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衰合剂治疗早中期慢性肾衰竭临床观察

时间:2022-09-20 11:41:15

肾衰合剂治疗早中期慢性肾衰竭临床观察

[关键词] 慢性肾衰竭;肾衰合剂

[中图分类号]R6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2(c)-067-02

慢性肾衰竭(CRF)是各种原因引起肾脏弥漫性疾病的晚期表现[1],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持续进行性发展的最终结局。随着透析、移植等治疗手段的发展,CRF的疗效已显著提高,但仍不能用于早、中期CRF,因此,如何对CRF进行早期预防,延缓CRF病程的发展,已成为各国关注的问题[2]。中医中药正日益显现出独特优势,已被临床及实验证实能改善肾功能,延缓CRF病程的发展。我院自2004年以来,应用自拟肾衰合剂协定方,治疗各种慢性肾疾病引起的慢性肾功能不全,收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入选标准

均符合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3]的标准,血肌酐(Scr)≤442 μmol/L,并排除CRF的可逆病因和可逆因素,选择病例并注意治疗前Scr两次或以上的测定比较恒定,纳入本治疗。

1.2 一般资料

100例均系我院住院或门诊患者,根据随机分组原则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26~78岁,平均49岁;病程1~6年,平均4.5年;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27例,慢性肾盂肾炎9例,糖尿病肾病7例,紫癜性肾炎3例,狼疮性肾炎1例,尿酸性肾病3例。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24~72岁,平均48岁;病程1~5.5年,平均4.3年。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24例,慢性肾盂肾炎10例,糖尿病肾病8例,紫癜性肾炎3例,狼疮性肾炎2例,尿酸性肾病2例,肾动脉硬化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原发病等方面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

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方法:予低盐、高热量、优质低蛋白、低磷饮食;控制血压;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合并感染者予抗感染治疗;合并心功能不全者予强心利尿治疗;贫血明显者常规补充叶酸、铁剂或配合促红细胞生成素皮下注射;部分病人曾间断服用尿毒清颗粒。

治疗组:在基本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肾衰合剂。基本方:黄芪30 g,党参12 g,白术12 g,当归12 g,麦冬12 g,仙灵脾10 g,赤芍10 g,泽兰10 g,丹参15 g,莪术10 g,茯苓15 g,土茯苓30 g,大黄6 g,炒槐花12 g,半夏10 g,蚕砂10 g,生牡蛎(先煎)30 g。气虚明显者重用黄芪、党参,加黄精、太子参;阳虚明显者加制附子、干姜;血虚明显者加制首乌;阴虚明显者加山药、熟地、女贞子;手足心烦热加丹皮、知母、旱莲草;咽干咳嗽加川贝、桑白皮、黄芩;纳差加生薏苡仁、焦麦芽、神曲;恶心呕吐者加砂仁、竹茹;腰膝酸软、尿黄不利者,加白茅根、竹叶;大便溏薄减大黄量,加山药、扁豆;余随证加减。每日1剂水煎服。

两组病例均治疗1月,为1个疗程。每月随诊1次以上,至少3个月。

1.4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观察并记录临床症状、体征、血压变化、营养状况、生活能力、工作能力等指标。治疗前后常规检查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血红蛋白(Hb)等。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x±s)表示及t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判断标准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的“中医药治疗尿毒症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制定。显效: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增加≥30%,Scr降低≥30%;有效: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Ccr增加≥20%,Scr降低≥20%;无效: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均无明显改善或恶化者。

2.2 治疗结果

2.3 副作用

治疗组中有7例见纳差、腹痛、大便溏的副作用,调整用药后消失,余未发现其他副作用。

3 讨论

CRF是各种慢性原因引起肾脏疾病后期的一种以代谢产物和毒物潴留,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以及某些内分泌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西医一般采用治疗基础疾病、纠正可逆因素、积极处理并发症等治疗,延缓CRF的进展速度。中医中药审病问因,辨证分型治疗可以提高治疗CRF的疗效,延缓血液透析的时间[4,5]。中医学认为CRF属“关格”、“水肿”、“虚劳”、“肾风”、“腰痛”等范畴,本病主要由于其病变迁延日久,脏腑功能虚损,其中以肝脾肾虚为主,病情逐渐发展而加重,最后导致正气虚衰,浊邪壅滞而发诸症。其发病机制中以脾肾衰败,湿浊水毒潴留为关键。肝脾肾功能三脏俱虚,从而使气机不能疏泄而阻滞,水湿不能健运而内蕴,浊毒壅留,血运受阻而瘀滞,从而出现虚实夹杂之候,但整个病变过程中则以本虚、标实为主要表现[6]。治疗以滋阴潜阳、温补脾肾、活血化瘀、泄浊清毒为原则。方选黄芪补气扶正而不燥,可提高机体免疫力;党参、白术、当归、麦冬以益气滋阴养血;仙灵脾温肾扶脾;赤芍、泽兰、丹参、莪术活血化瘀;大黄为治疗慢性肾衰要药,能清热解毒,行瘀通络,推陈致新,安和五脏,合茯苓、土茯苓、炒槐花以利湿通腑降浊;半夏、蚕砂化湿和胃;生牡蛎潜阳安神,且富含碳酸钙,有利于防治低钙血症及肾性骨病。本方标本兼治,扶正祛邪,虚实并调,整体调整脏腑功能,调节气血阴阳平衡。可以改善临床症状,延缓肾衰进展。现代医学认为,中医药健脾补肾降浊除湿,可以降低血肌酐尿素氮,疏肝解郁、滋养肝肾可以降低血脂,养血活血可以提高血红蛋白,健脾补肾可以提高抗病能力[7]。通过与西医综合治疗对照,疗效显著。体现了中医中药整体调节的独特优势,为延缓中早期慢性肾衰竭患者的肾功能恶化开辟了更广阔的前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海燕.肾脏病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385.

[2]叶任高,沈清瑞.肾脏病诊断与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517.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尿毒症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J].第1辑.1993.167-170.

[4]聂莉芳.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辨治经验[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0,1(1):49-52.

[5]郭彦聪.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药治疗[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3,4(3):179.

[6]魏练波,刘冠贤.叶任高肾脏病临床备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320-330.

[7]谢敏研.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衰竭43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2,3(7):426.

(收稿日期:2007-01-29)

3 讨论

心绞痛可分为稳定型心绞痛及不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往往病情较重,其病情变化多端,可逆转为稳定型心绞痛,若处理不当,也可迅速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及时合理的治疗可以缓解症状,避免发生严重的心血管事件。

心血管病专家指出,不稳定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有着共同的发病基础,即冠状动脉管腔内有内膜损伤及血栓形成,血小板在血管损伤部位的止血和凝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为了预防不稳定型心绞痛恶化,在对其治疗时,除了一般的抗心绞痛处理,如吸氧、解除冠脉痉挛、扩张血管外,还必须加用抗凝及抗血小板凝集的治疗,即联用肝素和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而减少UAP患者血栓形成的危险,降低心原性死亡或非致死性AMI的危险性。在阿司匹林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肝素能减少冠状动脉阻塞,改善冠状动脉血流,减少心肌缺血,最终减少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和病死率。肝素加阿司匹林已经作为这类患者的常规治疗。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相比,除具有与普通肝素相同的抗凝血酶活性、抑制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凝聚、促进内皮细胞释放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作用外,不具有很强的抗Xa因子作用,且与血浆蛋白非特异性结合力低,有较好的生物利用度和剂量-效应预测性,半衰期更长,对血液凝固无明显改变,对血小板功能无明显影响,可以皮下给药而无需检测凝血状态,因此低分子肝素抗栓更彻底,出血并发症更少[4]。

本研究结果提示,与单用阿司匹林相比,阿司匹林合用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可以显著提高UAP患者的心绞痛缓解率,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并且对患者凝血状态无明显改变。如无严重出血禁忌证和血小板减少症,为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急性期心肌缺血事件的发生率,阿司匹林加固定剂量的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应作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常规治疗措施,疗效明确,使用安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韩凌. 不稳定心绞痛发病机理及肝素抗凝治疗[J]. 心血管病学进展,2002,23(6):321-325.

[2]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 [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6):409

[3] 冯洁,王嗣岑.复方丹参滴丸对大鼠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12(6):2261-2263.

[4] 黄震华,朱文敏.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国外医学心血管病分册,2001,28

(2):97-99.

(收稿日期:2007-01-08)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中西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分析 下一篇:慢性皮肤溃疡的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