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折断学生想象的翅膀

时间:2022-09-15 03:51:09

不要折断学生想象的翅膀

先从一节语文观摩课说起:

课文题目:马致远的《秋思》

教学目标:1能背诵诗文。2体会诗人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1作者简介。运用多媒体课件在大屏幕上展示作者的相关情况,让学生读一读。2朗读指导。多媒体课件播放课文的朗读录音,先让学生听读再跟读,最后是自由朗读。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想象诗文的意境。让学生在背诵诗文的基础上口述每句诗的大意,再用多媒体在大屏幕上展示出来,最后伴随着哀伤幽远的音乐展示诗文的意境,使学生陶醉其中,进而体会远离家乡的游子思乡情怀。4课外延伸。归纳整理古人写思乡情怀的诗文,在大屏幕上展示出来。

整个教学过程不仅完成了教学目标,而且课堂气氛活跃,采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法,增加了课堂的容量,但是静下心来想一想:学生在这节课里到底学到了什么,提高了什么呢?新课标规定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能够诵读诗文,口述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能对文中个别诗句进行评析,以此培养学生的概括、想象和创新能力。而学生在这节课中除了看到精美的画面,听到哀伤的音乐,还知道了什么呢?这种大容量、快节奏、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实质上已经变了味,只不过是一顿语文教学快餐罢了。多媒体教学凭借着大容量、快节奏以及丰富的形式为语文教学开辟了一条新路子,但是这条路并不是万能的,如果用不好,就会和教学的本来目的背道而驰。首先语文学科是以阅读、理解、写作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需要慢慢地读,慢慢地渗透思想感情,让学生的理解慢慢地从心里长出来,最后才慢慢形成个人创新的思想。而课堂上多媒体的使用会让学生的阅读、感悟变成观看多媒体时的附产品,使学生对多媒体图像产生心理依赖,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力慢慢下降。第二,语文的理解是一个从文本阅读到个人再现的过程。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心里深深地相信一千个学生心中一定会有一千幅与他人不同的《秋思》画面,而多媒体画面的形象性使学生不再去展开个人想像。面对优美的语言、深远的意境学生会出现心里明明知道是怎么回事,但就是说不出来,或者说不出那个味的感觉,甚至有的同学干脆定格了多媒体的画面,再也没有自己的理解与想象。如果学生在语文课上失去了想象力,就像飞翔的鸟儿折断了翅膀,再也不会有更新更远的天空了。他们的语文学习只是木偶玩具一样地听,行尸走肉一样地写,再也没有个性了。所有这一切和语文新课标的要求相差太远,这也正是在语文教学中对多媒体使用不当所产生的负面效果。

上面是我对这节语文课不恰当使用多媒体的一点反思,它让我们认识到学生才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让学生动口说心里想的,动手写心里想的,动脑想自己独到的见解,并引导学生朝更高层次思考与创新。如果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资料不足、信息量不够的情况,可以借助多媒体帮助一下,让学生在更辽阔的空间里驰骋想象,真正感受到学习的进步,精神的迸发,生命的成长。

(作者单位:河南省淮滨县第一中学)

上一篇:情感教育在生物课堂的运用 下一篇:培养学生美术素养 有效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