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生活,写活作文

时间:2022-09-20 01:44:40

走进生活,写活作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终生学习的四个“学会”: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核心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真实的人。在作文教学方面,它要求作文应当是真我的体现,写出自己的生活,写出自己,让作文有生命力。但是,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局限于课本本身,忽视了教学与客观世界的联系,学生视野狭窄,词汇贫乏,认识水平低,有话不会表达。“必须将生活世界引进教学,充分利用‘生活’这个丰富的现实资源,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世界中学到更多,学会更多。”这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使命。其实,“生活处处皆作文,作文时时现生活。”我以为训练小学生写作文,就是要带领他们走进生活,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写活作文。

一、 体验生活,激发灵感

生活是多样化的,而每个人眼中、心中的生活,更是异彩纷呈。没有生活,作文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特别重视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他一周两次把学生带到野外去,到“词的源泉”去旅行,他把这称为“蓝天下快乐的学校”。语文新课标也指出: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这就要求作文教学要生活化,让学生养成深入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让学生在作文中写自己的生活实践,说真话,写真情实感。但是由于学生生活面比较窄,圈子又小,出了家门就进校门,缺少社会实践,视野不开阔,活动领域不宽广,导致对周围生活了解非常少。因此,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做出一些正确的引导,引导学生充分体验生活,同时通过有计划地设计游戏,创设情境,外出活动等,让学生在真正充分接触各种人和事之后有感而发地写作,这样做更能发挥写作的功能。如做完学生喜欢做的“寻人大行动”游戏后,可以布置学生写下自己的特征,让别的同学根据特征描述在人群中寻找自己;在“三八”妇女节给妈妈洗脚;在“父亲节”给爸爸刮胡子;在爸爸妈妈过生日时亲口对他们说声“我爱你”;在节假日,当一天家长……由于这些活动学生亲身参加,往往津津乐道。这些体验生活的精心设计,既丰富了学生生活,也增长了他们的见识,提高了认识能力,因而写出的作文也实在多了,文章很有条理,具有文采,语言也生动、形象,具有一定的生活气息。

二、 观察生活,丰富感知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养成用心去观察生活的习惯,从而丰富情感体验。生活积累丰富了,才会“有米下锅”。如有一次我们在学校视导,正在听一节习作课时,课堂上发生了一个有趣的“风波”,一只麻雀突然从窗外飞入,想飞出去,又因一时看到这么多的人,很慌张,在教室里盘旋打转。这时,老师不失时机地要求学生把刚才的所见所闻及自己的心理活动写下来,题目自拟。因为有了实践生活,同学们有了兴致,个个挥笔写起来。有的同学以《小麻雀,我来为你导航》《大胆往前飞》等新颖的题目,在二十多分钟内,写出了几百字的富有情趣的作文。这样的作文,避免了胡编乱造,生搬硬抄,而是把实践中的真实的感受融入作文中去,使作文生动活泼。学生写起来感兴趣,“难”字就不翼而飞了。再比如指导学生写作“我喜欢的美味”一文,可以说,几乎每个学生都品尝过美味,但是对习作要求中提及的美味的制作过程并未真正留意过。于是在课余时间,我特意拍摄下“印度飞饼”“火烧饼灌鸡蛋”“过桥米线”等风味小吃的制作过程,并且通过旁白作简单描述。在习作指导时把这些镜头播放出来,让学生仔细观看,让学生触景生情,再布置他们课后继续观察,然后按照教师的指导写习作。由于学生很有兴趣,写习作就有了具体内容,有了真情实感,全体学生轻松地高质量地完成了这次练习。可见,习作前走进生活去观察,是一个必备的阶段。

三、 留心生活,注重积累

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积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所以,“重视文本”成了新课标最基本的要求。因此,许多课文后面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在摘抄中积累材料。学生掌握了好词佳句后就为写作做好了准备。教完《草原》一课后,在背诵草原美景的基础上,就可以尝试让学生写熟悉的校园、公园等,这时候,能够让他们感到有词可用、有话可说。在课内积累的基础之上,教师还要教育学生多读课外书籍,特别是那些名著,自然科学知识,也必须要了解一些。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意,数学使人精微,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大诗人杜甫曾深有体会地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实践告诉我们,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阅读各种相关书籍,既可以继续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扩宽知识面,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鉴赏能力,还可以逐步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写作素材,让他们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在积累的方法上,人们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小学生大脑发育未全,有意识记的能力较差,经历的事很少保持在大脑中。要使学生有话可说,必须做好读书笔记,对自己在课外读物中欣赏到的妙词佳句、好段子要及时摘抄甚至熟记,并且向同学推荐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好段,实现资源共享,逐渐形成自己的资料库。然后,让学生学会把天然的素材及自己的积累聚焦于笔尖,勤写日记或周记,鼓励学生及时拿起笔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久而久之,学生积淀的素材多了,生活积累丰厚了,就会引起倾诉、表达的欲望,于是就开始写作了,写作时会倍感轻松。

四、 创新生活,发展想象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朱律文教授在比较中外学生差异时指出:“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本成绩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哈佛大学校长说:“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这些论述表明创造力是最高层次的能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是21世纪人才的核心品质。写作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应该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写作就要解放人,解放人的心灵和才智,让学生们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童年是梦的季节,这个时期的孩子们写童话、写科幻故事似乎比写生活简单得多。不论他们的作品有多么幼稚,只要有生活的影子,教师都应该加以鼓励、表扬。这样长期注重思维训练,学生的认识水平就会明显提高,思维也会逐渐走向全面、成熟,并开始尝试用多向思维、外向思维等多种方法作文,写出的作文别出心裁,让人意想不到,耳目一新。对于学生的许多美丽幻想,包括荒诞不经的,教师不要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而应鼓励他们写出来。但是要注意的原则是“写作文要有科学态度”,这是大作家冰心说过的一句话,也是我们作文教学要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例如“中秋之夜,繁星满天……”“我买了一只小兔子,过了几天,它竟然生了两只兔宝宝……”这样不符合实际生活的句子是要不得的,否则就把学生引入了一个胡编乱造的误区。

总之,以上几点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只要教师能做有心人,切实抓好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并努力创造条件,让真实的生活、五彩缤纷的生活融进作文,在生活实践中加强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就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归根结蒂一句话:“走进生活,才能写活作文。”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教研室】

上一篇:阿汤哥脚下那个“空地球” 下一篇:在班级管理中唱响和谐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