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文题,三种写法,一个结果

时间:2022-09-20 06:22:34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种距离,我们渴望抵达,那是爱与爱的距离;有一种距离,我们渴望出发,那是梦与梦的距离;有一种距离,我们渴望拉长,那是生与死的距离;有一种距离,我们渴望缩短,那是心与心的距离。距离,无时不有;距离,无处不在。有时,我们渴望拉大;有时,我们渴望消弭……

请以“距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诗歌除外,文体自选。

“距离”是一个饶有意味的词汇。可指空间上的相隔,也可指时间上的相距,还可以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情感、身份、认知诸方面的差距。距离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变得陌生,也可使双方产生美感。距离可以使我们保持自身的尊严,也会让我们觉得彼此难以接近。“咫尺天涯”,说的是身离你很近,心却离你很远;“天涯比邻”说的是人离你很远,心却离你很近……在有些人心中,距离是个美好的词汇,因为“距离产生美”;而在另一些人心中,距离却是万恶的渊薮,因为“距离”让你难以接近自己心仪的目标。所以,“距离”这道作文题一定会激起正处于青春期的、正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苦苦追寻的中学生们的无限感慨,每个人应该都会有感而发。

这篇文章可记叙可议论,可写情意绵绵的散文,可写有一定思想深度的杂文,还可写表现人与人之间的身份、地位、情感、认知方面的差异的小小说。不过无论选择何种文体,表现何种主题,这“距离”二字最好都不应只局限于一种意思,特别是那种表层的含义,以免使文章内容单薄,失去深度。譬如写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则最好应从“身”与“心”两个方面表现;写距离的弊端时,最好欲抑先扬,从它的益处写起,当然写它的好处,最好也要点一点它的弊端。

其实,古今中外很多名家都对“距离”有过思考和探究。像《诗经》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与距离有关,像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与距离有关,像李商隐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与距离有关,像顾城的小诗《远和近》更与距离有关……这些,都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值得借鉴的东西,给我们以构思上的启迪和素材方面的借鉴。

距离

江苏盐城景山中学 陈书彦

连绵的细雨,自上而下,穿成一条条晶莹的线,我知道,那是天与地的距离;萧瑟的秋风从远处吹来,漫过大地,摇落一片片憔悴的叶子,我知道,那是夏与秋的距离。站在窗边,看着你那被雨雾模糊了的频频前倾的身影,我却不知道,何时我们之间也有了无法逾越的距离。

记忆中的你,总是留着干净的平头,带着腼腆的笑意。你大我七岁,却总不厌其烦地带我玩。每次听到你上楼回家的脚步声,我便会从家里跑出来,接着“砰”的一声把妈妈的叮嘱关在门内,拉着你的手下楼。夏日里,我们几个孩子爱捉蛐蛐,我总爱拉你一起,那样,我便会成为捉得最多的那一个。而你,却总在捉住蛐蛐之后,又将它们放回。你说:“蛐蛐的爸爸妈妈找不到它们会着急的。”我恍然大悟,用力点着头,跟你一起将那些蛐蛐放回。夕阳斜斜地照过来,你的影子缓缓地覆盖在我的影子上,没有一丝距离。

前些日子你回来了,说中午请我们一家吃饭,我乐得在床上连滚三圈,左思右想不知带什么礼物给你好,毕竟自从你大学毕业我们已经许久没有见面了。最终,我决定带上一瓶我奶奶自酿的糯米酒。

来到酒店内,我才发现来的人很多,而你却是满脸的老成和疲惫。看见我你笑了笑,却又立即转过身子与旁边的中年男子继续搭话。在我失落的等待中宴会开始了。你一杯接一杯地敬酒,又是李局长,又是张董事。看着饭桌上迅速减少的茅台酒,再看看手中那瓶满满的糯米酒,我突然想起那个微醺的下午――奶奶不在家,我拉着你去偷喝米酒。我喝了一杯,甜甜的糯米酒香立刻沁入心底。于是我忍不住想再多喝一杯,却在刚刚触到酒瓶时被你制止了:“少喝多滋味,酒喝多了是会醉的” 。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你当时严肃而认真的表情,可抬眼间却又看见了你写满浓浓醉意的脸。今天的你是否已被这世上的“甜酒”灌得迷失了方向呢?

你又敬了一圈酒,突然停下手,指着服务员刚端来的一道菜说道:“这是醉烧野鸽,味道特别鲜,你们都尝尝!”你的话如利剑一样一下子击碎了我脑海里那些童年的夏日里美好的回忆。我看着那碗白色的汤里时隐时现的鸽头,我突然有一种想吐的冲动。

不知何时,宴会散了。我默默地将那一小瓶糯米酒放在了桌上,它的旁边是已经见底了的茅台酒瓶――这两只酒瓶之间似乎有着我望不穿的距离。楼下,你忙着在雨中送客,看着你嘴角弯得越来越大的弧度,看着你频频弯曲的身影,我突然觉得你的形象变得越来越模糊了。一种难以望穿的距离模糊了我的视线,阻断了今天的你与童年的你在我记忆中的重合。难道这仅仅是时间挖成的壕堑?

我实在说不清楚。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能是宇宙间最遥远的距离,而这种距离只能通过心灵去测量。本文作者通过几组典型画面的呈现,通过饶有意味的细节描写和细腻的心理描绘将人与人之间的常人难以察觉的距离感表现出来。在作者笔下,社会这一巨大的染坊将一个昔日里纯真而富于爱心的少年濡染成一个多面的、多少有些势利的社会动物。或许这是出于生存的需要,但却难为一个单纯得一尘不染的孩子所接受。读完此文,不由让人产生了“人又少了一个”的感受。文笔清新,带有一种伤感的诗意,这是本文的另一特点。

距离

江苏盐城景山中学 仇越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看云时很近”――顾城的这首小诗《远和近》仅用六句话便形象地描绘出人与人之间的隔如霄壤的距离。这种咫尺天涯的距离感是无数现代人的无奈。

我们许多人不知道对门邻居的姓名籍贯,从未与打扫小区的环卫工打过招呼,甚至不知道父母的生日……每个人都披着一件冰冷的铠甲,用冷漠的面具隔开了彼此间的心的距离。当“宅男”、“宅女”成为流行,当“天涯若比邻”成为故事,当救人先讲价捞尸还要钱不再是新闻,我不知道哪里再去寻觅温馨的桃花源。难道“构建和谐社会”的口号永远只能是一句口号吗?

古有“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之说――情意让“千里”失去了距离,那股浓浓的温情依然温存着千年之后的我们。而如今,鼠标轻轻一点,便能飞越千里,无须忍受鸿雁传书的漫漫等待,可我们却常常懒得发出一声问候。“比邻若天涯”成了现代社会的通病。

距离的产生源于人们的不相惜。张爱玲曾写道:“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间,于时间的无涯的荒原里,没有早一步,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这种妙不可言的缘分难道不值得我们好好珍惜吗?因此,怀着感恩的心,怀着怜惜之情,珍惜每个相遇的人,不辜负上辈子五百次的回眸换来的擦肩而过――这种相惜便能拉近我们的距离。

其实,有时仅仅是一个微笑便能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缩到最短。2004年冬,美国一名持枪抢劫者被警察逼进了一个居民区。他闯入一间屋子,用枪口对准背对着他插花的女孩。女孩被惊动,转过身去依然笑靥如花――原来她是位盲女。随后她真诚地与他交谈,邀他赏花,男子最后叼着一朵花被警察带走。我想,如果我们对那名男子少一丝冷漠,多一些微笑,他也许就不会在茫茫人海中迷失自我。你注意到了吗?我们在人群中行走常常面无表情,偶尔露出微笑也是因为遇见了熟人而偶尔为之。那短暂如流星的微笑,何以温暖我们的社会,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咫尺间的距离有多长,比我们想象的要长;两极的距离有多短,比我们想象的要短。爱与微笑,会缩短甚至消除所有的距离。仅仅是行车时的一点礼让,就足以拉近距离;仅仅是迟到后的一声“对不起”,便足以消除隔阂;仅仅是分别后的一句问候,也能使天涯若比邻……不需要太多的付出,我们便能告别顾城诗中那种“人离得很近,心离得很远”的尴尬。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常常使我们感受到一种身处人流之中却孤独无依的怅惘。本文巧妙地借顾城的一首小诗描摹出这一困扰着现代人的“社会病”,由现象到实质地分析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的由来和危害,并提出了缩短和消除这种距离的途径。虽是议论文,但富有文采,尤其是引用运用得恰到好处,有力地支撑了作者的观点,使文章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距离

江苏盐城景山中学 汤倩云

他们与城市的距离,究竟有多远?

我曾经不止一次地看到他们聚集到那个便利店的门口,买上一包廉价的香烟,也不打开抽上,就那样站在柜台前看着便利店里的电视――他们都是从旁边的工地上来的,穿着溅满白色涂料和灰色水泥的衬衫和裤子,头发上也沾上了星星点点的油漆――他们当然不敢要求换台,遇上什么看什么,而且小声地议论着节目内容。有时他们会与店主一起哈哈大笑,有时竟能在那里站上一个小时。

――他们与城市的距离,也许就是这一张柜台的距离。

在这座城市与乡村的交界处,横亘着一座近千米的大桥,每天凌晨都有大队摩托车疾驰进城,到了晚上又有大队摩托车疾驰而出。差不多的装束、类似的车,骑车的人都戴着头盔。久而久之,大桥附近形成了一片专属于这批人的休闲区域:人头攒动的牛肉面摊、零零碎碎的小商品地摊、蒸气缭绕的澡堂……价格要比城里便宜很多。那些风尘仆仆的摩托车手们在这里相遇相聚,高谈阔论,扫去一身疲惫。

――他们与城市的距离,也许就是这一座大桥的距离。

经过市中心繁华地段的公共汽车,总是像塞满了沙丁鱼的罐头。乘客们的身体因为前后人群的挤压,不住摇晃,甚至会被挤得脚跟微微离地前后移动着。忽然,门开了,上来了一个拖着蛇皮袋,浑身灰蒙蒙的人。霎时,在他面前一条小道硬生生被留了出来。他带着尴尬的笑向前挪着,人人都尽量躲闪着他。终于,他找了一个靠后门的角落站定,人们同时舒了一口气,在离他一步远的地方,人们又继续推搡着,挤压着,咒骂着。

――他们与城市的距离,也许就是这一步的距离。

啊,我亲爱的农民工兄弟,是什么让你们与城市近在咫尺,却又远隔天涯?你们是对建设国家出力最大、流汗最多的人,却几乎享受不到祖国建设的成果。拿着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工资,偶尔提一下“三金”立刻被工头骂了回去。孩子们只能上郊区的农民工子弟学校――他们身处恶劣的教育环境,却要和城里的孩子一同接受各类招考的挑战,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将会再次落到他们父辈的境遇。

其实,这并不是他们的错,因为城市人早已把资源占用殆尽。我不认为这些可爱的农民工兄弟身上有任何值得城里人不屑甚至鄙夷的地方。也许城里人早已忘了,他们的祖辈,也曾是与乡村紧紧相连的人。

农民工与城市人之间的距离有多大?在不同的人眼中自然会有不同的答案。本文作者以直观而又细致的观察和细节性的描写,形象地描摹出农民工与市民之间的一道道看得见和看不见的鸿沟。这种距离,源于地域,源于地位,源于文化,更源于人们的心理……一些人们司空见惯了的东西,在作者笔下都富有一种特殊的意味。文末的议论,点出了问题的实质,发人深思。

上一篇:沉重的不知 下一篇:雨之三态 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