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教学的几点反思

时间:2022-09-20 06:53:03

汉语拼音教学的几点反思

摘 要: 汉语拼音是学习语文的重要基础,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基于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要在入学后较短的一段时间内顺利完成汉语拼音的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作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反馈的分析等方面总结了对汉语拼音教学的一些心得体会,并对如何避免方言对汉语拼音教学的影响谈了看法。

关键词: 汉语拼音教学 学习动机 教学过程 教学反馈

汉语拼音是学习语言、文字的重要基础,学好汉语拼音,不但有助于小学语文的学习,而且会为更高阶段的学习,甚至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汉语拼音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汉语拼音教学的目标是“学会汉语拼音”、“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并且指出汉语拼音的教学应在42~46个学时内完成[1]。对刚入学的儿童而言,要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汉语拼音的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一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初期,其思维过程尚不能完全脱离具体形象的事物[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应当“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1]。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当充分认识到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进行直观、趣味的教学。在本文中,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就在汉语拼音教学方面的一些心得作反思和总结。

1.激发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学习动机是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个目标进行的一种心理状态[2]。是否拥有良好的学习动机,直接关系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由于刚入学的儿童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听课时往往注意力难以集中,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汉语拼音本身是一组比较抽象的语音符号和规则,不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利用一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汉语拼音的学习,并使学生认识到,只要学会了汉语拼音,就可以自己看懂更多的故事,以此提高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作业及测验中,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小问题或小游戏,使学生不感到枯燥,始终在开心、愉悦的状态下完成学习任务。此外,应当注意,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长久过程,应贯穿于汉语拼音教学过程的始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学习。

2.注重联系实际,科学实施教学过程

汉语拼音教学应当结合一年级儿童的生活实际,只有源于生活的知识才能被学生接受。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指出,学生在校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2]。所谓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指将新的知识与学生头脑中原有的认知结构相联系,从而重组和改善原有认知结构的过程。当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教学不应只是教师将新知识强塞进学生的头脑,还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生长出新知识,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3]。这些理论都强调学生固有的生活经验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的作用。笔者认为在汉语拼音教学过程中,应当特别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尽可能多利用低年级小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或话题引出新知识的教学,利用他们平时喜欢的讲小故事、做小游戏等形完成知识的传授和巩固,切忌空谈知识道理,脱离生活实际。对于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而言,初学汉语拼音只能以识记为主,谈不上理解和运用。因此,教会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和学习策略,是提高汉语拼音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比较重视运用各种多媒体教学资源,直观地展现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例如眼睛看、耳朵听、嘴巴念、手上写等,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印象。此外,教师应当教会学生一些简单的“记忆术”,例如“视觉想象”和“编口诀”等。“视觉想象”可通过在头脑中想象一个特殊场景或情境,帮助学生加深对抽象符号的记忆。“编口诀”则有助于学生同时记住一组存在特定联系的知识。由于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不同,生活经历也不同,他们对同样的教学内容的掌握是不尽相同的。在编口诀时,笔者认为不应过于强制要求学生记忆规定的口诀,而是要鼓励学生自己编写记忆口诀,自己编自己记,这样才能尽可能提高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效率。

3.仔细分析教学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教学反馈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教师应当应用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式,收集多样化的教学反馈信息[4]。在汉语拼音教学中,笔者认为除了即时进行背诵、默写等常规形式的检测外,还可以结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开展游戏、比赛等活动,获得更多的教学反馈信息。在教学过程中,获得的反馈信息至少有两方面意义,首先,它可以使教师即时了解学生当前的知识掌握情况,教师可根据反馈合理强化。例如适当的表扬或批评等,以此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其次,通过分析教学反馈信息,教师可及时调整教学难点和教学策略。实践表明,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设计的教学难点,往往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并不完全一致,且不同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学习难点。例如有的学生字母发音欠标准,有的学生声母和韵母的搭配掌握不好,有的学生可能在拼读音节时比较吃力,等等。教师仔细分析教学反馈信息,可以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计划,为学生提供个别的辅导,从而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

4.注意方言对汉语拼音教学的影响

在汉语拼音的教学中应当注意方言的影响。汉语拼音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对汉字进行“正音”,要求学生能够规范发音,说标准的普通话。这对于方言区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以笔者所在的苏州地区为例,由于苏州方言(属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不分平翘舌音和前后鼻音,因此学生在学习汉语拼音和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时对这两点往往不太容易掌握,学习效果相对较差。方言对汉语拼音及汉字认读的影响往往不是直接表现在汉语拼音教学本身,而是在后期认读汉字的过程中。随着学生认字数量的增加,不分平翘舌和前后鼻的情况越来越明显。笔者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不仅要在初学汉语拼音时就打好扎实的基础,更要在之后的认字过程中,不断对已学汉字进行归纳和总结,例如可通过编口诀等方式将同一类别的汉字(如前鼻音或后鼻音等)串联起来记忆,加深印象。只有在整个小学语文的“认字”教学中,经常性地注意这个问题,及时进行归纳和总结,才能将方言对汉语拼音“正音”目标的影响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3]陈琦,刘儒得.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上一篇: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长骨干骨折的临床价值分析 下一篇:偏微分方程民汉融合式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