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丸治疗糖尿病的临床应用研究

时间:2022-09-20 10:41:21

消渴丸治疗糖尿病的临床应用研究

【摘 要】目的:评价消渴丸治疗糖尿病的疗效,如何正确应用消渴丸。资料和方法:结合消渴丸有效成分的研究资料,回顾性总结我院2008―2012年间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服用消渴丸的临床观察。结果与结论:消渴丸不是纯中药制剂,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服药前应作临床筛查,不可盲目服用。正确服用消渴丸能有效治疗糖尿病,选择不当可产生严重不良后果。

【关键词】消渴丸;糖尿病

1 资料

1.1消渴丸成分研究

消渴丸不是纯中药制剂,它是在古方“玉泉散”和“消渴丸”的基础上,融合西药降糖药物,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研制而成的浓缩水丸。

消渴丸中的中药成份为:葛根、地黄、黄芪、天花粉、玉米须、南五味子、山药,此方剂以滋肾养阴、益气生津为主。消渴丸中含有的西药成分是:磺脲类降糖药格列苯脲,每10粒消渴丸约含有格列苯脲(优降糖)2.5mg,格列苯脲与胰岛B细胞膜上受体结合后,致含有胰岛素的小囊泡向B细胞表面移动,并释放胰岛素。

1.2消渴丸的适用范围和服用方法

总的来说,消渴丸适应于:气阴两虚型的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大于40岁,病程小于5年,体重在理想体重110%―160%范围内,过去未用过胰岛素或每日用量小于40单位,空腹血糖

服用方法:5―10丸,每日2次,早晚餐前半小时温开水送服。临床应用过程当中,应注重个性化治疗方案,因为每一位患者对此药的敏感程度不一样,降血糖效果也就不一样,因此应探索出每一位患者的最小有效剂量,以作为维持量。

1.3消渴丸的禁忌症和应注意事项

消渴丸中的中药方剂以滋肾养阴、益气生津为主,因此,消渴丸适用于“气阴两虚”型消渴症,此类型消渴症的临床表现常有体倦乏力、腰痛、口渴多饮。以上所述,消渴丸中的中药成份对于其它类型的消渴症则不适用,如:肺胃湿热型,胃燥津伤型,脾气虚型,下焦湿热型等。

消渴丸中的西药降糖药格列苯脲有下列禁忌症:孕妇、乳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不宜服用格列苯脲;对磺胺类药物过敏者禁用;伴有酮症酸中度、昏迷、严重烧伤、感染、严重外伤、重大手术者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对患有G6pd缺陷的患者禁用,有导致急性溶血的风险。因此,上述患者不能服用消渴丸。

有下列情况不宜服用:1.没有糖尿病的人不要服用消渴丸,由于格列苯脲有很强的降血糖风险,血糖正常的人正常服用之后有可能会引起严重的低血糖反应。2.1型糖尿病和部分胰岛功能低下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要服用消渴丸,这部分患者必须要注射胰岛素,如果单纯地服用消渴丸,不但会加重病情,甚至还会出现急性并发症乃至危及生命。3.体虚、高热、甲状腺功能亢进、血小板减少的患者不宜服用。4.老年糖尿病患者不宜首选消渴丸。由于格列苯脲作用时间长达20-24小时,降糖作用强,在体内主要经肝脏代谢,糖尿病而且肾功能不全或老年患者的药物排泄时间延长,容易在体内蓄积,会引起低血糖,而且持续时间比较长,又难以纠正,易发生低血糖昏迷等危险,所以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在服用消渴丸时一定要注意剂量,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剂量,千万不能大剂量服用。5.服用消渴丸无降糖效果的患者不宜服用。磺脲类药物有原发性失效和继发性失效:糖尿病患者过去从未服用磺脲类降糖药,应用足量的磺脲类药物1个月后未见明显的降糖效应,称为原发性失效,发生率约为20%―30%;糖尿病患者服用磺脲类药物治疗初期能有效的控制血糖,但长期服用后疗效逐渐下降,血糖不能控制,甚至无效,称之为继发性失效,5年累计失效率为34%,年增长率为5%―10%。其发生原因可能和胰岛B细胞功能下降有关,这种情况下患者应选择其它治疗方法。

2 讨论

不论是从中药或西药的角度来讲,消渴丸都具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然而,在临床的诊疗活动当中,却发现有一些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在未经临床医师指导的情况下,就盲目的选择该药,并长期服用或随意加减服用剂量,而且在服药的过程当中,未监测肝肾功能、血常规,甚至是不监测降血糖效果,导致了不良反应的发生,这种行为是严重不可取的。

消渴丸含有磺脲类降糖药格列苯脲,因此,服用消渴丸的患者绝不能同时服用磺脲类的其他降糖药物,如:格列齐特,格列美脲,格列吡嗪,格列喹酮,甲苯磺丁脲药物,以免重复使用同一类药物,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甚至会引起低血糖风险。

不能因为服用了消渴丸就忽略了糖尿病的基础治疗,糖尿病患者首先应控制饮食和进行适当的运动,这样才能减轻胰岛B细胞的负担,减轻胰岛素抵抗现象,纠正已发生的代谢紊乱,减轻体重。

3 结论

综上所述,消渴丸是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研制而成的浓缩水丸,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服药前应作临床筛查,患者不可盲目服用。正确服用消渴丸能有效治疗糖尿病,服用不当可产生严重不良后果。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主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和二部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0年8月

[2] 杨宝峰主编 药理学第6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年2月

[3] 雷闽湘 内分泌及代谢疾病学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9年1月第1版

[4] 李山.消渴丸对2型糖尿病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影响[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0,32(2):112-114

[5] 孙法凤,戴法宝.老年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低血糖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07,(19):52-53

上一篇:微型T型接骨板治疗成人MasonⅡ,Ⅲ型桡骨头骨折 下一篇:HIV感染窗口期及其检测技术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