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题一半文”

时间:2022-09-20 11:10:05

文章的主旨就像“人的心灵”,文章的线索、结构、语言就像人的血液、骨架和皮肉,文章的题目就像人的“眼睛”。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好的题目给读者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给读者一种往下读的冲动。许多读者都有这样的一个习惯,看报纸、杂志、文集时,都喜欢先看题目。说白了,就是想先看这本书中哪篇文章的题目最吸引人,然后决定看哪一篇。

由此可见,一篇文章拥有一个好的题目非常重要。“童话大王”郑渊洁在皮皮鲁讲堂上跟他的学生这样讲:给文章取一个好题就像是“画龙点睛”,文章写得再好,没有点睛之笔,也就无法让墙上的龙一飞冲天,腾云驾雾。

“好题一半文”,好的题目就像是一道美味佳肴,一看到那光彩的颜色,一闻到那诱人的香味,食欲立即被勾起,令人产生不读不快的冲动。当然,好的题目不是信手拈来的,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阅历少,阅读范围小,语文基础浅。如何引导启发学生为自己的作文取好标题,提高学生的作文取题能力,是每个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的。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提高师生意识,保障能力提高

教师是作文教学的引路人,要想让学生的作文取题能力得以提高,首先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认知。教师在思想上不能把作文取题能力的培养当成是可有可无的“鸡肋骨”,而应该将它放到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教师应该认识到,如果自己所教的学生,写得一手漂亮的作文,但是每篇文章的题目都取得非常一般,甚至每次都只能把话题当作作文题目来用,这样的作文教学是有缺憾的,是不健全。

学生是写作的主体,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提高取题的意识,让学生有意识地为自己的作文安一双诱人的“眼睛”。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学生的取题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对作文取题保持较高的兴趣。只有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才能促使他自发自觉地经常练习,乐此不疲,才能更快更好地提高能力。

二、注重平时积累,夯实提升基础

1.建立题库,丰富储备

学生平时看课外书,非常注重好词好句的积累。一遇到好的词语或句子,就会把它划下来,甚至把它摘抄下来,并加以熟读背诵。这样积累多了,学生写作的语言就会变得丰富多彩,这就叫“厚积薄发”。 鲁迅先生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其实要提高学生的取题能力,平时的积累也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为自己建立一个题库,平时看作文书,看课外书时,遇到自己觉得好的题目,就把它摘抄下来。并经常读读背背,想想这些题目好在哪里。这样积累多了,取题能力自然而然就上去了。

2.时常归类,梳理脉络

学生的题库积累到一定量后,就要教会学生归类,这样有利于记忆、巩固、理解和运用。归类的方法有很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采用不同的方法。主要有:根据题目来源归类,根据取题方法进行归类,根据语言特色进行归类……

3.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学生的题库积累到一定量后,还要让学生学会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因为一个人的阅读量毕竟有限,众人拾柴火焰高。相互交流可以把别人的题库中自己认为好的题目实施“拿来主义”,可以把自己摘抄的好题目与同伴分享,还可以相互交流积累心得,将别人用过的好的积累方法为我所用。

4.推荐好题,分享成果

学生发现了好题,就像捡到了宝贝一样,除自己慢慢欣赏、细细的体会外,总是非常希望与同伴一起分享。开展“好题推荐会”可以很好地满足学生的这一愿望,提高学生积累好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加强课堂训练,强化能力提升

1.课题交流会,感受题目的内在美

翻开小学语文课本,我们不难发现,许多课文的题目新颖别致,各有不同的韵味,我们不能不为这些诱人的“眼睛”所深深吸引。这些课文中,有的题目简洁精练,直奔主题,如:“春”“将相和”“窃读记”。有的题目发人深省,耐人寻味,如:“永生的眼睛”“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有的题目用问题引线,激发读者兴趣,如:“黄河是怎么样变化的”……这样的课文各具特色,不一而足。教师在教学这样的课文时,除了常规的阅读教学外,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感悟课题内在美,提高学生作文取题能力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作文取题能力。

2.超级模仿秀,秀出好题的风采

学生积累一定数量的题目后,该如何应用这些好题呢?“模仿”是最直接,最立竿见影的方法。自古就有“学以致用”之说,学生的模仿性极强,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或者作文点评时适时地为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是锻炼学生理解运用能力的最佳途径,也是学生展开智慧翅膀拓展创新空间的舞台。

如有的学生在看了电影《让子弹飞》后对题目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在好题推荐会上与同学分享了这个好题。推荐会上该学生讲述了影片开头点题的那段内容,然后大致讲述影片内容,并谈了自己对题目的理解与体会。班中很多学生听得兴趣盎然,对题目也印象深刻。在后来的学生习作中,陆续出现了模仿性的题目,如“让笑声飞”“让想象力再飞一会儿吧”等。

上一篇:例谈学生提取区域图隐性信息能力偏弱的原因及... 下一篇:新时期高职教育质量与院校评估要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