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差异对IT类研究生就业情况影响的调查报告

时间:2022-09-20 10:50:29

性别差异对IT类研究生就业情况影响的调查报告

摘要:以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10届毕业研究生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为基础,指出IT类研究生就业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求职心理感受和职业定位方面,而较少体现在具体的求职成本与求职结果上。分析造成这种性别差异的个人主体原因不在于女性求职者智力上或者能力上劣于男性,而在于主观方面,最后,对IT类女性毕业生的职业指导提出建议。

关键词:IT类研究生就业;性别差异

自1999年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随着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长,就业供需矛盾进一步突出。其中,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越来越成为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全国妇联的《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报告》统计结果显示,被访的女大学生中,有56.7%的人在求职过程中感到“女生的就业机会少”;有91.9%的被访女大学生感受到用人单位存在明显的性别偏见。

本文以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10届毕业研究生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为基础,聚焦不同性别的IT类研究生在就业中的优势和弱势,探讨性别差异对他们职业规划、求职过程、求职结果及质量的影响,并简要分析IT类研究生就业市场上性别差异的原因。本次调查问卷于2010年7月发放,共发出问卷241份,回收有效问卷228份,有效率94.6%。其中,被访者中硕士占82.5%,博士占17.5%;男性占80.7%,女性占19.3%;专业分布为计算机专业(包括智能专业)63.6%,电子专业25.4%,微电子专业11.0%,该比例与全院毕业研究生总体的学历构成、性别比例及专业构成基本一致。

1性别差异对IT类研究生就业情况的影响

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性别差异主要反映在男性与女性在获得机会以及接近机会的容易程度不同,即性别歧视,特别是针对女大学生的性别歧视。1979年联合国通过的《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认为,所谓“对妇女的歧视”,就是“基于性别所作的任何区分、排斥或限制”。1958年国际劳工组织通过的《关于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的规定中指出:“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即是基于性别的任何区别、排斥或特惠,“其后果是取消或损害就业方面的机会平等或待遇平等”,但“基于特殊工作本身的要求的任何区别、排斥或特惠.不应视为歧视”。根据上述内容,我们所关注的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性别歧视主要指就业机会和就业待遇方面。

1.1对性别差异的求职感受

调查结果显示,(如图1所示)。超过半数(55.7%)的受访研究生认为,性别因素对用人单位的招聘及录用有影响。其中,大多数男生(50.5%)表示“没有遇

图1女性毕业生较男性毕业生更倾向于

认为求职市场上存在性别差异

到性别差别”,而女生则仅有18.2%;“感到明显的性别差异”的男生仅有6.5%,而女生达到31.8%。

从图2中可以看出,接受调查的毕业生中,超过三成(35.5%)的男生承认,自己的性别在求职时给自己带来优势;而只有不到两成的女生认同这一点,绝大多数(84.1%)女生明确指出,与男同学相比,在找工作时,她们没有任何性别优势。

图2绝大多数女性毕业生认为自己的性别没有带来任何优势

与此相对应的是,有79.0%的女生表示遇到过就业性别歧视问题;而仅有23.4%的男生有类似的感受。特别是在 “只招男生或女生”、“男生优先或女生优先”等较为直接而明显的性别歧视,女生中有40.4%遇到过。而其他形式的性别歧视[1](在本问卷中,“其他形式的性别歧视”指:1)由于性别原因在面试中被要求回答私人问题,如是否有男或女朋友;2)用人单位认为自己的性别不适合做某些工作;3)因为性别原因而被淘汰;4)待遇比同职位的异性低;5)用人单位对于自己的婚育问题做出要求。)女生中也有38.6%遇到过。

综合来看(如图3所示),性别因素影响着IT类研究生的求职感受。在找工作时,男生对自己的性别更加认同,近八成女生表示在求职中遇过性别歧视。这种性别歧视主要体现在择业过程中,即获得机会的不平等上。例如,有些用人单位在录用名额中明确规定只录用男性,或者直接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女大学

图3绝大多数女性毕业生遇到过性别歧视

生。在2008年的《就业促进法》出台之后,有些招聘单位不直接表明拒收男生或女生,但他们通过提高对女大学生的录用标准等方法限制女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1.2性别差异对职业价值观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如图4所示),不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在具体求职目标的明确程度方面没有显著差异,绝大多数人表示“基本明确”或“非常清楚”。在选择“择业时最先考虑的因素”时,也都将“发展前景”、“薪酬待遇”、“实现个人理想”、“个人兴趣”及“工作地点”排在前五位,这反映出不同性别的毕业生在择业价值天平上有较多的共同点。但是,差异仍然存在。有15.7%的女生认为“薪酬待遇”这一因素比较重要,相对于男生的20.7%低了近5个百分点;而在“工作地点”、“社会地位”这两项考量指标上,分别有13.0%和7.8%的女生认为重要,较男生方面的数据均高出4个百分点左右;另外,也有更多的女生将“家庭情感”纳入择业选择因素。这些数据说明,女大学生对自己的薪资水平的要求相对较低,更多青睐于稳定的工作环境、较高的社会地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些女性仍未超越女性角色的传统认同,性别意识已渗入到她们择业观念中。她们更加清楚地意识到,在当前社会,女性的何种行为是合适的、可被接受的,因此在对未来就业的计划及价值观的选择上与社会实际职业中的性别差异趋于一致。

图4女性毕业生与男性毕业生的择业价值观基本相同

如图5所示,在未来职业定位上,女性更倾向于成为管理者,有34.1%选择“专家型管理者(如CTO、IT项目经理等)”,有18.2%选择“职业管理者”,而男生分别有25.0%和15.2%;在“创办企业”这一项上,男生与女生存在明显差异,男生的比例达到21.2%,而女生仅有2.3%。对于这些怀抱激情的毕业生们,他们创业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自身梦想”,而不仅仅是为了生存[2]。然而,社会职业分工上和心理上的差异使女性在进行职业活动时处于劣势地位,她们承担着更多的责任,需要兼顾职业和家庭,其成功又在社会期望之外[3]。在这种性别角色期待的长期影响下,女性虽然在智力、能力上与男性相类似,但在竞争意识、创新意识与进取心上却薄弱许多。因此,相对而言,男生更加敢于追求自身的梦想,对成功的渴望和开拓精神也更为强烈。

图5女性毕业生与男性毕业生对未来职业发展的期待不同

综合以上结果说明,男生和女生在职业定位上存在性别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是由社会观念和男女性之间不同的自我性别认同所导致,这将直接影响了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路径。

1.3性别差异对求职过程的影响

所谓“女大学生就业难”是指女大学生在一定时期内,因受各种因素影响而出现的就业受阻,以至于不能实现就业或就业不理想。

由找工作所花的时间(从写第一份简历到最终签约)计算,女生在一定程度上付出了相对较多的时间成本。用1~3个月时间完成求职过程的男生约有53.6%,而女生则低了9.4个百分点,仅有44.2%。相对而言,超过一成的女生求职时间在半年以上的,而男生只有6.5%(如图6所示)。

其次,调查结果(如图7所示)显示,在“找工作中发出的简历数”这个衡量指标上,男生与女生的回答总体上呈现相同的趋势,即在头尾两端出现峰值,中间出现低谷,说明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一共投出的简历数量在21~60份之间的人数较少,大部分毕业生或者是有选择性地投出20份以下的简历后快速结束“战斗”,或者是采取“海投”式的“广撒网、多捕捞”策略。具体而言,投出简历数量为0~10份的男生有24.5%,女生有18.2%,比男生低了6个百分点;在“11~20份”中,男生中有19.6%,女生中有22.7%,高了3个百分点。选择另一个峰值“61份以上”的男生有13.6%,女生则达到22.7%,比男生高出9个百分点。

图6女性毕业生在找工作时花费更多的时间成本

图7女性毕业生在找工作时投出了更多份简历

由此可见,在名校和热门专业的背景下,对于这些女毕业生们而言,找到一份工作并不是难事,但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她们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承担了相对较高的时间成本和心理成本。这个结果一方面印证了就业市场上存在性别偏见,由于男女在获得机会上并不平等,女生需要花费更多的努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女大学生的择业观。如前文所述,由于对传统性别角色分工的价值观较为认同,女性角色在择业时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倾向于进行更多的尝试以满足多种需要。在这个意义上,女毕业生们的自我定位并不是完全由自我意志所驱动,缺乏清晰度与稳定性。甚至有部分女生缺乏个人主见,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始终是盲目地受虚荣心支配或从众心理影响。

1.4性别差异对求职结果的影响

总体而言,在获得的接收单位数量上,男生与女生间的差距并不明显。如图8所示,数目在1~3个之间的,男生中有55.5%,女生中有65.9%;获得录用函“7个以上”的,男生中有11.0%,而女生中仅有4.5%。因此,女生获得的工作机会略微弱于男生。

图8女性毕业生获得的接收单位数量略低于男生

如图9所示,在工作第一年的薪资报酬方面,女生的劣势并不明显。主要的差异集中在月收入“6000~8000元”这一档,男生中有19.3%,而女生中有26.8%;而在高收入“10000元以上”选项中,男生中有31.5%,女生仅有22.0%。总体而言,相对于男生,女生的收入分布更加均衡,二者间的差异并不大。但在高收入段,女生处于弱势。

图9女性毕业生第一年的薪资报酬更加均衡

如图10所示,在“求职满意度”这个指标上,女生的比例分布与男生基本等同,均有超过2/3的毕业生表示对自己最终找到的工作表示满意。虽然在求职过程中,经历不同的苦辣酸甜,女生始终处于弱势地位;但如果“不看过程只要结果”,性别差异在这里并没有得到体现。

由此可见,就本次调查的受访者而言,性别差异对求职结果的影响并不显著。结合前文的分析,我们认为,女大学生就业难主要体现在接近就业机

会的不均等,以及与此过程相伴的心理感受、价值观、花费的精力等方面的差异,而较少体现在同工不同酬等就业歧视方面,其原因主要是由IT类学科的专业背景所决定的。相对于文科专业的女毕业生,理工科类的女生由于有“一技之长”,在北大的名校背景下找工作存在优势;同时,理工科类女生比例明显低于男生,较小的基数在一定程度也会使性别歧视问题有所缓解。

图10女性毕业生的求职满意度与男性毕业生基本持平

2形成性别差异的个人主体原因

调查结果(如图11所示)显示,男生和女生的学习成绩并没有显著差别。女生成绩排名前25%的比例反而略高于男生。成绩作为一个可直接测量的显性指标,虽然并不能充分说明其专业水平,但仍十分重要。相对而言,女生会比男生更看重这项指标。因此,虽然是在IT类这样要求严密逻辑思维与较强动手操作能力的专业学科里,女生的成绩并不逊色于男生。

图11女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不差于男大学生

当用“考取相关资格或证书”作为职业能力的衡量指标时,男生与女生总体上并没有表示出显著差别(如图12所示)。通过资格考试或者获得相应的证书是职业化能力的一种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求职竞争力。相对而言,女生会未雨绸缪,对自己的将来考虑较多,从而提前做好各种准备,通过更加多元的方式在各种硬性指标上增强自己的竞争力。

图12女大学生增加求职竞争力的方式更加多元

在以“担任学生干部”与“参与学生社团”等两个指标来考查在校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热情时,我们发现,女生在这方面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如图13所示)。例如,在回答“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时,超过半数的男生表示没有,而女生只有三成表示没有。具体来看,女生群体中担任校级、院系级或班级干部所占的比例都高于男生群体,担任学生社团骨干成员的比例也略高于男生。虽然在理工科院系中,女生人数一般较少(以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为例,男女构成比例大约为4:1),但在各类学生活动中,女生却占有一定的优势,表现出善于沟通交流、工作细致及执行力强等特点。

图13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花费了更多

时间和精力在课外活动上

调查(如图14所示)同时也显示,男生和女生在参与兼职、实习等方面并没有显著差别。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女生积极活跃、积极从事社会实践的特点。

图14女大学生与男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程度相同

因此,从教育素质来看,女大学生在学业成绩、获取额外就业资本方面与男生没有显著差别;在社会实践方面也十分活跃,社团经历与实习或工作与男生旗鼓相当,甚至表现更为突出,担任学生干部和骨干成员的比例也高于男生。

就这个角度而言,造成就业市场上性别差异的个人主体原因不在于女性求职者智力上或者能力上劣于男性。相反,女生在校期间一般都勤奋刻苦、成绩也比较稳定,同时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和其他社团活动,注意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想象力、实践力及知识的灵活运用方面完全不逊色于男生。那种认为女大学生“重成绩轻能力、重学习轻创新”,因此能力和素质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的观点有失偏颇。

3结论与建议

以上实证研究表明,就IT类研究生而言,性别差异确实影响着女性毕业生的就业。近八成女生认为,就业市场上男生处于优势,女生处于弱势,用人单位有性别偏见。比如在问卷中有女生认为“部分单位偏爱招男生”、“工作压力强的职位男生更受益”、“男生可申请职位更多”、“技术开发类喜欢要男性”、“男生在IT领域相比女生天然就有优势”、“简历关,男生的简历通过率比女生高”等。

但是,就具体的求职成本与求职结果而言,在北大这样的名校中,女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处于弱势,但性别差异并不如想象中的那样显著。同时,男女生在学业成绩等个人主体的客观素质上基本相同,而通过提升自身的能力和实践经验来加大自身的求职砝码的女生甚至多于男生。

那么,就业市场上的性别差异更多地体现在求职心理感受和职业定位上。男生表现出更多的自信和更强的责任意识,勇于承担风险;女生虽然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并不弱于男生,对自身的发展前景也有较多的期待,但往往受传统观念对女性定位的影响,或者迫于家庭等方面的压力,在择业方面不能充分考虑自身的能力和意愿,择业取向上趋向保守,对职业稳定性与安全感的要求较高。另外,女大学生求职的心理预期也影响着她们的求职过程,例如,认为男性优于女性,在潜意识里承认男性更有能力,这种潜意识直接或间接地在一定程度上使女性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产生“会遭遇到性别歧视”的心理预期。在这种心理预期的暗示下,女性求职者会变得更加敏感,不自觉地扩大对“性别歧视”的认定范围,甚至可能将劳动力市场上正常的性别隔离认定为歧视或者偏见,加剧焦虑紧张情绪和自卑感,从而影响求职心态与求职表现。

从长远来看,基于职业定位的差异,男女生的职业发展方向也有非常明显的不同。而这种职业发展方向虽然是女性自我选择的结果,但却根植于整个社会结构建构出来的性别角色行为与性别角色期待,并反过来制约女性将来的职业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解决性别差异最关键的着手点在于观念引导。这一观念的转变,不仅需要用人单位在招聘、待遇、晋升制度等方面提供公平的机会,更重要的是,需要全社会对传统女性职业角色产生观念性的转变,从而对女性能力实现认同。

对于高校教育而言,在完成常规就业工作任务的

同时,更要关注女大学生的状态。在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和培训对女大学生的就业技巧、形象礼仪、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强化训练,提高女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同时,努力营造使女大学生具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女大学生特有的力量、潜能和优势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展,进一步增强女大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使命感、责任感。具体可采取的手段,比如邀请优秀的职场女性与大学生们分享自身的职业发展历程,打破传统观念对女大学生思想的束缚,消解女性就业的消极意识。又如,开展就业心理咨询工作,强调女性在保持美好丰富感情的同时应增强自信,寻找协调的而非对立的标准来评价两性差异。在开发自己的聪明才智、对求职和生活的挑战充满必胜的信念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女性就业确实有不同于男性的地方,生育等方面所承担的不同责任要求所有的职业女性必须严肃面对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的关系这样的主题。

参考文献:

[1] 孙晋. 我国女大学生就业歧视与就业难的政策环境研究[EB/OL]. [2011-03-12]. /newlaw 2002/slc/slc.asp?db=art&gid=335592735.

[2] 李妍,许凝. 金融危机下IT类研究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J]. 计算机教育,2010(1):40.

[3] 陆方文. 职业性别歧视:原因和对策:谈女大学生、女研究生为何找工作难[J]. 妇女研究论丛,2000(4):5.

A Survey and Analysis of Gender Difference Affecting the Employment of IT Graduates

――Based on the Case of Employment for the Graduates of School of Electronics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 in Peking University

LI Yan, XU Ning, YU Miaomiao

(Electronics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results obtained from the questionnaire for the graduates of School of Electronics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 in Peking University, this paper indicates that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Employment of IT Graduates are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psychological perception and career options. 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job search behavior and job search outcomes between men and women. Through the analysis, we find that the individual reason of the gender differences is not the differences in the work ability, but is mainly in the self-expectation.Propose career guidance and suggestions for IT female graduates.

Key words: IT graduates; employment; gender difference; self-expectations

上一篇:河源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基于Petri网的构件软件系统可靠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