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介入对癌症患者生命质量影响探析

时间:2022-09-20 03:30:07

社工介入对癌症患者生命质量影响探析

摘 要:目前社区癌症患者这一特殊群体正逐步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中,本文从社会工作介入的视角出发,运用实证研究方法,以无锡市河埒街道D社区为研究场域,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和文献法收集资料,在对资料整理研究基础之上,分析癌症患者生命质量的五个维度的状况,并探析与之对应的社工介入之间的关系发现D社区社工介入对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有正向作用。

关键词:社工介入 生命质量 癌症患者

癌症,也叫恶性肿瘤。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癌症是人类世界的第二号杀手。据统计,2005年有共计760万人死于癌症。估计在2015年将达至900万人,2030年达至1150万[1]。癌症对于个体和家庭是经济、情感以及家庭照顾上的巨大负担;癌症患者及其家庭所面临的这些问题和危机很显然是不能完全地寄托于医疗服务来进行解决,而是应该整合更广泛的社会资源,寻求专业力量的帮助,因此,作为专业助人手法的社会工作,癌症患者及其家庭可以是社会工作的介入对象之一。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生命质量(quality of life,QOL),又称之为生存质量,1993年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专家参加的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研究组提出了QOL的概念:生命质量也称为生活质量,指的是处于不同的价值体系和文化背景中的个体,对于其目标、期待之下的有关生活状况的体验。它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于50-60年代兴起,但生存质量研究在70年代后期在医学领域广泛开展,80年代后获得巨大关注。目前,生命质量的测评被广泛应用到人群健康状况监测[2]、预防性干预措施效果评价[3]、专业介入评价[4]、卫生资源分配等。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癌症患者生命质量的研究。1948年Kamofsky和Burchenal用机能状况量表测量癌症化疗病人的身体机能状况。1976年Priestman 等人用线性模型自我评估量表对乳腺癌患者化疗前后的健康感觉,情绪,社会活动,焦虑水平等方面进行了测评。早在1980年,欧洲癌症治疗研究组织即创立了由7个国家参加的生命资料研究组,从较大规模上进行癌症生命质量测评的协作研究。而目前,生命质量测评在癌症方面应用广泛,包括癌症患者治疗中抗癌药物的疗效评价、卫生资源投入等。如:Tina等人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农村和城市的胃癌病人生命质量进行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胃癌患者的生命质量很差,家庭收入、营养和康复训练是农村和城市胃癌患者生命质量的共同影响因素[5]。在我国目前癌症患者的生命质量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乳腺癌,其次是肺癌、结肠癌及前列腺癌等常见的肿瘤领域。目前,国内外关于社工介入癌症患者研究主要集中于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癌症患者社会支持网络研究、癌症患者社工临终关怀研究、癌症患者社工介入模式研究、癌症患者社工介入伦理冲突等。[1]

二、D社区癌症患者生命质量

1.癌症患者基本信息

首先,样本中有64.9%的被调查者是女性,35.1%的被调查者是男性。从年龄来看,癌症患者的年龄范围在40-90岁之间,其中集中分布在60-70岁之间。社区癌症患者的年龄分布较为分散,且多为高龄群体。从癌症患者的患病来看,6.4%的癌症患者患病时间为1年以下,17%为1-3年,17%为3-5年,59.6%为5年以上,一般而言,癌症患者5年为一个阶段,此阶段的癌症患者病情较为稳定,这也正是社工介入的一个契机。在D社区选取癌症患者进行社工介入时,选取的多为5年以上的癌症患者,与癌症患者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从癌症患者的亲朋好友的支持程度来看,40.7%的癌症患者获得了亲朋好友无条件的全力支持,33%较为支持,22%一般支持,4.4%支持力度较小,一般而言,癌症患者获取的社会支持以亲朋好友为主,邻里、社区的支持较少,社会支持网络具有单一性。因此,癌症患者参与社工服务活动中,社区社会工作者对癌症患者的介入实际上也为支持网络的构建,将弥补亲朋好友支持网络的不足。[2]

2.癌症患者生命质量

本课题中将采用欧洲五维健康量表。该量表由欧洲生命质量研究组开发。EQ-5D量表由行动、自我照顾、日常活动、疼痛/不舒服和焦虑/沮丧这5个问题构成,分为3个选择题,从5个维度的回答获得效用值。同时,EQ-5D量表还包括一项单项指标模拟评分法,这是一种垂直测量的尺度,从0-100分赋值。

2.1生命质量维度问题占比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癌症患者五维度存在一些问题,但是相较于社工介入之前不存在严重的问题。癌症患者存在问题所占比例最高的维度是焦虑/抑郁维度,占比达到 67%,其次是其日常活动维度,占61.7%,然后为自己照顾自己维度,占比高达57.5%,再次为是疼痛维度,占比高达51%。因此,从数据对比中,我们能发现在癌症患者五个维度问题的占比中,占比最少的是行动维度,在接受调查的癌症患者这中仅有1.1%反映在行动维度存在严重问题。表示癌症患者虽然患病,但是行动不存在问题。此外,从癌症患者的健康问题测评的严重程度来看,癌症患者五个维度存在着中度健康有问题的人数相差不大,且比例相对相当。D社区服务的癌症患者多为5年以上癌龄较长的服务对象,其行动能力较好,但是心理压力较大,但在社工介入之前,其社会交往少。结合测评指标分析,我们可以理解这一占比出现的原因。这一研究结果告诉我们,在对社区癌症患者进行社工介入时,不仅要考虑癌症患者最基本的生理需求,还应对癌症患者的心理辅导、人际辅导等方面加强介入。在提倡群体互助的同时,加强心理辅导及小组互动。[3]

三、社工介入对D社区癌症患者生命质量影响的实证分析

1.社工介入类型与癌症患者生命质量的关系

通过数据分析可得,首先进行方差齐性检验接受社工服务的五种类型之间的标准差相差不大,均小于4,即方差是齐的。因此可以接下来进行单因素分析。同样的视觉模拟评分的是方差齐性检验结果中,Levene方法检验统计量为0.289,在当前自由度下对应的P值为0.833,大于0.05,可认为样本所来自的总体满足方差齐性的要求。其次,单因素方差分析的分析表中,第一列为变异的来源,分别为组间变异、组内变异。第2、3、4列分别为离均差平方和、自由度、均方。因为显著度P

2.接受社工服务频次与癌症患者的生命质量

从社工服务频次与焦虑或抑郁交叉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知,随着社工介入频次的增多,癌症患者的焦虑与抑郁问题随之降低。当社工服务频次为每周1次是,3.2%的癌症患者有一些问题,1.1%的癌症患者有严重问题,当社工介入频次为每2周1次时,20.2%的癌症患者有一些问题,18.1%的癌症患者有严重问题,当每3周1次时,1.1%的癌症患者有一些问题,38.3%的癌症患者有严重问题。根据团体动力学理论的观点,个体的生活空间是一个心理场,它是一个动态的整体,其动力是心理力量。也就是说,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群体是靠其成员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维持着。癌症患者接受社工服务实际上是构建了一个新的团体,癌症患者将受到一个新的团体动力的影响。如参与癌症互助小组、兴趣小组等,当癌症患者参与社工组织的专业活动越多时,其所接受的团体动力越多,其表现出来的焦虑抑郁也相应的减少了。如上述分析所示,当癌症患者接受社工服务频次越高时,其表现出来的焦虑抑郁就越低。

3.社工服务满意度与视觉模拟评分

从社工服务满意度与视觉模拟评分相关系数数据分析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在专业社工介入癌症患者的服务中,在一段时间的社工介入结束后,社工进行了社工服务满意度测评,其中接受社工服务满意度的平均分为7.04分(1-10计分),视觉模拟评分的平均值为59.53分,在接受社工服务后,癌症患者的生命质量有所提升,高于服务前测评的平均分49.01分。此外,通过相关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癌症患者接受社工服务满意度与癌症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是呈现显著相关的,相关系数为0.445,为正向相关,这说明一定程度上,社工服务质量与癌症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为正相关,即社工介入的质量对癌症患者生命质量的提高有正向积极作用。这与社工根据癌症患者的需求制定社工介入方案是分不开的。[4]

4.社工介入效果和频次性别差异

社区癌症患者以女性为主,在抽样的94名样本中,男性占35.1%,女性占64.9%。女性单项指标模拟评分均值为60.89分,女性癌症患者在五维度存在中度及以上问题的比例均较多,一定程度上与D社区癌症女性病人总体健康状况较差有一定的关系。但与D社区的的男性癌症患者相比较,则可以发现男性的单项指标模拟评分明显低于女性均值为57.03分,并且男性在五维度存在问题的比例均高于女性。在实际的社工介入中,男性接受社工服务频次依次为,每周1次占3%,每周2次占36.4%,每周3次占60.6%。而女性依次为21.3%、42.6%和31.1%。女性接受社工服务次数明显高于男性。根据系统理论的观点,个体在社会环境中适应良好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互动结果,而适应不良是个体的需求与社会环境提供的资源之间无法协调。对于男性癌症患者来说,其所面临的问题是不仅仅是其生活中的问题,更多是与整个社会环境的互动问题,在社工介入中,男性与女性的介入不同,应该从生态系统的观点出发,考虑男女性的不同,学会在微观、中观、宏观多种要素相互作用的社会环境背景下对男性癌症患者进行介入。

四、结果分析和对策

1.结果分析

1.1社工介入对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有积极作用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确切一点说,社会工作是一种科学的助人服务活动,它是充分考虑到受助人的需要及其主体性,运用尽可能有效的方法帮助受助人满足其需要、摆脱困境的活动和过程。社会工作倡导“助人自助”的理念,而癌症忠者及其家属作为个而临着经济,精,情绪,社交等多方面的群体,也理所当然地成为社会工作者的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有责任通过帮助这一群体来摆脱困境。在D社区中,社会工作者首先要通过个案工作的方法,对患者或亲属进行心理疏导,使他们将痛苦的情绪疏泄排解出来,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积极地人生观念,正视现实,将关注点放在在提高生命质量和人生意义上。其次是运用小组工作的方法,充分运用小组动力学以及生态系统理论等相关理论,通过开展兴趣小组,亲属小组等小组活动,通过相互沟通,由于具有相同的或类似的经历或关注点更容易产生心理共鸣,有利于更好地敞心扉,共同应对面临的问题。再次是通过社区工作方法,通过建立互助小组,邻里援助小组以及社区宣传等活动,来为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提供提供支持。[5]

1.2癌症患者总体生命质量差且男性差于女性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94名癌症患者的自评EQ-5D量表中单项指标模拟评分的平均分为59.53,评分较低。且整个单项指标模拟评分为“倒U”型分布。女性单项指标模拟评分均值为60.89,动维度存在中度及以上问题的比例为45.9%,自己照顾自己存在中度及以上问题的比例为50.8%,日常活动存在中度及以上问题的比例为54.1%,疼痛/不适存在中度及以上问题的比例为47.5%,焦虑/抑郁存在中度及以上问题的比例为59.1%。而男性的单项指标模拟评分明显低于女性均值为57.03分,并且男性在五维度存在问题的比例均高于女性,行动维度存在中度及以上问题的比例为57.6%;自己照顾自己存在中度及以上问题的比例为69.7%,日常活动存在中度及以上问题的比例为75.7%,疼痛/不适存在中度及以上问题的比例为57.6%,焦虑/抑郁存在中度及以上问题的比例为81.8%。这也反映出男性的健康状况总体上较女性健康状况差。通常,会认为男性的生命质量优于女性,但实际上由于我国男主外,女主内思想的影响,男性所承担的家庭责任更重,当面临癌症这一病痛时,男性所承担的压力更大,生命质量相较于女性而言较差。因此,在社区癌症患者的社工介入中,应该同时关注男性的生命质量。

2.对策建议

2.1加强制度建设,推进体制改革

作为政府部门要加强制度建设,推进社会工作事业发展的同时,完善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目前,我国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专业和学科领域起步较晚,随着社会工作教育、实务的逐渐发展,社会工作的工作领域也逐步拓展。但是专业社会从业人员依旧很少,主要原因在于人才制度的建设及保障。癌症患者的生命质量较低,并且医疗压力较大,在个案访谈中,发现大部分癌症患者的医疗费用占总收入的30%,并且看病难、贵。政府应该改革现有的医疗体系,推进公立医院的改革,改变当前医疗资源紧缺的局面,特别是对经济困难的低收入癌症患者可以建立一定的医疗救助制度。

上一篇:学为中心,点亮数学课堂 下一篇:网络环境下英语学习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