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怎样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时间:2022-09-20 04:56:27

小学语文课堂怎样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摘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发、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应创设自主学习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摆正教师的主导地位,变"教学"为"导学";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学生主体意识

一次,北京市特级教师赵景瑞给参加全市竞赛的小学生上作文课,开始有意识发动学生质疑,让他们提出需要解决什么问题,结果,课堂上无一人举手提问。学生习惯于被动与依赖,未形成主动探索的精神。而主动探索的精神正是跨世纪人才的可贵品质。当前,有些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仍然片面强调教师主导作用,忽视学生作为学习活动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他们只着眼于教,很少考虑学生的学;只钻研教材,不研究学生;只要学生完成任务,不尊重学生意愿和人格;只追求分数,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不少学生还是把某些课当成可有可无的课,对其缺乏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常处于压抑状态,犹如学习的旁观者,不容易看到他们的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是教师、学生的双边活动,没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就谈不上教学效益的提高,更谈不上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如今,在普及素质教育,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尤为重要。只有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思考、创造,才能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开发、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创设自主学习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教师为学生创造灵活多样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气氛,营造一种轻松、和谐、愉快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教师要运用幽默的语言讲解那些曲折动人的故事,让学生觉得感同身受。教材中那些优美的词语、巧妙的比喻,让学生觉得流连忘返,教师要运用语言与教材中的美育因素,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另外,教师在备课时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别要求;在课堂上,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语文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提问,创造条件为学生的"思"和"言"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言"的欲望,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效果。教学《爬天都峰》一课时,其中有一句描写黄山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教学时,我设计了让学生观看天都峰录像的情景,朗读语句后,启发学生:假如你正在天都峰脚下会怎样呢?让每个学生站起来,昂头望望直插云天的山峰,会发出怎样的感叹呢?学生情不自禁地"啊!"了一声,"啊"得那么真切。由于他们犹如身临其境,语感顿生,课堂实况效果甚佳。

二、摆正教师的主导地位,变"教学"为"导学"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更坦诚地指出"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好的教师教学生发现真理"。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教师应该改变以往的那种"一种脸、一张嘴、一个调、一支笔"的旧的呆板教学模式,要精心的备课,钻研教材,分析学生情况,考虑教法练法;教师由过去的"讲演者"变为"表演者",学生由以前的"听众"转为"发言人",教师成了学生的组织者、监督者和帮手。学生在这种轻松、愉快、参与意识极浓的氛围中情绪高涨,自己吸收消化知识,运用自如,不是能很有效的增强记忆力吗?师生双方不是都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吗?我们作老师的又何苦唾沫飞溅、苦口哑嗓的一堂课"填鸭"呢?为什么不做个可爱的导演去组织引导学生自己活动呢?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加以积极引导。

1、引导学生自我确定学习目标。

教师不必把课文分成大小不等的问题,然后让学生来解答问题。而是在教学中应从整体入手,让学生自我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确定学习目标,选取自己最需要的最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语文新课标中就明确有一个单元是由学生自选课文学习的。

2、引导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因人而异,我们教师应引导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学习的能力。我在文言文《杨氏之子》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课文是由老师翻译,还是学生自己翻译?我让学生来选择,然而学生选用了小组合作翻译,那样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只是在学生不懂的地方要我帮忙的地方,我就去引导。同学们在自主、合作中显示出高涨的学习热情,这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引导掌握学习方法。

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技巧和学习方法是自主学习的关键。学习一篇课文,引导学生掌握"整体感知——精析、研读——归纳、总结"这样既见森林又见树木的学习模式是魏书生教给学生的"六步法"学习法就收到很好的实效,学生找到了方法,就有了主线,就能触类旁通,自主学习就如鱼得水。

三、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主动发展的火把,需要教师点燃。课上要激发每个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感知、主动质疑、主动思维的积极性。主动的核心是创造。教师要善于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创造因素,创设语言文字训练的创造情境,开展创造性的语言实践活动,发动学生发表异见、独见、创见,品尝创造的乐趣。我在执教《麻雀》一课结尾处时,开展了一个主动创造活动。课文讲的是猎人亲眼看见了一只老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勇敢地用身体掩护自己的幼儿小麻雀,猎人为老麻雀爱子精神所感动,于是"急忙唤回猎狗,带着它走开了"。读了结尾后,我鼓励学生质疑。学生对猎人的救护提出了异议:"我对课文结尾不满意。猎人只唤回猎狗就走开了,那只可怜的小麻雀仍呆在地上,没有脱离危险,猎人一走,它还会被凶猛的野兽吃掉或饿死。猎人没有彻底拯救小麻雀。"这是多么好的心灵,多么好的创造火花。当时我因势利导,发动学生给课文换个结尾。学生们的发言十分踊跃,有的说:"猎人应唤开猎狗,把受惊的小麻雀轻轻放回树上再离开。"有的说:"猎人爬上树,轻轻地把它放回窝里。"……在此基础上,我又发动学生评议哪种结尾好,又一次掀起了创造活动的高潮。

总之,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我们应该还学生以"学习的自由",在教学中彻底扭转"牵得过牢,导得过细,教得过死"的局面,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地还给学生,把课堂的时间教给学生,让我们的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切实提高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赵景瑞. 全动﹒互动﹒主动[J]. 北京教育,1999,(12).

上一篇: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下一篇:古诗教学中的感悟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