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感染窗口期及其检测技术进展

时间:2022-09-17 04:47:32

HIV感染窗口期及其检测技术进展

【摘 要】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即艾滋病在全世界流行现状十分严峻,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无有效预防疫苗,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是遏制艾滋病流行的最有效手段,因此应早发现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并采取措施控制其流行。在HIV感染窗口期体内已有艾滋病病毒,处于窗口期的感染者同病人一样具有传染性,所以缩短窗口期时间尽早检测出HIV,对控制艾滋病流行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实验室在HIV窗口期按照检测的标志物分为:HIV抗体、HIV-1P24抗原、HIV核酸、细胞培养等检验方法。

【关键词】HIV;艾滋病;窗口期;检测技术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即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所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主要经性传播、血液及母婴传播,具有传播迅速、发病缓慢、病死率高的特点。自1985我国检测出首例艾滋病病人以来,HIV感染人数逐年增加,AIDS在高危人群中呈明显的上升趋势[1]。在HIV感染后,最先检测到病毒的RNA,然后是P24抗原,最后是抗体。人体感染了HIV后,一般需要2周时间才能逐渐产生病毒抗体。“窗口期”本质是病毒感染后在体内复制定植和机体反应的过程:从无到有、由少到多,即HIV感染到抗体检测阳性的这段时间,一般为2周~12周。在此期间,虽然血液中检测不到病毒抗体,但是同样具有传染性。缩短窗口期,及早发现感染者,对于控制HIV流行有重要的作用。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进展,HIV感染窗口期逐渐缩短。

1 抗体检测

窗口期包含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机体还没有真正对HIV产生特异性的体液免疫而产生HIV抗体,微生物感染机体后1周左右最先产生IgM抗体,随后出

现IgG抗体;二是抗体已产生,但是还未达到检测方法的最低检出限值,也归为窗口期。

ELISA法

ELISA法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检测技术,至今仍在血液筛查中普遍应用。它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便、结果判断指标客观、结果便于纪录和保存等优点,既可用于单个样本的测定,也适合大批标本检测。其检测试剂现已发展到第4代。

1.1.1 1985年美国生产了第1个HIV抗体检测试剂并应用于临床献血员的筛查,此即为第1代HIV诊断试剂。该试剂用HIV全病毒裂解物为包被抗原,采用间接酶联免疫法检测HIV IgG抗体,检测的窗口期大约为10周[2]。该试剂由于包被的抗原来自宿主细胞因而易发生假阳性反应,并且所检测的血清需要高度稀释,敏感性和特异性较低。尽管如此,第1代HIV检测试剂的出现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1.1.2 随着基因工程技术迅速发展,1990年5月第二代使用基因重组或合成多肽抗原的HIV诊断试剂盒面试。虽然仍然是利用间接酶联免疫法检测,但该试剂使用重组或合成的抗原多肽为包被抗原检测血液中的HIV IgG抗体,保证敏感性的同时特异性也有了很大提高,可以将窗口期缩短至33~35 d[3]。同时由于第一代试剂盒只含有HIV-1抗原,而HIV-1抗原与HIV-2抗原的核苷酸序列相差40%,因此检测HIV-1抗体的试剂盒对HIV-2抗体阳性的标本灵敏度较低,常发生漏检,针对此种情况第二代诊断试剂盒中出现了HIV-1/HIV-2抗体诊断试剂盒盒,这种试剂盒盒在包被的抗原中又加入了HIV-2抗原(gp36多肽),使得在一次试验中可同时检测HIV-1和HIV-2抗体,既节约了时间和人力,又节约了成本。第二代试剂盒与第一代相比,特异性有明显的提高。

1.1.3 1994年美国研究出了第3代HIV检测试剂。它改变了过去间接酶联免疫法的检测原理,利用双抗原夹心法检测标本中的抗体,同时酶标记物也由过去的IgG抗体改为HIV特异抗原,进一步提高了敏感性。此外,由于在非洲发现了HIV-1O群,而用HIV-1/HIV-2试剂检测时常出现假阴性,因此在第3代试剂中又加入了HIV-1O群的抗原。第3代试剂可以同时检测出HIV IgG、IgM、IgA等不同抗体亚型,同时不需将标本过度稀释来保证反应的特异性,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窗口期也由35d缩短至22d[2],因而成为国际上的主流检测试剂。目前,我国国产第3代HIV诊断试剂盒在敏感性、特异性方面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4]。

1.1.4 1998年,国际上研制出了第4代HIV检测试剂。这种试剂将针对p24抗原的抗体与HIV-1/HIV-2型抗原一起包被于固相载体,并不影响HIV抗体的检测,进一步缩短了窗口期,其敏感性也较第3代试剂有所提高。在对第四代试剂盒的研究中发现p24抗原滴度降低与血清阳转过程中未降低S/CO值,也没有发现第四代试剂盒检测阴性而第三代试剂盒检测为阳性的样本,所以未在p24抗原血症和血清抗体阳性转之间引入诊断的第2个窗口期。第四代由于可同时检测艾滋抗原和抗体,未完善的HIV感染的筛查试剂盒,而且酶联免疫法检测HIV p24抗原操作简便,成本低廉,可以在普通实验室得到普及[5]。基于这一特点,在不久的将来,第4代试剂取代第3代试剂,成为高危人群血液筛查,提高输血安全性的主要检测试剂[6]。

许文燕等[7]的研究表明,与第3代试剂相比,第4代试剂可将检测窗口期平均提前4~8d,但与单独的抗原检测试剂盒相比要滞后2~4d。张麒等[8]也通过评估第4代试剂对静脉吸毒者感染窗口期的检测能力得出结论:第4代试剂临床检测特异性为99.2%,假阳性率为0.8%。朱绍汶等[9]用第3代和第4代检测试剂检测了69650例无偿献血者样本,发现第4代检测试剂在无偿献血人群中检出HIV感染者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达了到99.93%。Malm等[10]分别用3种不同的第4代试剂检测了40000份血清样本,发现其检测特异性均超过了99%。Pandori等[11]研究发现第4代试剂对急性期和近期HIV感染的检出率达到了89%,对于抗体阴性,HIV RNA阳性者的检出率也达了到80%。

[9] 朱绍汶,王庆敏,陈妍,等.第3代和第4代HIV检测试剂在血液筛查中的应用比较.临床检验杂志,2010,28:482.

[10] Malm K, von Sydow M, Andersson S. Performance of three auto-mated fourth -generation combined HIV antigen/antibody assays in large -scale screening of blood donors and clinical samples.Transfus Med,2009,19:78-88.

[11] Pandori MW, Hackett J Jr, Louie B, et al. Assessment of the abil-ity of a fourth -generation immunoassay for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antibody and p24 antigen to detect both acute and recent HIV infections in a high-risk setting. J Clin Microbi-ol,2009,47:2639-2642.

[12] Speers D,Phillips P,Dyer J. Combination assay detecting both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p24 antigen and anti HIV antibodies opens a second diagnostic window. J Clin Microbiol,2005,43:5397.

[13] MeierT, KnallE, HenkesM, eta.l Evidence for a diagnosticwin-dow in fourth generation assays forHIV[J]. ClinViro,l 2001, 23(1- 2): 113-116.

[14] 张子宁,尚红. HIV临床检测技术进展及应用.传染病 信息,2009,22:367-370.

[15] 唐任光,农乐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检验医学与临床,2008,5:356-359.

[16] Suttent R, Gaudart N, Chokpaibulkit K, et al. p24 Antigen detection assay modified with a booster step for diagnosis and monitoring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 infection.J Clin Microbiol,2003,41:1016-1022.

[17] Workman S, Wells SK, Pau CP, et al. Rapid detection of HIV-1 p24 antigen using magnetic immuno -chromatography (MICT). JVirol Methods,2009,160:14-21.

[18] Chargelegue D, StanleyCM, TooleCM, eta.l The affinity of IgG antibodies to gag p24 and p17 inHIV -1 infected patients corre-lateswith disease progression[ J]. Clin Exp Immuno,l 1995, 99(2): 175-181.

[19] YilmazG, Yilmaz FM, AralY, YucelD. Levels of serum sialic acid and 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s in subjectswith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and type 2 diabetesmellitus[J]. Clin Lab Ana,l 2007, 21(5): 260-264.

[20] BergerA, PreiserW, DoerrHW. The role of viral load determititisB virus and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J]. Clin Viro,l 2001,20(1- 2): 23-30.

[21] Elizabeth S. Robertson. AIDS testing in the 1990s[J]. InfectiousDiseasesUp Date, 1996, 3(2): 50-57.

作者简介:

叶瑞国(1978-),男,大学本科学历,主管技师,现主要从事微生物检验及管理工作。

上一篇:消渴丸治疗糖尿病的临床应用研究 下一篇:三伏天穴位敷贴治疗支气管哮喘60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