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语文教师的育人导向

时间:2022-09-20 04:29:16

谈初中语文教师的育人导向

教育部早在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明确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并且规定:素质教育要在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科学水平、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这一规定就要求我们初中语文老师必须立足于素质教育,促使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其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即科学意识、文化知识、艺术素质等)、身体素质(即心理特点、反应速度、负载限度、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等)、心理素质(即正常的智力、适度的情感反应、坚定的意志品质等)和劳动技术素质等,从而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实践能力、承载能力等。综合来说,就是要求语文老师着力从培养学生的“六会”方面做起。

一、会读书

目前,课程改革的要义也即素质教育的灵魂,体现在教学上就是让学生会学,而不是纯粹的学会;在于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及心理素质,使他们认识到学习是自己本身的(而不是他人的)第一需要,应该让自己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真正得以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自己。

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必须以学生为主体(绝不允许以教师为主体一味地去注入、去“填鸭”),要运用好“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倡导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学生自主学习。也即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认知的主体、发展的主体,锻炼他们自我控制、独立判断、独立思考的能力;指给他们读书的方法,教他们在读书中怎样理解掌握字、词、句、段、篇、章及语法结构等。

初中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同时又不乏较强的记忆力,这就为学生会读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确定阅读目标,如何独立学习(包括独立阅读、独立练习、独立评改等),如何进行小组学习(包括组合小组方式、交流讨论、互帮互学、互评互改等合作学习指导)。其次教师应指导学生从以下方面指导学生:哪些课应该详读,哪些课应该略读或不读;对于作者及文章的简介都应该记哪些内容;预习时应该重点预习什么;哪些词语是了解的,哪些是必须掌握的;课文分析时,哪些段落是重点,应该背诵哪些句子;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写作上有什么特点;课后作业题应该怎么处理等。所有这些,老师必须指导他们,才不至于使他们盲目读书。

二、会思考

我们说,初中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思考能力,但正是由于他们有了思考能力,才往往出现“碰死墙”、“钻牛角尖”的不会思考的现象。这就需要老师正确引导他们,教给他们怎样去思考,都思考些什么等。比如在一篇课文中,一个形容词、一个副词为什么不能去掉,去掉后意思为什么会发生变化;一个句子如果交换一下前后顺序,这个句子的意思为什么也会发生变化;还有课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哪些说明方法,这些修辞或说明方法为什么用得好,起到什么作用等。这样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让他们会思考词的意义、词的用法,会思考句子的用途,会思考段落的结构,会思考文章的主题,会思考人物形象、性格特征以及会对文章构思等。同时,培养学生对社会、对人生、对理想等重大问题的思考,也是我们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会运用

“学以致用”,这是我们教学的目的。初中的语文教师必须本着运用去指导学生读书、思考,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大考场上,运用到写作上,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指导学生把平时学得的一点一滴的零碎知识,按它们各自的内在联系,运用表格、图解、比较等方法进行归纳整理。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小的知识“集成块”,既能使知识有条理,也便于学生记忆和运用。然后要求学生多自我测试、自我模拟,使他们在频繁的实践中把“学”与“做”牢牢地联系起来,从而达到运用之目的。

四、会说话

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初中学生必须会“说话”,包括语文常识性说话及社会实践性说话。语言常识性说话,就是表达。学生能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口头作文,能够陈述自己的的观点,能够辩驳他人的错误,能够分析课文中的文学形象等等。社会实践性说话,指的是学生走向社会后所具有的语言应变能力,包括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礼貌用语等。语文老师应结合语文教学特点,多方面多角度训练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使之适应社会。

五、会办事

培养初中学生适应社会的办事能力,也是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对学生实施教育的目的,大而言之,是为了给社会培养有用人才,小而言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所以说新课标下的语文老师就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办事能力作为重中之重来抓。语文老师要结合教材中的那些可歌可泣、可赞可颂的光辉形象以及现实中各年度道德模范的典型事迹等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来培养他们的事业心,培养他们各方面游刃有余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生存能力。

六、会做人

有人说过,学生的身体不好是废品,智力不好是残品,而品德不好则是危险品。这里所说的“会做人”就是指培养学生的品德,也即德育教育,德育教育也是语文老师应尽的义务。

语文老师应结合语文课又是品德课的特点,坚持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荣辱观念以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教育学生发扬对国家、对人民的奉献精神,使之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同时,也锻炼他们在社会中待人接物、为人处事的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有文化、有道德、有能力、会办事的一代新人。

总之,语文老师必须立足素质教育,以课改为契机,统筹兼顾,既要教学又要育人;既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心理素质,又要培养他们的道德素质、劳动技术素质等,从而为上一级学校、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作者单位:河南省滑县赵营乡第一初级中学)

上一篇:转变观念 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下一篇:美术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审美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