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培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2-24 09:28:18

社工培训总结

社工培训总结范文第1篇

一、排兵布阵,社工服务全覆盖

一方面,经过经调查分析我区残联工作领域对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需求,试点阶段设置10个社工岗位,采取“政府采购,民间运作”的方式,向社工服务机构购买服务。在区残联机关设置2名社工(区社工),主要负责服务在区级机构康复的残疾人,负责全区残联系统社工的组织、协调、联络、制度管理、工作汇总、宣传、大型活动组织及文案整理工作;8个街道依托综合(职业)康复服务中心各设置1名社工(街道社工),运用个案、小组等专业手法深入辖区残疾人及家庭,进行基本情况收集、建档、访视、资源联络与整合、残疾人活动组织等工作。

另一方面,社工为残疾人提供了康复服务、教育服务、就业服务、生活服务、文体服务、权益维护服务、心理疏导服务等方面的服务,从社会的角度了解其各种需求,并根据需求状况制定全面的服务计划,通过资源整合、专业团队合作,解决残疾人生活、职业、教育、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的问题,力图让全区每个街道每个残疾人都享受社工的个性化服务。

二、 循序渐进,各项工作显成效

目前,__残联系统社工试点工作经过探索期(三月中旬至五月底)、体验期(六月至八月)、工作期(八月至十月)的工作摸索和经验积累,即将迎来十月至十二月份的评估期。经过认真总结与归纳,各项工作成效、措施和特点体现如下:

(一) 制度建设

上岗后便制订了《深圳市__区残联系统社工试点工作方案》,为__区残联系统社工的管理模式作了整体规划与统筹,该方案被市残联转发给各区残联作为参考借鉴的经验;经过__区残联领导、督导与各位社工的共同讨论,由区残联两名社工负责起草,制定了《__区残联系统社工例会制度》、《__区残联系统社工考勤制度》、《__区残联系统社工休假制度》及《__区残联系统社工报告制度》。经过2个多月的制度起草、修改、讨论、制定与落实,__区残联系统社工的日常工作得到了严格的规范,保证各项工作井井有序开展。

(二) 项目活动

第一,完成了__区残疾人基本情况与需求入户调查项目,社工对全区在册残疾人家庭进行走访调查,共建立1005个残疾人档案,掌握其就业、教育、家庭、心理及社会等方面的需求,对今后残疾人福利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直接的参考数据。目前已经完成了调查工作的数据录入、需求汇总和调查报告等文字工作。

第二,策划并参与__区社工宣传周活动,发放宣传单和服务卡,提供现场咨询、需求登记、入户走访、转介等服务,并通过活动与我区其他系统的社工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第三,参与各类扶弱助残活动。如接手区残联妇委会的贫困儿童扶助活动,进行长期的社工帮扶行动,与__区福利中心老人共渡端午节的活动,每周六上午开展自闭症儿童及家属互助活动,通过游戏疗法促进自闭症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增进家属之间的交流与支持;第四,协助区残联爱心大厦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服务项目的策划与启动工作,积极研究个案管理的运作模式,最大地发挥各服务项目的效能;第五,残疾人义工队伍建设。结合社工的价值理念,筹备组建我区残疾人义工大队,协助推动义工队伍的组织建设、团队管理、活动策划、宣传等工作。

(三) 实务工作

八名街道残联社工以街道残疾人综合(职业)康复中心为平台,现已建立了1005个残疾人基本档案,累计完成或正在进行 约55次简单康复训练,29次简单家居康复训练,37个残疾人个案工作,30个小组活动,46次公众教育活动及助残活动、30次照顾者辅导及配合区残联的各种相关工作。典型的小组及活动有:“和谐职康,沟通你我”——智障残疾人沟通成长小组、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知识学习小组、残疾人英语学习小组、“携手奥运,你我同行”——残疾人迎奥运活动、手工艺品兴趣小组、自闭症/智障儿童游戏小组、残疾人电脑培训小组、残疾人歌唱小组、特殊儿童暑期学习培训班、家居训练小组、烹饪美食小组、残疾人认知小组、盆栽学习小组、残疾人生活自理能力提升小组等。

(四) 培训交流

第一,参加深圳市岗前培训7天,并参与市社工协会举办的各类讲座;第二,参加鹏星社工服务社

社工半个月的岗前培训,参与两周一次的机构学习交流活动;第三,督导为社工提供了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辅导,包括在港和在深培训。7月中旬组织社工赴港考察培训4天,并结合残联社工的实际工作和专业知识不足等特点,制定并实施了在深培训计划,先后进行了“社会工作与我”、“对智障人士的认识”、“对自闭症的认识与处理技巧”及手艺品教授等培训课题;第四,会议制度的制定为社工的日常交流提供了畅通的渠道,两周一次的小组督导、每月一次的社工月度工作汇报会有力地促进社工间的工作交流,及时反馈工作信息。 (五) 总结与宣传

区残联社工负责对各类培训、会议和活动的文字记录和建档,按时向区残联、区社工协会、鹏星社会工作服务社报送工作情况总结,收集并报送各位社工的工作札记、感想和活动简讯,目前已累计12次的工作信息发表于相关的网站、刊物(如__区残疾人联合会网站、青翼社会工作网站、深圳市鹏星社会工作网站、论坛和季刊)上;经过总结归纳,目前完成了6期工作简报。

三、 齐头并进,提升服务质量

(一)加强政策学习,巩固专业技能

针对社工工作经验缺乏、政策掌握笼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不足等现状,在区残联领导的支持和社工督导的指导下,结合社工的政策与专业知识学习的需求,初步完成了《__区残联系统社工政策汇编》。汇编中收集了政府在残疾人就业、教育、社会福利申请、维权等方面的文件和业务办理流程说明;各类残疾人的特点和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__残联系统社工各项规章制度等。该汇编的制定旨在通过各类政策、专业知识的收集,方便社工在日常工作中查阅学习政策和理论,提高服务效能。

(二) 以人为本,资源整合,通力解决残疾人问题

结合__区残联爱心大厦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的现状,社工从残疾人的社会角度出发,着手研究了一套适合我区残疾人服务的运作模式——个案管理模式,为区残联对爱心大厦残疾人服务项目的总体规划提供参考。个案管理模式强调从残疾人的需求出发,通过个案经理(社工)的协调、联络为其制定个别服务计划,整合各专业团队的力量,从不同的角度提升残疾人的社会适应能力,解决具体的问题。

社工培训总结范文第2篇

一、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校长谢红光任组长,分管德育的副校长翟义生任副组长,政教处、团委牵头,各年级组组长和班主任为成员,加强领导,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有人管,有人做。

学校要求政教处狠抓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划,把心理健康纳入德育工作的范畴,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检查,年末有考核和总结。要求教导处狠抓学科渗透,进行学习心理辅导,通过课堂,发展学生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要发挥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作用,每位班主任就是学生心理辅导员,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精心培育学生健全的、创造性的人格。这样就构成了以班主任为基础、任课教师参与、各部门协同一致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队伍。

二、建设学校心理教育基地——心理健康服务中心

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进一步巩固,并使这项工作在驻校社工的帮助下持续推进下去,全面提升师生的心理素质。2012年3月,学校领导考察、研究后决定在学校建设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地点设在学校新食堂二楼,与老年活动中心相邻。中心设置三个主体功能室,即办公室(社工部办公室)、个体咨询室和团体活动室。面向全校学生、教师和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心理咨询、指导和服务。从成立之后,短短几个月,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因其位置远离教学区域、功能齐全、专业性强、环境安静、保密性好等优点,受到了广大学生的青睐。每天几乎都有学生来咨询求助,现在开展学生团体活动也有了自己的场所。在接受上级领导考察时得到肯定,心理健康教育的地基建设对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培训和外出培训

学生接触最多、最直接的是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因此,在全体教师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师德修养、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决定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我们通过教育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卫生、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等常识的专题培训,使全体教师掌握了心理卫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校本培训主要通过自学、专题讲座、课题研究、教职工大会上统一学习等形式,力争实用有效。每学期学校都布置本学期教师自学任务,并纳入校本培训考核体系中。同时,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争取机会,送教师外出参加区级以上心理健康教育和社工服务理念的学习、培训、考察活动等。我校2012年先后派出若干名学校领导干部及班主任参加了生命教育培训和广元11月的社工服务研讨会等。这些老师回校后在大会上又对其他教师进行了再培训和经验交流。心理健康的校本培训和外出培训,提高了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使广大教师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做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来实施。

四、依托课题研究推动心理教育的落实和发展

为了帮助我校师生尽快走出地震的心理阴影,摆脱各种心理困扰,减轻心理压力,满怀信心和希望、乐观开朗、充满热情地工作和学习,为学生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我校于2010年12月安排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学校心理教育体系的理论建构及心理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的子课题《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设计的研究》的研究任务。2012年4月,我校进行了该课题研究的开题工作。此课题的研究将会推动我校高中各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专业化发展。同年12月,在利州区中小学教研室领导的指导下,学校完成了对区级课题《七至九年级学生亲情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的结题工作,总结课题研究近三年来取得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探讨在学校如何进行推广,并研究将此课题进行上报申请成为市级课题,进一步推动学校初中亲情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发展。

五、狠抓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建设和课堂渗透

课堂教学活动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阵地。我校高中利用班会课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班主任为任课教师,每学期不少于四节课,教材为学校政教处和教科室编辑的校本教材《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人手一本。政教处负责上课考勤,并对学生进行考核。按照学校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我校初中开设了《生活·生命与安全》课,由教务处按每班每周两节课的课时量排成课表,安排相关专业的老师进行上课,上课情况计入课时统计,并纳入学校教学管理和年终考评之中。

同时,我校还十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把课堂教学作为心理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要求学科教师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心育内容,教学目标中应有心育的目标。在教学设计中注意尊重学生的学习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的心理表现,及时发现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对教师的课堂行为也做了具体规范:教师进课堂要微笑,营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课堂要有启发性、创造性,学生愉快地离开课堂;作业批改要有感情、鼓励性文字。

六、打造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途经——学校社会工作

社工培训总结范文第3篇

一、社工岗位的设置计划

1.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区司法局、区卫生局、区教育局、区人口和计生局、区总工会、团区委、区妇联、区残联等部门各设置1个以上社会工作岗位。

2.区儿童福利院至少设置社会工作岗位3个。

3.全区各社区工作站、教体局下属各学校、卫生局下属各医院、卫生院各设置1个以上社会工作岗位。

4.电工厂社区、春龙社区、暨阳社区、一中、欧里敬老院、欧里昌坊村等作为社会工作的试点单位,每个单位各设置2个以上社会工作岗位。

二、社工岗位专业人员的聘用原则

聘用社会工作专业技术职位的,要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政治素质、工作能力应达到职位任职要求,并具备下列专业技术任职资格。

1.聘用社工师的,应当具有社会工作专业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并取得全国社会工作师资格证书

2.聘用初级社工师的,应当具有相应专业初级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并取得全国助理社会工作师资格证书。

3.岗位聘用人员采用政府竞争性购买或相关部门在编人员内部聘用等方式进行。具体操作程序为:一是需政府进行竞争性购买社工岗位的单位,将所需聘用的人数报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办公室,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办公室统一进行汇总后,呈报区政府审批。区政府审核通过后,由财政局、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办公室及相关用人单位进行招标。投标者原则上要求为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但在目前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不够成熟时期,允许社会工作师个人进行投标。二是需在在编人员中进行内部聘用的单位,自行开展聘用工作,聘用结束后,将人员报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及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办公室备案。

三、社工岗位的薪酬待遇

1.购买性岗位薪酬待遇。年,需政府进行竞争性购买的社工岗位,按照每个岗位800元-1000元/每人·每月的标准,由财政列入预算,资金拨付至区民政局,并由区民政局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工资与绩效考核相对建设。

2.单位在编人员内部聘用薪酬待遇。对在编人员内部聘用人员,各单位可按照其相应专业资格给予一定的补助。

四、社工岗位的责任考核

聘用的专业社工人员应按照职责开展专业工作,并接受用人单位及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办公室的考核。对社工的考核内容,包括专业伦理标准、社工工作量标准、社工工作成效标准、自身建设成效标准等四个方面。

1.专业伦理标准:社工的专业伦理标准贯穿整个专业社会工作服务过程。重点包含:

尊重服务对象的自。社工尊重服务对象的个人尊严,在服务过程中,服务对象有权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出决定。社工不应代替服务对象做决定。

尊重服务对象的隐私权。社工是值得信赖的,应对服务对象的一切隐私及相关资料做到保密。

尊重服务对象的知情权。服务对象有权了解、知晓和自身相关的情况和服务的进展。社工应尊重服务对象在知情的情况下做出选择服务的权利。

保护服务对象的利益。社工不应做任何损害服务对象利益的事,更不可,侵害服务对象的利益。

接纳服务对象。社工应平等对待服务对象,心怀同理,不歧视服务对象。

帮助服务对象寻求社会资源。社工应努力开发、协调组织和有效利用尽可能多的社会资源来协助服务对象的发展。

尊重其他工作人员。社工应尊重其它社工、专业人士及志愿者不同的意见及工作方法。

热爱本职工作。社工应热爱社会工作,忠于职守,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正确有效宣传国家有关社会工作的政策、方针和法规等。社工应向社会成员宣传贯彻国家有关社会工作的政策、方针和法规,鼓励和组织服务对象积极参与社会事务。

2.社工工作量标准。对社工工作量方面的考核包括对社工基本工作量和专业工作量的考核。

基本工作量。基本工作量包括社工出勤状况、工作时间等内容。社工出勤状况考核社工遵守劳动纪律的情况。社工每周工作时间不低于30小时,可采用错时工作制。

专业工作量。专业工作量包括服务对象建档率、服务对象见面率、一般服务对象周平均接触人次、一般服务对象周平均服务时间、个案周平均服务人次、个案周平均服务时间、个案工作表格填写、小组工作开展个数、社区工作开展个数、发展志愿者人数、志愿者提供的服务时间等情况。

3.专业工作成效标准。专业工作成效,包括专业工作质量评估、服务成果满意度评估及服务成果评估等内容。

专业工作实施质量。专业工作质量的考核,包括社工基本服务、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的专业工作质量。

服务成果满意度。服务成果满意度的考核,包括服务对象及其相关人员、相关用人单位、职能部门和组织对社工所提供服务的满意度、认可度及评价等。

服务成果。专业服务成果的考核,指社工提供服务后服务对象的变化、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等。

4.自身建设标准。对社工自身建设成效方面的考核包括对社工的计划总结、学习培训、撰写社工专业个案分析的考核。

计划总结。社工必须有全盘工作计划、每阶段工作小结。填写社工工作基本情况表格,工作总结报告,提交用人单位及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办公室。

学习培训。社工必须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专业知识的学习,积极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各类学习培训。

社工培训总结范文第4篇

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目标。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重要举措。

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助人自助为宗旨,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理论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专门职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主要分布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残障康复、优抚保障、社区建设、司法矫正、教育卫生等领域,专门从事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疏导、行为矫治等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工作。

二、目标任务

年8月底前,通过组织开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实践,进一步明确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完善社会工作政策制度体系,探索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评价、使用和激励模式。以社区居家养老专业社工介入服务为突破口,司法矫治、青少年辅助、社区建设等领域推行试点工作,提高社区建设质量,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三、主要内容

我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按照建设“一个中心、二个试点社区、三个试点领域、四百名左右社会工作者”模式开展实践。

(一)设立区社会工作指导中心,指导社工试点工作开展

根据第一批试点经验,挂牌设立区社会工作指导中心,隶属区民政局。由区民政局分管副局长具体负责试点工作。中心主要任务:在省、市民政部门指导下,在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对全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进行指导,落实、完善组织部门牵头总抓、民政部门具体负责、有关方面积极配合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管理体制;定期研究、协调解决试点工作中遇到的难点、重点问题,积极做好与上级民政部门和相关社会工作机构的沟通、协调和联系工作,大力扶持民办社会服务组织。实现:有组织机构、有专业人员、有服务项目、有配套经费,确保试点工作有序进行。

(二)二个试点社区居委会探索社区社工队伍建设

选择街道桥、街道浦东社区居委会作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示范社区,在区社会工作指导中心、区相关职能部门的指导下,开展社区社会福利、残障康复、青少年辅助、社区矫治、人民调解、就业援助、计生服务、社区养老等领域的社工工作。一建立机构,专人负责。依托社区事务服务中心设立社会工作站,配备2名兼职社工(所属街道各社区居委会人员中调剂),带领社区工作者和社区志愿者,在专家督导下开展工作。二是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要充分利用社区内外各项资源,按照社会工作方法、技巧,服务救助对象。三是敢于探索,总结经验。建立健全社会工作服务制度,培育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服务意识,形成覆盖社区全体成员、服务主体多元、服务功能完善、运行机制良好的社区服务机制,为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出经验,创出模式。

(三)三个领域开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

进一步探索居家养老、社区矫治、青少年辅助等领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摸式和途径。一是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日托站、温馨家庭活动、倡导社区志愿者为老服务、社会机构养老等多种模式的养老服务实行社工介入。深入调查老年人群的实际需求,以需求定服务,建立一支由专业社工带领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社区工作者、社区志愿者为老服务的社会工作者队伍。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培育民间养老机构,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扩大养老服务规模,全面满足城市老年人口在生理、心理、文化和交往等方面的特殊要求。二是社会工作介入司法矫治。充分利用高校社工专家资源,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采用社会学的理念和社会工作方法的指导和培训,进一步掌握矫治工作中经常使用的社会工作的方法和技巧,运用到社区司法矫治服务中。组织司法矫治人员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资格考试,建立一支由社会工作专家督导,社会工作师带领司法矫治工作者、志愿者服务社区矫治的社会工作队伍。三是大力推进青少年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学校社会工作者队伍与社会非营利性社工组织相结合的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队伍。一是要在我区每个中小学中配备一名心理学咨询老师,运用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技巧,开展在校学生心理疏导,及时消除中小学生心理障碍,确保他们健康成长。二是依托区鲲鹏青少年事务服务中心社工组织,整合相关青少年社会工作资源,在高校社工专家引领下,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各种活动,做好青少年校外社会工作。

(四)建立一支社区社会工作队伍

通过打造社区工作者,充分发挥社区志愿者的作用,建立一支专业社工引领,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共同参与的社区社会工作队伍。一是全面培训,专业社工引领。对全区社区工作者进行培训,聘请高校专家授课,由专业社工带领开展社会工作等方式,进一步在社区工作者中强化社会工作理念、方式和方法,推进社区工作者向专业化、职业化社工过渡。二是组织参加职业水平考试。组织全区45岁以下社区工作者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力争四百名左右的人员取得专业资格证书。三是专业岗位人员再培训。针对从事专业社工岗位人员进行再培训,采取与高校学生、教师互动交流的方式,对专业岗位进行再培训,熟练掌握社工基本理论、专业技巧等运用于实践,全面提高社工队伍的素质。

四、方法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10-.5)

1、调研:在全区73个社区进行调查摸底,摸清社会工作的基本服务对象,同时采取座谈会、问卷调查和走访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调研,形成试点工作的初步思路。

2、培训:在全区范围内加强社会工作基本理论、方法、技巧和如何开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的培训,组织外出学习考察。

3、宣传、发动:在全区范围内,通过各类宣传媒体进行社会工作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发动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参与,尤其是要调动社区工作者,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试点工作。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6-.4)

1、大力开展社会工作人员的培训、整合工作,建立我区长效培训机制。一是普及社工知识培训(.6-.12)。聘请高校社工系教师授课,在半年时间内,对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进行轮训,确保他们初步掌握社会工作的知识、理论、基本技巧和方法,服务于社区建设。二是提高社会工作理论、方法培训(.12-.2)。开展专业社会工作岗位技能培训。针对社会工作的专业岗位现有工作人员,进行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疏导、行为矫治等专业培训,确保他们熟练掌握本社会工作岗位的方式、方法,服务社区居民。三是社会工作师资格人员再培训(.2-.4)。开展具有社会工作者资格人员的再培训工作,通过培训,造就一支全面掌握社会工作理论、具有专业化知识和专业化技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服务社会工作各个领域。同时带领我区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开展社会工作。

2、继续做好组织报考工作。按照我国《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的要求,动员45岁以下符合报考条件的社区工作者、其他社工岗位工作人员,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

3.建立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基地。为专业社工人才的培养提供基础,为社工专业师生提供实训基地,为我区专业社工从事专业服务做好督导,为试点工作的推进建言献策。

4、用制度保证使用专业社工。鼓励专职社工,根据不同对象、不同问题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的方法,解决长期困扰居家养老、社区自治组织的现象和问题,提高社区社会工作服务质量。

5、建立评价激励机制。建立一支由专家组成的社会工作督导队伍,一是对社工进行考核评估,不断提高管理使用社工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二是对社工进行定期不定期的专业培训,传授社工的理念和技能,不断提高社工服务的职业水平;三是指导社工正确地科学地处理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热点问题;四是帮助制定和完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规章和制度,制定社工管理办法、社工考核考评机制等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机制方案。

6、建立社工带“义工”制度。梳理社区“义工”队伍,规范“义工”管理,通过专业社工带领“义工”的模式,开展社会工作。积极发动社区内有专业技术的各类人员和社会力量以兼职或志愿者的形式参与社区社会工作,形成我区特色的义工社会工作者队伍。建立完善“义工”招募、建档、培训、表彰、激励机制等方案。

第三阶段:全面铺开阶段(.5-.7)

1、推广试点经验:广泛宣传居家养老、司法矫治、社区建设等领域引入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建立社会工作者制度的成效,不断提高专业社工的知名度、可信度和美誉度,使之家喻户晓。在全区相关社工领域推行社工制度。

2、发动人事、编制、教育、卫生、司法等相关部门主动融入,为在全区全面推进专业化、职业化的社工队伍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深化学校社工、医疗社工和矫治社工的岗位设置,协助做好这类领域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相关工作。

3、鼓励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办法和措施。

第四阶段:总结提高阶段(.8)

1、认真总结开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综合试点的成效、找出存在的问题。

2、初步形成在社区建设领域建立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评价、使用和激励机制的方案。

3、提出在不同领域,如何普及提高社会工作者专业化服务水平和质量的办法和措施。

4、建立健全专业化社工服务的长效机制。

五.加强领导,保障经费

(一)组织保障。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全区社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整体规划中,成立“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小组组长由区委副书记、区长陈春光担任,区委副书记任第一副组长、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区政府副区长任副组长,小组成员由区委组织部、宣传部、政法委、人事局、区编办、财政局、社区办、总工会、劳动、司法、团区委、妇联、卫生、教育、民政、残联等相关职能部门领导组成。

社工培训总结范文第5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按照省、佳市关于社会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以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为方向,以探索社会工作制度为核心,以全面提高社会工作者专业素质为目的,以岗位需求为取向,积极探索适合我市发展的社会工作人才发展的新方法、新途径,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职业化、专业化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民间运作、社工引领、自愿者服务、群众受益”的运行机制,推动我市各项事业科学跨跃发展。

二、工作目标

按照“一年试点探索、三年打开局面、五年初见成效”的总体思路,整合各类资源,组建社工队伍,开展社工培训,争取在社工持证上岗方面取得突破。初步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评价、使用制度和社会工作激励机制,完成社会工作岗位开发,拓展社会工作服务领域等工作任务,建立起具有本地特色的社会工作制度体系,全面推进我市社会工作的开展。

三、试点范围

在社区管委会和中心敬老院建立试点,通过以点带面,典型示范,推进我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四、试点内容

(一)科学设置岗位,优化配置人才。结合本单位社会工作实际和从业人员的现状,科学设置社会工作岗位,制定岗位标准,确定任职资格。一是内部转任。注重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通过内部交流,把那些综合素质较高、熟悉热爱社会工作的人员转到社工岗位上来。二是公开招聘。对从业人员不足的社工领域,通过公开招聘等方式,聘用一批专业人才充实到社工岗位上来。三是“义工”补充。建立健全义工招募、建档、培训、表彰和激励机制,形成“社工引领义工,义工协助社工”的模式,构建起社工、义工联动发展机制。

(二)加强舆论宣传,建立培训基地。社会工作在我市是一个新生事物,群众对社会工作的认知需要一个过程。为此,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进入社工队伍,提高群众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度。一是大力开展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普及培训,举办社会工作知识专题讲座,造就一批既具有一定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又熟悉本职工作业务,能够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工作中所遇到问题的社会工作专门人才。二是广泛发动相关干部职工以及社区的从业人员参加全国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初步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知识的社会工作人才。三是以职业技术学校为基地,鼓励社会工作人员参加在职进修,提高专业化能力和水平。

(三)提升服务水平,发挥社工作用。从基础抓起,从身边事做起,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服务,让需要帮助的群众切实感受到社会工作人才的作用。通过职业化、专业化的社工服务,充分发挥专业的社会工作人才在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辅导、行为矫治等领域的作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五、方法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1年4月至5月)。成立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部署安排试点工作。深入基层,了解从事社会服务、社会管理人员的状况,学习和借鉴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制定实施方案,下发有关单位,并上报佳市民政局。

(二)实施阶段(2011年6月-11月)。根据试点工作的总体安排,组织人员开展社会工作的知识培训,参加全省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组织开展社会工作服务,并逐步建立健全社会工作制度。

(三)总结阶段(2011年12月底前)。对试点工作进行全面总结,提炼经验做法,查找问题不足,提出下步工作计划,并形成书面材料报佳市民政局,为进一步推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开展奠定基础。

六、工作要求

(一)健全组织领导机构。加强领导,把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加大投入力度,落实工作经费,设置专门的办公场所,配置办公设备,尽快开展社会工作。有关部门要从大局出发,主动支持、关心社会工作人才开展工作,为他们服务社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确保试点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为确保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市政府决定成立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员单位:市委宣传部、民政局(敬老院、殡仪馆)、财政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房产局、市政工程处、园林处)、社区管委会、安监局、教育体育局、文广新局、卫生局(市人民医院、中医院)、残联、公安局、司法局、妇联、团市委、职教中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行政服务中心、计生局、各乡镇政府。

(二)加大学习培训力度。对从业人员不足的社工领域,通过公开招聘等方式,聘用一批专业人才充实到社工岗位上来。通过举办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培训班、邀请专家学者授课、组织外出参观学习等形式,提高对社会工作政策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全国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专业水平考试,制定落实激励机制,做好宣传发动、组织培训和登记管理工作,提高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

(三)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社会工作人员的待遇。积极探索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投入机制,建立长效的社工经费保障机制。探索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完善奖励政策,切实改善社会工作人才的各项福利待遇,创造吸引人才的良好社会环境。

(四)建立社工引领志愿者服务机制。积极探索社工引领志愿者服务机制,充分发挥社工的专业优势,与志愿者队伍结合起来,不断扩大社会工作专业服务范围。建立健全志愿者服务管理机制建设,规范服务手段和服务模式,进一步提升志愿者服务质量。

社工培训总结范文第6篇

据初步统计,全县从事社会服务工作人员共有3013人,其中:从事社会福利领域21人,从事社会救助领4人,从事社区建设领域74人,从事青少年教育领域2584人,从事家庭生活服务领域6人,从事社会慈善事业领域2人,从事安置帮教领域2人,从事精神卫生领域6人,从事就业援助领域4人,从事职工帮扶领域6人,从事犯罪预防和禁毒戒毒领域162,从事人口计生领域64人,从事纠纷调解和应急处置领域78人。在全县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当中,仅有一人获得初级社会工作者资格证书。

一是抓平台建设。因地制宜,结合__实际,与社区建设同部署,以服务本社区和周边村社、涵盖500户到1000户为基准,在全县36个城市社区设立社工服务工作站,增加社会工作元素、搭建工作平台,为社工队伍提供广阔舞台。

二是抓教育培训。以“提高专业理论、提供专业服务”为重点,强化专业技能和知识培训。__年,组织9名工作人员参加全省社工人才培训考试,参加市级培训2次,4人单项科目考试成绩合格。

三是抓岗位落实。为了把社会工作抓实抓细,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狠抓社会工作岗位开发和落实。在民政领域设置了老年服务、流浪乞讨人员服务、残疾人服务、儿童家庭寄养等岗位,对社会工作进一步细化,提供更周到的服务。

四是抓政策激励。县局会同县委组织部制定出台了《__县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为社会工作人才搭建了政策平台。

(一)社会工作人员实际工作能力偏低。社会工作人才是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化的社会工作者。当前,我县从事社会工作人员均未受过正规专业培训,更没有社会工作专业学校的毕业生,全县只有1人具备社会工作初级职业资格,从业范围仅限于民政、社区等事务性工作,普遍缺乏实践技能,不能较好地运用专业社会工作知识和技能开展社会服务。

(二)社会认知度不高。群众对社工的概念、工作情况一知半解,有的甚至不了解,以为“义工”就是社工,或把居委会工作等同于社会工作,对社会工作的宣传还很滞后,导致公众缺少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意识。

(三)培训、教育等方面的力量薄弱。由于获取社工人才资格证门槛高,不易考取,导致参与培训、教育、报考人员少之又少,加上从事专业社会工作的培训讲师还相当缺乏,社工培训、教育工作严重滞后。

(四)行业、分类分布不均且缺乏规范的岗位设置。目前,民政、工、青、妇等单位作为业务指导部门,都只能在各自职能范围内开展社会服务,缺乏统一组织和协调,无法形成一个优化合理的专业布局和层阶设置,导致现在还未设置社会工作岗位,工作中无法形成合力。

(五)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缺乏经费保障。从事社工的从业人员待遇和地位普遍偏低,造成社会工作对青年人的吸引不大,加之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保障的政策措施和制度法规尚不健全,导致社会工作推进困难重重。

(一)强化宣传引导。当前,人们对社会工作及社会工作人才的概念还十分陌生,为此,加大对社会工作的宣传力度,普及社会工作的基本知识,是推进社会工作的当务之急,才有利于社会工作发展,有利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外部环境。

(二)系统推进社工岗位开发。鉴于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现状,可以在条件成熟的部门或单位先行试点,开发社工岗位,然后逐步推广到各部门各领域。

(三)建立社会工作者的培训、引进、使用和激励机制。

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坚持在职培训和引进人才相结合,建立健全社工激励机制。对于已经在实际工作岗位但尚不具备社工资格的人员尤其是青年同志,鼓励他们加强学习,支持他们尽快取得社工资格;对现有年龄较大,没有能力取得职业职称的,加强岗位培训,实行持证上岗,解决好现有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平稳过渡问题。设计及实行一套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工作激励机制,采取学历、资历、资格、业绩、岗位等多种指标相结合的方案,“以岗定薪、以绩定奖、按劳取酬”,设立社工薪酬标准,合理体现社工的专业人才价值。

社工培训总结范文第7篇

Abstract:The role of social work was highlighted and growing after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China Communist Youth League Sichuan Committee took the lead in building “12355?social worker team of Lee Ka Kit Cherish Life Psychological Hotline” to do the services in disaster areas. How do the disaster social workers practice, what is the effect of the practice, what kind of dilemmas do those social workers face and whether the victims accept the brand-new service form All the mentioned questions are worthy to study, because we can get a valuable experience in social work’s localization process from it.

关键词:汶川大地震 社会工作实务 四川团省委 灾区社工

Key Words: Wenchuan Earthquake social work practice China Communist Youth League Sichuan Committee disaster social worker

作者简介:姓名:魏雯倩;性别:女;出生年月:1990年6月 ;籍贯:四川绵竹;学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在读本科生 ;职称:无;研究方向:社会工作,社会福利;单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

魏雯倩,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在读本科生, 论文指导导师:许莉娅。

四川省自2008年遭受八级特大地震以来,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援,灾后重建工作有条不紊地持续展开。四川团省委及团各市委率先启动“12355・李家杰珍惜生命心理热线社工服务队”项目,即基于香港李家杰珍惜生命基金会的资金与技术支持,加上“12355心理咨询热线”综合平台的影响力与信誉度,在灾区当地招募了一批本科生人才组建灾区社工队伍,经过培训后深入一线提供服务。“社会工作”首次在四川生根发芽,灾区社工探索式的实践也走在全国前列。

笔者立足于四川团省委建立的这支灾区社工队伍,研究自2008年十一月以来灾区社工的工作情况与效果,灾民的反馈以及管理层的反思,从三个角度深入剖析四川省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中的灾区社会工作实践的优势、不足与发展趋势。

一、 组建社工队伍

自2008年五月四川受灾以来,全国各地的心理学工作者、精神卫生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进入灾区进行心理干预等服务。随着时间的推移,灾区民众的心理状态从应激阶段、灾后阶段渐渐过渡到恢复与重建阶段,各地社工队伍伍在完成前期灾区服务后逐步撤出四川。在这种情况下,四川省团省委联合团市委、团县委建立灾区社工队伍与志愿者队伍,以承接灾区服务工作、发展本地社会工作。

对社工队伍的建立与管理主要由团省委权益部负责。在此之前,权益部的品牌项目是“12355心理咨询热线”,主要服务人群为青少年,目的为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维护合法权益,促进健康成长。地震后,“12355心理咨询热线”获得香港李家杰珍惜生命基金、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国际美慈等慈善组织的技术与资金支持,社工与12355综合平台一同发展。

(一) 招聘

前期团省委在成都、德阳、绵阳、广元、宜宾、乐山、雅安、资阳、阿坝等受灾市州建立了73个“12355心灵驿站”,招聘了140名志愿者2。

2008年十一月团省委以能立足当地、拥有技能、长期服务为原则,招聘2名管理者和13名专职社工。其中13名专职社工分布在成都、绵阳、阿坝等3个地震重灾市州和都江堰、彭州、什邡、绵竹、安县、北川、平武、青川、汶川、茂县等10个地震极重灾区县3,社工队伍正式成立。社工队伍中,一个专职社工负责一个灾区的服务工作,办公地点在团县委,具体活动一般在“12355心灵驿站”开展,并且有志愿者辅助配合。

团省委在招聘社工人才时没有专业背景的限制。现灾区共有社工16名,专业背景各不相同。笔者访谈的文社工、陈社工分别为新闻、中文专业,工作前他们对社工了解甚微,不知道该专业具体理论与方法。刘社工也为非社工专业,但她说工作前对社工基本了解。三名受访灾区社工皆表示选择这份职业一是由于就业压力,二是本身来自灾区,想为家乡重建做点事。

(二)培训

2008年十一月至2009年三月与2009年九月两段时间里,团省委组织社工队伍接受专业培训,培训老师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高校社会工作教育者、各地高级专职社工以及港方专家组成。培训内容覆盖社会工作本科教育课程,包括《社会工作导论》《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心理学》等,老师及专家向培训对象介绍社会工作基本概念、理念,促进专业价值观内化以及对主要工作方法的了解,通过一对一指导使培训对象学习掌握具体专业技巧。

与团省委合作的慈善组织也组织了多期培训班,包括“12355 李家杰珍惜生命心灵服务社工培训班”“美慈・12355心理援助专业志愿者培训班”“中国宋庆龄基金会・12355心理援助专业志愿者培训班”“蓝剑彩虹之家・12355心理辅导培训班”。虽然培训对象以志愿者为主而非专职社工,且内容偏心理学专业知识,但社工队伍成员皆参与培训。

三位访谈社工皆对培训的内容、形式与效果表示满意。陈社工说培训流程是上任前接受集体培训,然后去灾区实践工作2至3个月,再到成都接受培训,专家会对他们期间遇到的问题与困难给予回馈、建议,平时他们可以通过电话与邮件与专家联系以寻求帮助,这种形式的培训进行至今。他表示最初自己完全不知道工作从何入手,专家在培训中详细讲解了如何给灾民打电话、如何第一次上门走访,他觉得在实践中非常受用。例如,他说,第一次走访他就不会明确说明目的,以免引起灾民戒备,而是以“看望”形式询问一些简单情况,与老人聊天时关心他们身体“小毛病”,这样的方式很能取得灾民信任。陈社工表示培训内容虽然不可能立刻在实践中运用到,但随着工作的推进,总会有用得上的时候。文社工通过培训对社会工作有了基本认识,他特别赞赏专家与社工一对一互动的教学模式,内容方面他觉得学习小组工作对日后工作中十分有用。刘社工表示经过培训后,她已能带领志愿者进行个案走访。

二、 灾区社工工作方式

前期管理层在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专业人员的帮助下为社工队伍设定了明确工作职能,即通过基线调查确定帮扶对象、通过走访帮扶对象制定帮扶方案、通过招募、发展和培训本地志愿者实施帮扶方案4。通过实践,社工的职能向具体与全面发展,包括值守“12355心灵驿站”,为来人、来访、来电提供咨询、判断、转介等服务;与相关部门联系,通过调研、走访,将辖区内人群的心理状况进行分类,并制定相关的实施方案;组织心理专家、志愿者在辖区内多形式地开展心理服务活动,抚慰灾区群众的心理。

(一)走访

走访是灾区社工最基本的工作任务。地震中房屋、公共设施严重毁坏,许多民众失踪死亡,这给灾民带去了重大经济及精神创伤。待大部分灾民转移至临时安置点后,社工需要尽快在板房区走访,收集人员信息,包括经济损失情况、生理情况及最重要的心理状态,然后进行分类,及时上报有自杀倾向、自杀未遂或有家属自杀情况的人群信息。与团省委合作的慈善组织、专业组织及高校的专家会对心理状况严重不良者进行干预,并指导社工对剩下不同人群采取有效的心理帮扶措施。

社工与帮扶对象建立起信任关系后,会定期进行回访跟进,平均每月一次。回访目的依旧为收集信息,并通过陪护与聊天稳定帮扶对象的心态与情绪。每一次走访社工需填写详细而具体的《走访情况登记表》,每月定期上交至团省委。每个案例结束时,要写一个简短的结项报告以反映服务对象的情况变化。

在访谈过程中,两位社工表示第一次走访最艰难。文社工2008年十一月起在北川工作,至今已走访近200人次。他感叹建立信任的过程很不容易,常常会遇到意外情况。文社工说随着走访次数的增多,他跟灾民在交谈时间和内容上都逐步变长、深入。陈社工2009年4月起在阿坝工作,由于当地交通状况欠佳,灾民多居于山区,每月走访最多6次,少则2、3次,不能走访的对象他会定期打电话保持联系、更新信息。当问及是否感到工作量过大,他们均称没有,虽一个人负责一个灾区,但“12355心灵驿站”专家、志愿者会协助,并且社工在灾区主要作用是 “桥梁”,即观察灾民以将情况上报至团省委、专家,而非亲自提供专业的个案、小组服务。

(二)管理与宣传

灾区社工队伍与团省委“12355心理咨询热线”综合平台共同发展,并且社工开展诸多活动时都需要当地“12355心灵驿站”的人员与场地支持。“12355心灵驿站”设有接听座席,提供24小时心理咨询、法律咨询、就业创业、志愿者咨询、个案服务、投诉等六方面的接听服务,工作人员配置包括专职接线员、志愿者和心理专家。社工与驿站联系紧密,需要对其进行管理与宣传。

在香港李家杰珍惜生命基金的支持下,团省委专门针对预防自杀成立“12355李家杰珍惜生命心理咨询热线中心”,为扩大知名度切实服务灾民,热线中心展开一系列宣传活动,包括设计印制服务手册、宣传海报和广告衫;在广元、什邡、绵竹等灾区的板房区、十字路口、高速路等地设计制作一批户外广告;与四川电视台妇女儿童频道合作,开设心理栏目5等等。社工队伍成员参与宣传工作,通过宣传热线电话使有困难的灾民了解获得专业心理咨询和治疗机构信息的途径,达到转诊及自杀预防的目的。同时,社工通过社区慰问、走访服务等活动对共青团进行宣传,由于灾民对社会工作认知度极低,社工便依靠团省委的信誉与影响力进行自我宣传。

访谈得知,灾民普遍没有听说过社会工作。受访社工称第一次接触灾民不会介绍自己是社会工作者,以免产生误会。文社工最初尝试介绍自己身份使得灾民很疑惑,他们以为他是心理医生来“看病”,产生很强抵触情绪。陈社工几次给灾民张大哥展示自己工作证并解释后,张大哥依旧很疑惑问他“社工到底是啥子”,并坚持认为社工就是政府工作人员。社工队伍虽很多时候在共青团名号下参与活动,没有明确打出“社工”旗帜,但通过走访、其他形式接触,现在灾民已经越来越熟悉与接纳社工。

(三)开展服务活动

社工借助“12355心灵驿站”场地开展小组活动,活动策划由驿站心理专家制定并撰写,提交纸团县委审批修改,申请到活动经费后社工再与驿站志愿者一起带领活动,服务群体包括学生、老人及成年且同质性较强灾民。另外,社工参与以共青团名义组织的社区慰问、心理咨询等活动,为灾民提供物质支持与心理服务。学校、养老院、福利院等是重点受关注社区。社工开展服务活动一方面为了抚慰灾民心理,缓解抑郁或躯体化症状,避免出现自杀危险,重建灾民生活信心,另一方面为了在服务对象中发掘能够转换为志愿者的人群,以扩大社工队伍伍的辐射范围,营造灾区互助氛围。

文社工说大部分活动都是在“12355心灵驿站”开展,驿站配备有沙盘、图书和电脑等活动器材,对象主要是学生和老人。文社工需要与当地学校联系定期邀请十个左右学生做小组活动,但当笔者问及小组主题,他不能明确说明,只表示形式以游戏为主,内容丰富,如“大风吹”“乒乓球过河”等。而针对老人,考虑到服务对象安全与生理状况,活动开展会比较困难,一般为茶话会,社工与志愿者陪聊或陪护。文社工表示这两类服务对象做完活动后回到学校与社区交流就是对驿站和社工一个极佳的宣传,现在“12355心灵驿站”和社工在北川已普遍为灾民所接受与信任。陈社工说阿坝的三个驿站与当地三所高中合作,驿站设心理治疗师,接受学生咨询,特别是面临高考心理压力过大的学生。他说驿站的心理专家会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自己则通过驿站了解、掌握学生的基本心理状况,不会亲自介入。

三、服务评估与工作考核

社工服务(小组活动)评估主要为服务对象对活动的满意度、期望调查,以问卷调查和非结构式访谈为手段,来评定活动开展效果。

社工队伍的工作考核由团省委与工作地团县委负责。2009年考核目标为每个社工确定帮扶名单不低于30人,走访不低于20户,开展帮扶活动不低于10次,发展志愿者不低于10人。具体内容包括:社工严格按照各市(州)及区(县)作息时间工作;每月25日前将本月工作调查问卷、走访记录、工作总结及下月工作计划等材料上报至省中心;走访心理帮扶对象每周需不少于4次、每月不少于20次,每次走访后将走访情况以信息的方式报省中心备案;省中心将根据市(州)团委意见及省中心考核情况,于年底评选出1至2名优秀社工,并为其颁发优秀证书及奖金6。合作慈善组织亦参与评估,但采用不同考核方式,且结果仅作为组织的资料收集,不与社工业绩、薪金挂钩。

在服务评估方面,当笔者问及问卷的科学性时,文社工与陈社工表示问卷由驿站心理专家设计,他们只负责活动完后分发给服务对象当场填,问卷以选择题为主,针对活动每一环节游戏的满意度调查,最后一道主观题收集服务对象对下次活动的期望,填问卷期间工作人员不会回避现场。而刘社工说并没有对服务对象或服务效果进行评估。

在考核机制方面,三位社工表示比较满意。陈社工认为以走访记录作为考核比较合理,考核流程很明确,并且上交材料能直观反映出工作状况,管理者也会定期到驿站来视察。文社工表示考核是双重的,一方面来自团县委,一方面来自团省委。管理者前任部长反思说最初考核面临诸多质疑,基线调查主要通过灾区医院寻找到帮扶对象,但许多医院在地震中全部损毁,病人的档案、资料全部被埋在了废墟里,无法找到帮扶对象;走访方面,青川和阿坝受地理交通因素限制,社工难以完成20户走访任务;在开展帮扶活动上,由于帮扶对象都是分散居住,集中开展活动难度较大。后根据社工反馈情况,团省委对具体工作考核做调整。

四、 经验与反思

访谈对象对自身工作与经历有许多思考,在实践中他们遇到过诸多问题,有些已通过探索获得解决,有些依旧存在,这些经验与反思是灾区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的结晶,笔者对此进行总结与整理。

(一)专业化的问题

团省委在招聘时并没有专业限制,导致社工队伍成员专业背景不一。但受访社工表示,通过培训来填补专业知识缺陷也能胜任工作,且工作过程中他们并未有专业知识匮乏的感觉。同时,管理者表示组建专业社工队伍以现在的条件比较困难,一是四川高校较少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社工人才较少,从外地聘请成本高,并且不会四川方言会降低灾民的接纳度致使工作不便开展,二是招聘限制过多不利于缓解就业压力。

灾区社工主要起“桥梁”的作用,沟通灾民信息与专家反馈,并非亲自提供服务或咨询,工作内容专业性较低。并且社工不独立,策划、开展活动需要倚靠驿站,且需获得团省委与团市委同意 ,大多数活动并未针对服务对象需求设定,且缺乏明确主题,社工在其中的角色更像是一个志愿者或者行政人员。

(二)职业伦理的本土化困境

社工队伍由团省委组建,其工作内容与性质带有行政化色彩。社工每月需将走访、开展活动获得的灾民信息即使反馈至团省委,灾民与社工间并没有达成保密协议。另外,西方社工规范要求案主与社工不可发展私人关系,工作与生活分离。但在四川灾区,社工需要与灾民建立起友谊,通过“朋友”这层关系才能顺利完成工作。陈社工说自己会将联系方式留给灾民,他们平时经常会打电话向他求助,有时事情小至进城问路也要打电话询问,并且常常是在他下班时间。当笔者问道会不会有将工作代入生活的感觉,陈社工表示不会,他和灾民已是朋友了,“做人朋友多就是好事”。三位受访灾民也表示,和社工渐渐成了好朋友,也习惯他们到家里来做客。

社工队伍的非专业化、中国人际关系的差序格局特色以及灾区的特殊情况都削弱了社会工作伦理与规范对当地社工的要求,其中某些工作方式是为适应本土化而作的调整,值得思考与借鉴。

(三)下一步计划缺失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地方灾民的心理状况分化明显。北川的文社工反映当地灾民开始逐步暴露出心理问题,之前一年由于大部分灾民忙于房屋重建等体力劳动,灾民“没心情去想”,现在一切安顿妥善许多灾民渐渐出现情绪低落、抑郁的现象。而阿坝的陈社工表示当地灾民普遍心理状况恢复良好,只有极个别困难户由于经济压力大而情绪受影响,但政府已给予扶持,灾民们对政策十分满意。而三名受访灾民皆称自己并不太明确对社工服务的期望,有经济帮扶就很不错。

针对不同状况的灾民群体团省委与社工没有采取相应服务措施,基本依照以往工作模式继续行事,并且受访社工都表示很迷茫,不清楚下一步要做什么,工作缺乏远期规划。现在灾区社工基本工作内容依旧是走访,驿站心理专家和志愿者仍然在咨询服务和小组活动中扮演主要角色,社工的工作内容与角色的定位限制了他们在工作中发挥作用。灾区已有部分社工辞职,这种人才流失现象无疑对灾区社工队伍的建立起消极作用。

(四)群龙无首的“乱”状

地震后进入灾区的社工工作者十分多,随着时间推移大部分已撤出,但一些机构组织依旧留下社工对灾民做跟进观察。在北川现有中国科学院、国际医生、进德公益、NPI公益组织、国际美慈、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等机构的社工20多个,文社工表示不同机构的社工同时展开相似的工作,非常混乱。以走访为例,他以共青团社工的身份去走访收集资料,许多灾民就很反感说刚刚都来了好多人,问的问题也差不多,他们已不愿再配合。文社工说灾区社工没有一个统一组织,大量人力物力被浪费,还使得灾民对社工产生负面情绪,不过近期团省委正与NPI、中科院等洽谈合作事宜,准备整合灾区社工力量。

五、 讨论与建议

通过对四川省“12355・李家杰珍惜生命心理热线社工服务队”的研究,笔者针对一些现存问题提出建议。

四川省应建立一个统一的社工组织以整合当地社工力量,集中人力物力高效提供服务,例如江堰市社会工作协会已于2009年一月成立。社会工作可由此从政府部门分离,独立发展后能较自由开展活动,内容逐步专业化,社工的角色渐渐由“桥梁”向指导者、治疗者/辅导者、倡导者、教育者和增权者转变。

社工的界定不清限制了其专业化发展。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虽提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决策,但实际上决策中的“社工”是一种泛指,并未对从业者的专业背景有要求。在实践过程中,灾区社工的工作内容、扮演角色等都与志愿者相差无异,未体现出专业性,考核机制中也没有关于专业伦理与规范的评核。但另一方面,以四川省团省委这样以团系力量发展社会工作的举措,即使专业性欠佳,但却是一种蕴含中国特色的本土化尝试,是否有效、适应还待时间的检验。

周期性培训对灾区社工的发展起了良好推动作用。培训一方面填补了新聘社工专业知识、技术的空缺,另一方面提供渠道反应社工实践中所遇问题,专家给予反馈建议后使得整个工作模式形成良性循环。

灾区社工在当地的知名度与接纳度不断提高,现每个灾区仅配备一名社工,虽受访两名社工均表示工作量适中,没有过大压力,笔者分析那是由于大部分社工专业工作内容都被“12355心灵驿站”的心理专家与志愿者分担,社工并没有在灾区重建中真正发挥出专业作用。社工队伍应当扩充,工作内容亟待重新定位,社工须获得更多自,包括策划活动、申请资金、带领小组、服务评估等等。

参考文献:

[1]张敏杰,重视灾区社会工作,[J]. 社会科学,1998年第12期

[2]陈涛,王小兰,社会工作者在汶川地震灾后介入中的角色分析,[A]. 社会转型与社会工作

[3]四川省团省委权益部内部资料

[4]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三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6)

[5]张兴杰,社会调查,[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1)

注释:

社工培训总结范文第8篇

一、拓宽视野选人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更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做好社区工作,社工队伍的建设是关键。区委、区政府坚持带领全区上下深化认识、明确责任,把好社工队伍“进口关”,不断夯实和谐城区建设的基础。一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区委、区政府每年都要召开专门社区工作会议,听取工作汇报,或者通过开展专题工作调研的方式,查找社工队伍建设存在的不足之处,研究提出加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举措和对策。区委组织部还借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社会工作人才调研的契机,积极宣传中央、市委精神和区委要求,强化各街道、民政等相关职能单位对加强社区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重要性的意识。二是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改变以往区社区社会工作者协会管理对象单一、工作资源分散的局面,整合司法、矫正、青少年等条线社工资源,拟成立统一的区社会工作者联合会,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及时出台《关于加强居委会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居民区党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同时在各社区(街道)建立基层指导科,加强对社区社工队伍的指导和协助,有效构建促进社工人才队伍不断发展的责任体系。三是拓宽视野、广招贤才。为缓解以往社区社工队伍中“老人”居多、青黄不接的状况,各社区(街道)、区民政局、区人事局加大对青年社工人才的招聘选拔力度,通过社会公开选聘、应届大学生招聘、优秀退伍军人及军人家属纳聘等三种方式,把人生阅历丰富的社会青年人才、青春活泼朝气的大学生人才和思想政治素质高、作风硬朗的军队人才选拔充实到社区社工队伍,积极构建层级合理、专业多样的队伍结构,现在每个居委会基本上都配备了1名35周岁以下的青年社工。

二、多管齐下育人

坚持继续教育、持续培养的方针,通过各种渠道、不同方式,加强青年社工人才的培养,不断提高青年社工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一是更新培训理念,改进培训方式。针对以往培训中存在的一些盲目性和“大锅饭”等偏颇现象,按照“简便、务实、有效”原则,坚持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静态培训和动态培训相结合,实行上岗时工作必需的定向培训、工作能力有所缺失时的按需培训、工作轮岗和职务提升时的发展培训等方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优化培训内容,突出培训重点。对于新进青年社工,安排为期两周的集中培训,主要包括两大类,基础知识培训和专门业务培训;在日常工作过程中,逐渐增加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培训、管理技能培训、心理学运用培训、党务知识培训等,对社区工作中存在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每季度还有一次专题培训讲座;同时,还以与工资奖金挂钩的方式,鼓励青年社工自主参加学历培训、职业资格培训,帮助青年社工拓宽知识领域、增强工作能力。三是健全保障机制,提升培训合力。区、街道两级财政为做好青年社工培训工作提供了充足的经费保障,除了日常的培训以外,每年还选拔部分青年社工赴社工制度比较完善、区域情况较为类似的香港、新加坡等地进行学习取经,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协调各街道、各居民区,统筹实践岗位,加强交流力度,在老城区和新建小区、街道和居民区、本居民区内部等不同岗位之间开展期限一般为1年的交流活动,达到资源共享、促进工作的目的。

三、不拘一格用人

实践是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坚持把青年社工放到艰苦、重要岗位接受锤炼,实现早压担子早成才。一是牵手帮带促成长。对于经多方考核和综合表现较为优异的青年社工,按照一对一的方式,直接交由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带教或者安排助理岗位,全方位熟悉社区事务,帮助青年社工尽快成长成才。同时,每年结合重大节假日、活动日、纪念日,开展一系列青年社工演讲比赛、优秀案例评选、现场情景模拟、青年社工座谈会等活动,从中发现一些具有一定潜力、可以继续跟踪的苗子,进入培养视野,通过实践加强检验。二是调整充实“储蓄库”。目前,各街道都建立了社区党支部书记和社工办(站)主任的后备队伍,并按照现职社区党支部书记和社工办(站)主任的退休前工作年限,未雨绸缪,认真做好接班人的遴选和培养工作,同时根据社区党支部书记和社工办(站)主任的更替情况,按照1:2的比例及时调整充实“储蓄库”,确保库存之水的持续和新鲜。三是早压担子进管理。对于部分政治素质高、群众反映好、工作能力强而且热衷于社区工作的青年社工,坚持大胆使用、提前使用、负重使用。目前在全区居民区当中,担任社工办主任的青年社工有12人,占总数的16%;有2名青年社工担任了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其中1名26岁的青年社工在经过4年的锻炼之后,被选为一高档小区的党支部书记,成为全市最年轻的居民区党支部书记之一。

四、广辟渠道励人

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导向作用,为青年社工搭建施展才干舞台,鼓励和帮助青年社工建立实现自我价值体系。

一是完善考核奖励办法。对于主动参加成人自考、不断提高学历;积极报考职业资格、不断提高能力;坚持深入社区群众、获得广泛赞誉、不断提高资历的青年社工,不仅予以宣传鼓励,还给予增加薪酬和物质报酬的奖励,让青年社工在学有所获中进一步增加前进的动力。今后还计划安排40小时左右的培训内容,每个青年社工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学习考核结果直接与年终奖励挂钩。二是鼓励自主开拓创新。思想的多样性、文化的多元性、群体的多层性在社区得到了很好的演绎。对于敢于、善于根据社区实际情况,创新工作思路,调整工作策略,并取得实效的工作案例,做到及时鼓励、及时总结、及时推广,“中国五四青年奖章”、“上海十大平安英雄”提名奖获得者秦天栋就是其中的典型,不仅由政府出资编辑经验案例书籍向全区推广,还由此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品牌,在全区营造了良好的“尊重创新、鼓励创新、激发创新”的氛围。三是搭建价值实现舞台。为进一步拓展和延伸社工的能力空间,充分挖掘其服务社会和实现自我的价值,社区(街道)党工委将积极分子培训班和党员发展工作有意识地向青年社工倾斜;选举或推荐部分青年社工当选人大代表、成为政协委员,发挥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作用,在更高层面上为加强社工队伍建设、构建和谐社区献计献策献力。“人人都可以成才、在不同岗位都能成才”的工作理念逐渐深入。

五、千方百计留人

社工培训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大陆 社会工作人才 研究综述

20世纪20年代,中国开始培养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开始重视社会工作人才培养。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建设宏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战略部署,并于2011了《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自此,学术界开始较多关注中国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状况。文章梳理了中国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研究文献,并对已有研究成果和缺陷做了总结,以期进一步推动中国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

社会工作人才概念、内涵的界定

雷洁琼提出中国民政工作就是社会工作之后,王思斌对实际社会工作和专业社会工作作了区分,他指出,与专业社会工作相比较,实际社会工作包含两重含义,一是实际社会工作者并不是一个专门的职业,二是从事实际社会工作的人并没有受过社会工作系统的专业训练。在此基础上,袁光亮将社会工作人才区分为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和实际社会工作人才,甑炳亮、王秀江认为社会工作人才包括从事社会工作的专业技术性的社会工作者和从事相关社会服务但没有专业性要求的社会工作人员,易钢则认为社会工作师和社会工作人员构成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在界定社会工作人才相关概念之后,刘华丽对成功社会工作者所需要的素质进行了概括,认为一个成功的社会工作者对人性持关怀和乐观的态度、对自我具有合理定位且自尊自信、对他人尊重信任接纳友善以及诚实务实有活力。周宏、付尚媛、梁楠从初级、中级和高级社会工作者三个层次,与社会工作者能力素质的职业知识、技能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交叉建构了中国社会工作人才需要具备的具体能力素质,朱雨欣等人还以西部农村为考察对象,也从社会工作者能力素质的职业知识、技能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社会工作人才素质指标体系进行探讨,李林凤还针对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的社会背景,提出社会工作者向少数民族群体提供社会服务时应具备的素质除一般社会工作专业能力素质外,还应具有掌握案主族群文化和特征、挑战并改变自己对少数族群案主具有的成见以及了解中国民族政策与法规等素质。

中国社会工作人才需求现状

这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中国社会为什么需要社会工作人才,二是需要多少社会工作人才,现在已有多少社会工作人才。王思斌、仲祖文、戚欣、徐永祥等学者的研究试图回答第一个问题。王思斌认为市场化改革的后果及和谐社会建设需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仲祖文认为壮大社工人才队伍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组织保证;戚欣从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建设及社会转型的角度阐述了建立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迫切性;徐永祥则从社会工作对和谐社会的体制建构三个方面,即社会工作是政府社会职能转移的促进者和主要承担者、是第三部门发展的促进者和示范者、是公共财政体系的催生者,论述了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需求。

在社工人才需求量及现状方面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以区域为例,如孙中锋、王邦虎以安徽为例,认为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制度设计等因素的制约,其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普遍存在总量偏少、结构分散、身份尴尬、待遇偏低等问题,提出欠发达地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必须探寻适合的模式,通过舆论宣传、科学规划、岗位开发、完善体制等路径来推动,进而促进本区域的社会工作发展。还有张小蕾对天津,石方军对河南,彭鑫对上海卢湾区等省市社工人才在年龄、专业化、职业化和服务领域等方面的分布及需求和存在问题的调研,研究结论大致相同。

另一是以服务领域为例,张时飞通过对广州养老院社工人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提出建设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三点建议,即率先在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社会福利单位开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率先从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入手,推动农村地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把发展社会工作的“核心服务”作为建设社会工作职业权威的重要突破口。周胜和周爱萍通过厦门市救助领域社工人才调研,认为明确社会工作人才的职业身份,进行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的管理,发展社会工作,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当务之急。

构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及经验总结

中国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学院式培养,建立在国际经验借鉴基础之上。20世纪90年代,王德丰、陆士桢、陈树强、孙立亚、张作俭、马凤芝等先后撰文讨论了新加坡、美国、香港、挪威、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社会工作教育在教育机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政府关系等方面的经验及其对我们的启示,直接指导了20世纪末期大陆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发展。21世纪以来,周湘斌、李迎生、张朝雄等人在全面考察英国社会工作的资格教育及其专业教育过程中形成的研究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与实务导向的资格教育体系并行不悖的二元结构模式基础上,提出了大陆社会工作教育发展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认可、多方参与以及专业教育和资格教育相结合的思路。

在经验借鉴基础之上,中国学者也努力建构中国本土化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王立红、周光亮认为应依托需求发展社工教育、实行正规教育与短期培训有机结合,并进行分层分类发展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周林波认为社会工作人才教育培养与本土实践具有强大的“嵌套”关系,坚持价值观教育与知识技能教育并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专业教育与社会教育并重,政府、学校、教师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

学院社会人才培养模式经验总结代表性成果:顾海霞、罗观翠通过总结中山大学采用理论与实践互相促进的人才培养模式,认为通过尽可能地挖掘、动员、整合资源,以构建社会工作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达到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目标;高崇慧、吕涛、姜敏以云南各高校为例,研究NGO与社会工作教育机构在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师资培训、资料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力图总结“双赢”经验,探索适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理想途径和模式。

地方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经验总结代表性成果是民政部对全国有代表性的四个地区(上海市、深圳市、江西万载县和浙江宁波海曙区)以及四个试点单位(北京第一福利院、上海市第二精神病院、郑州市救助管理站和西宁市儿童福利院)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总结。上海市以制度建设为核心,成立社会工作的行政管理机构,积极培育社会工作者的行业管理机构,注重加强社会工作教育培训机构建设;江西万载县从三个方面形成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基本格局,一是开发一批社工岗位,二是创建与高校社工专业和社工、从工(准义工)、义工的两个联动机制,三是培养三只社工队伍,即专业化、职业化社工队伍、本土化社工从业队伍以及志愿服务的社会化社工队伍。

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和未来取向

社工人才培养模式反思和未来取向主要集中在学院式专业社工人才培养上,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文军对中国社会工作发展面临的“专业教育与实务能力培养脱节”、“职业社工培养中价值理念与实务技巧的错位”等十个挑战分析;王思斌对非协调转型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阶段、动因、非均衡性的分析,指出中国社会工作教育未来在数量与速度、人员与素质、专业化以及社会责任方面需要在发展中取得平衡。

史柏年总结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四个特点:后生快发、教育先行、师资滞后和拿来即用,并提出社会工作教育在教育目标、道路、管理和人才培养四方面面临的严峻选择。向德平分析中国社会工作教育面临一系列问题,如本土化理论和方法缺乏、专业价值观和理念缺乏、专业师资缺乏、培养目标模糊、教学脱离实际、就业渠道狭窄等,提出中国本土化的社会工作教育要坚持国际通则与本土经验并重、价值观教育与知识技能教育并重、知识传送与能力培养并重、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专业教育与社会教育并重的取向。

总结与反思

从上述文献综述来看,学术界对中国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已取得若干共识。第一,中国社会工作人才包括两部分,一是受过系统社会工作专业训练具有专业技能的专业社会工作者,一是没有受过社会工作专业训练,但实际上又从事社会工作相关服务的人员;第二,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是中国转型社会建构和谐社会,维护政治稳定的重要保证;第三,中国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必须走专业化、职业化、本土化道路;第四,中国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必须嵌入到现有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环境中,在政府主导下,通过多方参与形式开展。

此外,对于中国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第一,理论研究居多,来自于地方性实践并提升为本土性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还需要加强;第二,主要关注学院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对实际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研究不足;第三,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现有研究涉及本土化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目标的还很少。

【作者为乐山师范学院讲师、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

社工培训总结范文第10篇

——社工服务中心年度工作总结

2015年,是欣心机构壮大年,也是丰收年。具体通过以下进行总结:

一、常态工作系统化:

2015年,全年常态工作更加系统化,一共完成了以下工作:8场内训、8次

外训参访、5场澳门督导、36次巡访督导、24场推进小组会议、2场总结会议、

2场项目结项会议、3次项目评估、1场全国现场展示会、1场项目培育考察会议、

3次招聘工作,最后宣传工作方面:电视新闻2次、报纸8篇;机构网站、微信280篇。通过每项常态工作,体现出工作的服务质量,同时也看到每一次都在进步一点点。

二、机构迅速壮大:

1、团队不断壮大

2、项目的拓展壮大

"育才护林"学校社工项目是欣心的品牌项目,通过项目将近三年的运营成效,成功拓展了金湾区学校社工试点督导项目,及推动金湾区社管部对学校社工项目的接棒趋势。戒毒心理康复项目的口碑,也促使戒毒项目继续延续。通过机构社会工作学、心理学的专业团队,新开拓了社区微项目:拱北街道办的"爱溢心菲"——心理咨询进社区项目、翠香领航微公益"巧学NO1.——高效能学习技术训练营".

三、获得多项荣誉:

通过欣心全体同工的共同努力,我们在过去的一年里,硕果累累——机构及机构同工荣获3项省级荣誉、5项市级荣誉。省级荣誉分别是:广东省社会工作宣传先进单位、广东省社会工作创新项目设计三等奖、张嘉玲获得广东省社会工作教育与实务协会"优秀论文"奖;市级荣誉分别是:学校社工项目荣获珠海社会治理创新优秀案例奖、机构督导杨莲清教授获得2015年珠海社会治理创新人物奖、赖秀文和吴向明荣获市社会组织"身边力量"演讲比赛二等奖和三等奖、

戒毒心理康复项目荣获香洲区社会建设创新专项资金扶持项目优秀奖。

四、新年计划:

1、项目服务专业化——凭借"双师模式",运用社会工作学及心理学的专业能力,继续做好欣心的服务品质。

2、内部资源共享化——把机构内部同工每个人的专长、服务特色都充分发挥出来。同时,让同工在实务工作中真正做到"接力不费力".

3、培训督导精细化——培训系统是打造精英团队的一个平台,实践实操性和实效性相结合的培训课程,让每位同工在新的一年都有更大的成长和进步。

4、资源链接平台化——本着"走出去,迎进来"的开放性思想,链接机构外的各项资源,辅助同工开展服务,让个案有更多社会资料的扶助,活动有更多创新的模式加入,推动服务形成更多元化、服务成效更优秀。

五、分享:

1、"感恩".感谢各位同工在过去一年的积极投入、配合、支持、包容。

2、"合作".要有合作共赢的思想,任何时候,考虑问题都要站在多方角度进行。

3、"沟通".工作中,一定要多沟通,接受任务前、执行任务时、完成任务后,都充分而及时的沟通,才能促使任务圆满地达成。

4、"规范".思想、行动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则,逐步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这样才能在常态工作中做出规范的服务及工作资料,不能临时抱佛脚,这样大家累得没有效果。

5、"创新".鼓励求异思维,并大胆地提出来,从机构管理创造这样的活跃感言的气氛做起。

祝愿:2016年的欣心,心心相印、欣欣向荣!

上一篇:保密培训总结范文 下一篇:化妆培训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