28 07:13:58

MSCT血管成像及后处理技术在主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血管造影术

主动脉夹层是一种急症,是指由多种病因导致的主动脉内膜破裂,血液通过破裂口进入中层,随着血流压力的驱动,逐渐在主动脉中层内扩展,导致血管壁分层,形成异常通道或夹层血肿1。我们将MSCT血管成像及后处理技术应用于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中,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9年6月—2012年6月共收集主动脉夹层患者42例,其中男31例,女11例,年龄36—76岁,平均(51.61±10.73)岁。临床表现:主要为突发胸、后背或(和)腹部撕裂性疼痛,持续性难以忍受,并向腹部放射,伴有胸闷气促、大汗淋漓、烦躁不安,甚至濒死感等。

1.2 仪器与方法 仪器:SIEMENS Definition AS 128层全身CT扫描机。扫描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先行平扫,扫描范围自胸廓入口至盆腔。然后行增强血管成像扫描,使用自动高压注射器将75—100ml非离子型含碘对比剂,以3.8—4.0ml/s的速率,经右肘前静脉注入。在主动脉根部水平中心选择感兴趣区,应用实时对比剂追踪系统,当CT值达100HU时自动触发扫描,扫描范围为主动脉弓上方2—3cm至耻骨联合平面。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180—250mA,原始数据扫描层厚为1mm,间距1mm。

1.3 图像处理与分析 扫描结束后将原始数据传到Syngo工作站,应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技术对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进行分析。所有图像均由2名主治医师或以上的影像科医师共同分析。

1.4 主动脉夹层分型2 内膜撕裂口位于升主动脉,夹层血肿累及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及降主动脉,也可向分支延伸为Ⅰ型;内膜撕裂口位于升主动脉,夹层血肿仅累及升主动脉为Ⅱ型;内膜撕裂口位于胸主动脉峡部,夹层血肿扩展可仅限于膈上胸主动脉或膈下腹主动脉为Ⅲ型。

2 结 果

2.1 CT平扫征象 42例患者CT平扫图像显示,22例可见主动脉扩张或呈椭圆形,30例可见主动脉壁点片状钙化,其中19例钙化灶向内移位;5例可见线样分隔,内膜片可辨认。20例胸腔积液,多为两侧。8例平扫无明显异常。

2.2 CT增强征象 42例患者真腔及假腔均可辨认,呈“双腔征”,一般真腔较小,密度早期较高,假腔较大,密度早期较低。典型的患者,真腔与假腔交界面呈鸟嘴样改变,并且可见真假两腔之间呈线形、弧形或飘带样低密度影为内膜片,以及内膜片连续性中断处的内膜破口。

2.3 MSCT血管成像及后处理 ①病变范围及分型:可清晰分辨真、假腔和内膜瓣,内膜瓣表现线状低密度影,准确定位病变的范围及分型,即Ⅰ型8例、Ⅱ型3例和Ⅲ型31例。②内膜破口数量及位置。均可清晰显示主动脉夹层破口,其中5例显示存在多个破口。破口位于主动脉弓20例、升主动脉14例、胸段降主动脉6例和腹主动脉9例。③主动脉分支受累情况。主动脉弓三大分支受累5例、腹腔干受累6例、肠系膜上动脉受累3例和肾动脉受累19例(双肾动脉受累2例和单侧肾动脉受累17例)。④后处理技术对主动脉夹层破口的显示情况:MPR和CPR结合轴位图像,均可清晰的显示主动脉夹层破口,VR及MIP不能直接显示主动脉夹层破口。

3 讨 论

动脉夹层是指由于某些因素的存在下,导致内膜局部撕裂,受到强有力的血液冲击后,其逐步剥离、扩展,形成真、假两腔。常见的因素包括马凡综合症、主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炎性疾病等。主动脉承受直接来自心脏跳动的压力,血流量巨大,所以主动脉夹层的最大危害就是破裂出血导致患者死亡。因此,早期明确诊断和分型,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普通CT平扫和增强扫描,虽然常可诊断主动脉夹层,但是很难发现主动脉内膜破口,临床分型更加困难,为临床治疗提供信息有限。我们采用MSCT血管成像及后处理技术,可以清晰显示主动脉夹层的内膜破口部位和数量,以及主动脉分支受累情况等。文献还报道,该方法对于术后瘤体的变化、管腔有无再狭窄、有无附壁血栓形成以及支架的位置、形态均有很大的诊断价值3。主动脉夹层患者MSCT血管成像表现:①主动脉形态不规整、管径增大和管腔扩张;②可见真腔与假腔之间的内膜片,表现为细条状或线状低密度影;③内膜瓣影的连续性中断,即内膜破口,此征象是临床评估和制定手术方案的重要指标4;④双腔征,即主动脉形成真、假两腔,轴位图像上可见有鸟嘴征。鸟嘴征是指在假腔内由主动脉夹层内膜瓣与主动脉外壁形成的锐角,其内可见造影剂填充或者有血栓形成,此征象为最好的鉴别主动脉真、假腔的征象,因为此征象只出现于假腔中,且在急性和慢性主动脉夹层中均会出现,是鉴别主动脉真假腔较为可靠的征象之一;⑤假腔内附壁血栓形成和胸腔积液等。处理技术对主动脉夹层显示的影响:①MPR属于二维重建模式,可以在矢状、冠状和任意斜面方位上显示,对内膜破口、内膜瓣和血栓范围等诊断,具有较大的优势5。②CPR可以将走行纡曲的血管拉直,在同一平面图像上显示,与MPR效果相当。③MIP采用每条射线上密度最大的像素重建,对病变细节显示效果较差。④VR可显示病变的全程,以及周围血管的空间关系,但是很难显示破口。每一种后处理技术均有其优势和不足,我们要熟练应用每一种后处理方法,多种方法相结合,同时密切联系轴位图像进行诊断,从而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参考文献

[1] 闵德庆,王敏,桂颖颖.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6):106—107.

[2] 赵保安.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影像诊断主动脉夹层中的价值[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0):3063—3064.

[3] 韩家发,王琼娅,刘青.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8):47—49.

[4] 刘浩,郭静丽.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主动脉夹层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2,10(2):44—46.

[5] 李建,咸耀林.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J].宁夏医学杂志,2009,31(10):920—921.

上一篇:提高护理实训课教学质量的教学模式探讨 下一篇:身体越强健 考试分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