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猗县冬小麦种植管理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时间:2022-09-20 05:15:32

临猗县冬小麦种植管理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摘 要] 小麦是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提升小麦种植管理水平,综合防治病虫害,对提高小麦产量及品质,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临猗县优质小麦栽培的实际情况,从小麦种植的准备、播种、田间管理等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小麦种植管理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关键词] 小麦种植 管理 病虫害 综合防治技术 栽培

[中图分类号] S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5-0087-02

前言

实践表明,临猗县的气候条件适合生产优质小麦。只有种植适宜的小麦品种,提高栽培技术,才能完全达到质量标准,提高产量和小麦的遗传潜力和质量。小麦的播期是重要的先决条件,小麦播种不仅有对疾病的抵抗力,增加收益,其应用本地区可增产幅度在5%~20%之间,小麦适期半精量播种通常是每亩8到10公斤。具体做法技巧如下:

1 小麦种植管理技术

1.1 良好的土壤、水和肥料基础

小麦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不同土壤质地、肥力条件都可以种植小麦,但要达到高产稳产则必须具备一个良好的土壤条件,以满足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水、肥、气、热的要求。具体到高产田土壤一般应具备以下特点:一是土壤肥力等级中等以上。根据本地经验,亩产量400kg以上的麦田,播前土壤有机质含量应在10g/kg以上,全氮0.6g/kg以上,碱解氮40mg/kg以上,有效磷15mg/kg以上,速效钾180mg/kg以上。二是耕作层深厚。耕作层是由于长期的耕作栽培逐步形成的。深厚的耕作层有利于蓄纳更多的水分,提供更大范围的养分吸收空间,可为小麦根系发育创造有利条件。其深度一般应在25cm以上。三是良好的土壤质地和适宜的酸碱度。土壤质地直接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土壤质地粘重的,通气性较差,不利于小麦发芽和出苗;质地偏砂的,保水保肥保温能力差,不利于小麦生长和越冬。最适宜种植小麦的土壤质地是壤土,这类土壤具有较强的保水保肥供肥能力,有利于小麦出苗和根系发育,增产潜力较大。土壤容重以1.25~1.40g/cm3为好。小麦在中性偏酸或偏碱的土壤上均能生长,最适宜的土壤酸碱度为pH6.5~7.5。土壤中水溶盐含量对小麦发芽出苗影响较大。一般土壤耕层(0~20cm)水溶盐总量0.3%为小麦播种和苗期的耐盐临界点,达到0.4%以上种子即失去发芽能力,幼苗生长受到严重抑制。四是地面平整。土地平整是防止水肥流失,保证灌溉质量,确保苗全、苗匀、苗齐和苗壮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播种、管理、收割等作业质量的基础。一般水浇地麦田,田面坡降应控制在0.1%~0.3%范围内。

冬小麦一生需氮、钾多,需磷相对较少,同时需要钙、镁、硫等中量元素和锌、硼、锰等微量元素。一般中等肥力水平每生产100kg小麦籽粒,需要N3kg左右、P2O51.0~1.5kg、K2O2.5~3.0kg。针对本县小麦生产中有机肥投入不足,部分区域化肥施用方法不科学等问题,在施肥上:一是大力提倡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或生物有机肥,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的同时,起到抗旱保墒的作用;二是合理调整化肥施用比例,高产田及强筋麦田适量增氮、控磷、补钾和增施微量元素肥料,中、低产田及中筋麦田要稳氮、稳磷、针对性补施钾肥和微肥;三是推广化肥深施技g,根据苗情和旱情针对性调整追肥时期和数量,从而达到科学减量的施肥目的;四是根据土壤墒情和保水、保肥能力,合理确定灌水时间和用量,做到肥、水管理相结合。一般产量水平400~500公斤/亩的地块,亩施氮肥(N)12~14公斤,磷肥(P2O5)7~8.5公斤,钾肥(K2O)6~8公斤。氮肥60%~80%底施、20%~40%追施。在拔节到孕穗期喷施1~2次0.2%的硫酸锌或硫酸锰,抽穗到乳熟期连续喷施2~3次0.2%~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有脱肥早衰现象的加入2%的尿素混合喷施。

1.2 种子品种选择

优良品种是小麦丰产的基础,在生产上能起到不同程度的高产、稳产、优质、低消耗的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有了更多的小麦品种可供选择,科学种植小麦,促进品种的选择有利于使不同品种的小麦的生长满足不同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如在不同雨水、气候和土壤条件下选择适宜的品种,品种选择必须确保纯度,以确保小麦产量,在这个阶段,病虫害发生概率高,需要选择抗性和耐受性比较强的种子。同时,选用发芽率高、发芽势强、无病虫、无杂质的大而饱满、整齐一致的种子,播种后出苗快,出苗整齐,而且根系多,幼苗叶片大,分蘖好,有利于培育壮苗,是增产的重要措施之一。本地小麦品种具体为:水浇地以临Y7287、晋麦84、良星99、良星66、济麦22、舜麦1718为主,搭配种植烟农19、晋麦89、山农22,示范种植鲁研502、冀麦585。旱地以临丰3号、运旱21-30、运旱20410为主,搭配种植晋麦47和晋麦79号,示范种植运旱719、运旱618。在生产用种上要求精选率达到100%,包衣率达到30%以上。

1.3 播种

1.3.1 适期播种:适宜的播种期,须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和品种特性等确定,以小麦入冬前能达到壮苗为标准。本地旱地小麦适播期为9月25日~10月5日,地膜覆盖小麦适播期比露地小麦晚7天左右,适播期在10月1日~10月10日,水浇地适播期为10月1日~10月10日。

1.3.2 合理密植:其主要标志是达到个体健壮、群体结构合理。在适期播种范围内,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的品种,每亩基本苗控制在14~16万,一般亩播量7~8公斤;分蘖力弱、成穗率低的品种,每亩基本苗控制在15~20万,一般亩播量8~10公斤。如遇墒情差、连续降雨致使秋粮作物收获期较常年偏晚延误播期及整地质量较差等,可适当增加播种量。一般10月10日以后播种的小麦,每推迟一天播期,加大亩播量0.5公斤,但每亩播量最多不能超过15公斤。

1.3.3 播种深度:小麦的适宜播种深度,因气候条件、土壤质量、土壤墒情等情况不同而异,播种如果过浅易干燥,不能发芽,易受冻害;播种如果太深,出苗率低,出苗时间长,不适宜的群体结构的形成。气候干旱、土质松软、墒情不足时,播种应深些,一般播深以4~5cm为宜;土壤质地粘重,墒情充足的地块,可稍浅一些,一般播深以4~4.5cm为宜;砂质土壤一般播深4.5~5cm,但不宜超过6cm,7天出苗为宜。播后要及时镇压,弥合土缝,踏实土壤,使种子和土壤紧密结合,有利于提墒,早出苗,争齐苗。

1.3.4 播后管理:播种后,应及时查看出情况,如发现点片缺墒,应及时补水。若发现缺苗断垄现象应及时采用同一品种种子、浸泡一天晾干后抢墒补种,补种时须用浸水一昼夜的种子,缩小田间苗龄差距。对于过稠的疙瘩苗也要及早消除,减少幼苗之间的竞争和不必要的养分消耗。

1.4 化学除草

不同类型杂草严重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因此应根据不同的类型,选择合适的时间和使用合适的除草剂。本地冬小麦化学除草的最佳时期是小麦起身后到拔节前。这个时期杂草尚小,气温回升,有利于发挥药效。常用的除草剂有二甲四氯和2,4-D丁酯,其中二甲四氯对温度要求较低,喷洒时不易伤害周围双子叶作物、瓜类、及果木,但杀草效果略差;2,4-D丁酯对温度要求较高,随风飘散能伤害周围双子植物,但灭草效果好。2,4-D丁酯适宜剂量是60~100g/亩,二甲四氯是150~200g/亩。

1.5 冬季麦田管理

1.5.1 冬前追肥:越冬前追肥养分在土壤中损失少,对春季发苗比返青施肥效果显著。但底肥充足、苗壮蘖足的麦苗,一般不需冬前施肥,以防春季肥效过头,造成群体过大,植株倒伏。施肥用量不宜过大,一般施尿素5~7.5kg/亩。时间也不宜过早,应在11月下旬麦苗接近停止生长前追施。

1.5.2 适时冬灌:越冬水是保证小麦安全越冬的一项重要措施。它能防止小麦冻害死苗,并为下年返青保蓄水分,做到冬水春用,春旱早防;还可以踏实土壤,粉碎坷垃,消灭越冬害虫。因此,一般麦田,尤其是悬根苗,以及耕种粗放、坷垃较多及秸秆还田的地块,都要浇好越冬水。浇水的时间要因地制宜。对于地力差、施肥不足、群体偏小、长势较差的弱苗麦田,越冬水可于11月下旬早浇,并结合浇水追肥,以促进生长;对于一般壮苗麦田,当日平均气温下降到5℃左右(11月底至12月初)夜冻昼消时浇越冬水为最好。早浇气温偏高会促进生长,过晚会使地面结冰冻伤麦苗。要在麦田上大冻之前完成浇越冬水。浇越冬水要在晴天上午进行,浇水量不宜过大,但要浇透,以浇水后当天全部B入土中为宜,切忌大水漫灌。浇水后要注意及时划锄,破除土壤板结。墒情较好的旺长麦田,可不浇越冬水,以控制春季旺长。

1.6 春季麦田管理

1.6.1 早中耕:早春浅中耕松土,提温保墒,弥实裂缝,破除板结,灭除麦田杂草,促苗早发稳长,抑制春蘖过多滋生,促进根系和个体健壮生长。对长势过旺麦田要在返青至起身期多次镇压;对整地粗糙的麦田和浇水后地表龟裂的麦田,要在早春土壤化冻后及时进行麦田镇压;对没有水浇条件的旱地麦田要在早春土壤化冻后全部进行镇压;地膜覆盖小麦要及早组织人工采用铁耙及时进行垄间顶凌耙耱保墒,保住返浆水。要在早春表层土化冻2厘米时(顶凌期)对各类麦田进行划锄,尤其是对群体偏小、个体偏弱的麦田,要把划锄作为早春麦田管理的首要措施。春季浇水或雨后也要适时适墒划锄。镇压要和划锄结合进行,一般应先压后锄,以达到上松下实、提墒保墒增温的作用。

1.6.2 科学浇水追肥:临猗县春旱频繁,因此春季小麦浇水追肥要“立足抗旱”,以促为主,控促结合,因地因苗分类指导,构建合理群体结构。一般对没有浇冬水的水浇地麦田,尤其是播种较晚或肥力不足、冬前苗小、苗弱、群体不足的水地三类麦田,应在返青起身期及早浇水并结合浇水进行追肥,一般亩追尿素10kg左右,以增加春季分蘖,巩固冬前分蘖,增加亩穗数。对于没有水浇条件的弱苗麦田,应在早春镇压划锄、顶凌耙耱的基础上,在土壤返浆后,用化肥耧或开沟施入氮素化肥,以利增加亩穗数和穗粒数,提高粒重,增加产量。对底肥没施磷肥的要在氮肥中配施磷酸二铵。

1.6.3 预防“倒春寒”和低温冷害:小麦拔节后如预报出现日最低气温降至0~2℃的寒流天气,要及时浇水,预防冻害发生。寒流过后,及时检查幼穗受冻情况,发现茎蘖受冻死亡的麦田要及时追肥浇水,一般每亩追施尿素5~10kg,促其尽快恢复生长。

2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

随着小麦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耕作环境的不断变化,麦田病虫发生了型相变化,所以对病虫害要在综合治理上下功夫,加强病虫预测预报,采用农艺防治,化学防治,改进施药技术相结合,以提高防效,控制病虫草害,确保群体质量栽培的高产目标的实现。

2.1 播种阶段的病虫防治

小麦播种期防治病虫害是整个生育期防治的基础,有利于压低小麦整个生育期的病虫基数。此期主要的防治重点是地下害虫(金针虫、蛴螬、蝼蛄)、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等种传、土传病虫害。要加大包衣种子播种面积,在播期大力推广杀虫剂、杀菌剂混合拌种。拌种时应先拌杀虫剂,充分堆闷后临播前再拌杀菌剂。

2.2. 生长期病虫害防治

小麦返青至拔节期是小麦全蚀病、纹枯病、根腐病等根病和丛矮病、黄矮病等病毒病的又一次浸染扩展高峰期,也是为害盛期。此期是麦蜘蛛、地下害虫和杂草的为害盛期,是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的一个关键环节,要结合春管采取中耕、耙耱、药剂等措施防治麦红蜘蛛、麦蚜、杂草和农田鼠害。对标麦红蜘蛛 200头/尺行长、麦蚜 200头/百茎田块,麦红蜘蛛选用扫螨净,麦蚜选用吡虫啉等农药喷雾防治。

2.3 防治技术措施

2.3.1 化学控制:小麦病虫害防治目前常用的方法是化学控制方法,通过喷洒杀虫杀菌剂减轻病虫害的发生。比如,在小麦播种前,可以防止蛴螬;在春季条锈病常发区,纹枯病、白粉病和根腐病混发区,分别选用粉锈宁、纹霉净、禾果利或敌力脱等农药向小麦根部喷洒,防止病害向上扩散蔓延。

2.3.2 生物控制:通过食物链的生物控制是使用自然的原理进行科学的病虫害防治,通过不同生物间的相互间影响,根据更多的有利条件,利用害虫天敌寄生蜂、瓢虫、食蚜蝇科昆虫等,起到对小麦的保护作用。

2.3.3 种子处理:药剂拌种能有效防治土传、种传病害、降低秋苗发病,使用内吸性的药剂,还能推迟白粉病、纹枯病的发生,生产上推荐的拌种药有20%粉锈宁(三唑酮)乳油,按种子重量的0.15%拌种。40%的卫福悬浮剂或适时乐2.5%悬浮剂按种子的重量的0.1%~0.2%包衣种子,能控制锈病、白粉病、纹枯病、根腐病、赤霉病及叶斑病的浸染为害。

结束语

种植小麦时在播种、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要进行创新,特别是要保证科学的种植管理和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此外,除了传统的化学农药喷洒控制小麦病虫害之外,还要从物理和生物等方面有效保护和促进小麦生长,确保小麦稳定的生长,提高小麦的产量,提升小麦的品质。

上一篇:简述动物检疫及工作程序 下一篇:冷棚西瓜复种蔬菜高效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