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我院围生期儿死亡率分析

时间:2022-09-20 03:57:26

六年我院围生期儿死亡率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围生期儿死亡原因,研究围生期儿死亡率动态变化。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3年12月死亡围生期儿的病历,研究其死亡因素及死因构成比。结果:6年间围生期儿死亡率13.66‰,其中,死胎占92.95%,死产占0.28%,新生儿死亡占6.77%。主要原因有胎儿畸形、母体因素、脐带异常、胎盘异常等。结论:加强围生期保健及孕期筛查和监护,提高产检意识仍是确保母婴安全的最佳手段,提高各种胎儿畸形的产前诊断正确率、预防早产是降低围生儿死亡率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围生期儿;围生期儿死亡率;死亡原因

对我院近六年期间(2008年1月――2013年12月)围生期儿的死亡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为降低围生期儿死亡比率提供帮助。

1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对我院近6年期间(2008年1月――2013年12月)死亡的围生期儿的住院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

1.2 统计方法 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围生期标准,自怀孕第28周起的胎儿体重≥1000g或身长≥35cm开始,至出生后7天整天的新生儿。围生儿死亡率等于(胎儿死亡数和早期新手生儿死亡数)/出生总数。

死胎是指妊娠满28周及以上的胎儿在宫内死亡。死产:指妊娠满28周及以上的胎儿在分娩过程中死亡的。胎儿出生时具有生命现象如呼吸、心跳、脐动脉搏动、随意肌缩动等任何一项均为活产,活产儿从出生至产后7天内死亡称为新生儿死亡。

2 结果

2.1 3年中围生儿死亡率见表1 3年中我院出生总人数为76788例,其中死亡1049例,围生儿死亡率为13.66‰,其中死胎975例,死产3例,新生儿死亡71例。

表1 围生儿死亡率

年份

死胎数

死产数

新生儿死亡数

围生儿死亡数

出生人数

围生儿死亡率(‰)

2008年

123

16

139

10910

12.74

2009年

80

10

90

11395

7.90

2010年

97

1

11

109

11903

9.16

2011年

89

10

99

12645

7.83

2012年

240

2

7

249

14998

16.60

2013年

346

17

363

14937

24.30

2008年至2009年围生儿死亡率有明显下降,而从2011年至2013年则成直线上升的趋势。

2.2将6年分为2个3年段,后一个3年段比前一个3年段围生儿死亡率明显上升,有极显著差异(P<0.01),其中两年段死胎、死产并无显著差异(P>0.05),新生儿死亡有极显著的差异(P<0.01),见表2.

年段

n

死胎

死产

新生儿死亡

2008~2010

34208

300(8.77)

1(0.03)

37(1.08)

2011~2013

42580

675(15.85)

2(0.05)

34(0.80)

2.3 围生期儿死亡与孕周关系1049例病历中,小于37孕周的围生期儿死亡818例(77.98%),其中死胎752例,死产3例,早期新生儿死亡63例。37周至42周的围生期儿死亡231例(22.02%),其中死胎223例,早期新生儿死亡8例。

2.4 围生期儿死亡原因 确定围生儿死亡的原因,对改进产科处理,提高产科质量是非常有意义的。围生期儿死亡原因以主要病理诊断为依据(见表3)。

表3 围生期儿死亡原因

死亡原因

死胎

死产 早期新生儿死亡

百分比%

胎儿畸形

439

41.85

母体因素

278

2

26.69

染色体异常

5

1

0.57

脐带异常

71

6.77

胎盘因素

93

8.87

新生儿窒息

36

3.43

呼吸窘迫综合症

32

3.05

缺氧缺血性脑病

3

0.29

其他不明原因

89

8.48

2.4.1 胎儿畸形占第一位。包括肢体畸形,心脏畸形,中枢神经系统畸形,消化等。其次是母体因素,包括过期妊娠,妊娠合并高血压等。第三位是胎盘因素。包括胎盘功能异常,胎盘结构异常。脐带异常也是导致死胎的因素之一。脐带先露,脐带脱垂,脐带缠绕、打结等。[1]

2.4.2 早期新生儿死亡以新生儿窒息和呼吸窘迫综合症占主要因素,分别占早期新生儿死亡比率的50.70%和45.07%。

围生儿死亡还与以下因素有关。①母亲年龄及胎次:围生儿死亡率随母亲年龄增加而降低,第二产次及第三产次的死亡率最低。②社会阶层:贫穷阶层的妇女围生儿死亡率明显较高。③吸烟及饮酒:有烟酒恶习的孕妇围生儿死亡率较高。④婚姻情况:非合法婚姻所生子女的围生儿死亡率一般都高于合法婚姻组。⑤生育间隔:间隔2年围生儿死亡率最低,小于6个月死亡率明显提高。⑥医疗保健服务。

3 讨论

3.1 围生儿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医疗卫生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围生儿保健比较先进的国家如瑞典于1987年围生儿死亡率即达7‰左右,1997年日本围生儿死亡率为5‰[2]。我国发达地区围生儿死亡率已降到10‰左右,但大部分地区仍在15‰-20‰,贫困地区可高达30-40‰。我院2008年至2013年围生儿死亡率为13.66‰。

3.2 针对育龄妇女的生存环境特点进行健康宣传教育,使他们懂得孕前孕期如何避免不良因素,孕期定期产检。对医护人员进行窒息复苏技术的培训和考核,提高窒息复苏水平,进一步降低早期新生儿死亡率。对母婴保健服务人员进行全面的技术培训与考核,提高胎儿宫内窒息监护水平,提高早期新生儿疾病防治水平。[3]

呼吁社会做好优生优育和环境保护工作,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提高妇女生殖健康水平,不断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有效降低围生儿死亡。开展产前筛查及产前诊断。对有缺陷的胎儿,尽早终止妊娠,避免缺陷儿出生。改变封建陈旧观念,对不明原因死亡的围生儿进行尸体解剖,发现死因,为预防以后围生儿死亡提供帮助。

加强孕期保健及优生知识的宣教和咨询工作,提高孕妇的自我保健意识,进一步加强孕期胎儿监护。此外,政府应加大对医院医疗设施的投入,加大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强医院的硬件和软件设施。

参考文献 丰有吉,等.《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8 [2] 渠川琰.降低孕产妇及围生儿死亡率干预途径的研究.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1,17(5):273~275 [3] 黄醒华.新世纪围生期保健面临的挑战.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1,17(5):257~258

上一篇:餐后“协奏曲” 下一篇:延续性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影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