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国内引进节目的本土化改进与拓展

时间:2022-09-20 09:31:45

浅析国内引进节目的本土化改进与拓展

摘要: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在2013年的十月开播后不久便大获成功。本文将中国版《爸爸去哪儿》和韩国原版《爸爸!我们去哪儿?》这两个节目进行比较研究,探求中国版《爸爸去哪儿》在引进节目后进行的本土化改造中对于原版节目的继承与延续,以及改进和拓展。文章旨在为国外电视节目引进的成功本土化改进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爸爸去哪儿;本土化;改进

中国版《爸爸去哪儿》在节目内容上,节目嘉宾的选择上以及节目经典环节的设置上都保留了原版节目中的优秀部分,在节目具体制作手法上根据中国具体国情以及中国受众观看影视作品的习惯和喜好做出了本土化的调整。塑造了更为立体的人物形象以及更为丰富的人物关系。并且寓教于乐,将节目内容升华,提升节目深度,明确节目教育意义。在剪辑节奏以及制作和播出方式上也都做出了本土化的具体调整,融入中国特色的风土人情。

一、节目内容上的本土化改进和拓展

(一)寓教于乐

韩国原版节目更加注重节目的观赏性以及娱乐性。为符合中国的国情以及观众的喜好,中国版的《爸爸去哪儿》做出节目内容上的本土化拓展,将重心放在“寓教于乐”四个字上,节目通过对爸爸们的内心采访,或通过孩子们自己的提问反思,以及编者旁白等多种方式,将节目的教育意义和深刻内涵准确深入地传达给观众,祈望受众在愉快地观看节目的同时,也能够多多接受节目的正面教育,理解节目的人文关怀。

(二)共同成长

韩国版《爸爸!我们去哪儿?》更多地是强调爸爸和孩子在共同的旅程中拉近关系,不再有遮她,不再有距离,不再有惧怕。中国版《爸爸去哪儿》则把重点放在强调父子的共同成长上,小朋友在节目进行的过程中一直在成长,一直在自我反思,从不适应到适应,从哭闹不停到积极参与节目,看到几个不到十岁的小朋友适应力如此之强,也让观众不由地感叹。中国版的节目更多地加入了教育和启示意义。所以在表达孩子的成长以及大人的改变上着重施墨,在不失娱乐性的同时更为节目增加了深度。

二、人物上的改进和拓展

(一)参演人员的本土化选择

中国版《爸爸去哪儿》在选择嘉宾上面既保留了与韩国原版节目相似的嘉宾构成特点,又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电视环境要求和中国观众的喜好,塑造了节目中诸多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版的《爸爸去哪儿》和韩国原版的《爸爸!我们去哪儿?》有着很多的微妙的相同点和巧妙的不同点。首先最大的不同在于中国版的《爸爸去哪儿》中增加了一名主持人李锐,这是节目的拓展和创新之处。在孩子的选择上,节目组也很用心,韩国原版的《爸爸!我们去哪儿?》节目中孩子的平均年龄是7岁,而中国版的《爸爸去哪儿》中孩子的平均年龄则是5.2岁年龄更小的孩子,制造出更多不可控制的状况,暴露出更多爸爸的窘态,更多的不可预见性和孩子不受控性,为节目制造出了更多的笑点和笑料。

(二)极具趣味的人物角色设置

韩国原版节目《爸爸!我们去哪儿?》中对于孩子角色的塑造非常成功,其中爱吃的尹厚的形象以及爱读书的成俊的形象极受观众喜爱。中国版的节目在塑造人物特点这一项拓展上做得淋滴尽致,节目把塑造人物形象这一方面做了更近一步的发展,除了每一个孩子的特色甚至包括每一个爸爸的特色都刻画了出来,展现了嘉宾不同的性格,包括“捧场王”张悦轩,“吐槽王”郭子睿,“小公主”王诗龄,“风一样的女汉子”田雨橙,“黑米哥哥”KIMI。

三、制播方式上的改进和拓展

(一)剪辑节奏本土化

韩国版的《爸爸!我们去哪儿?》基本行程是两天一夜,每周日的傍晚在韩国MBC电视台进行播放。中国版的《爸爸去哪儿》拍摄时长则增加到三天两夜,同样也是通过剪辑播出两周,每周五的晚间播放,拍摄时间更长,播放时间则不变。《爸爸去哪儿》在剪辑节奏上会更快,笑点更多以适应年轻人的口味,晚间播出的中国版《爸爸去哪儿》的受众相比下午播出的韩国版《爸爸!我们去哪儿?》的受众则要更年轻化。

(二)拓展镜头语言

中国版《爸爸去哪儿》中有关于节目中的转场镜头的使用较韩国原版节目的转场镜头丰富,除了保留韩国原版节目中在处理镜头间关系时经常会使用的技巧,还将各种转场镜头的技巧运用其中,用更长的拍摄时长剪辑出更多的节目笑点和更加明朗,利落的段落,所以为了打造节目的快节奏、多笑点,中国版《爸爸去哪儿》相比较韩国原版节目将长镜头大幅度地减少,尽量多地使用剪辑技巧使得节目更加丰富和适合中国观众兴趣喜好,这也是中国版《爸爸去哪儿》在本土化上的一大举措。

(三)善用纪录片制作方式

中国版《爸爸去哪儿》中比较韩国原版节目,则较多使用了纪录片中一些常见手法,韩国原版节目通常只在节目的开始使用一点场景介绍和旁白解说。如果说这是纪录片中的画面加解说式的话,那么在韩国原版节目中便没有再使用其他纪录片的拍摄技巧,而中国版《爸爸去哪儿》则在节目中较多地应用了制作纪录片的一些常见手法,比如说有访谈加解说式以及其他更多的纪录片常用的拍摄手法。

四、展现中国特色的南北方文化差异

相比韩国版《爸爸!我们去哪儿?》,中国版的《爸爸去哪儿》因地制宜,在地大物博的中国土地上,对于每次旅行的目的地,选择性就更加宽广,在韩国版的节目中,江原道的品杰里村就去了两次,中国版的节目从北方的北京农村到南方的美丽水乡,将中国各地农村的美丽特色都带给了观众,美丽的画面,自然的风景,安逸的农村,中国版的《爸爸去哪儿》将祖国的乡村文化展现给观众,也进行了一次中国传统文化以及风俗的普及。

五、结语

《爸爸去哪儿》根据中国观众喜好对节目进行本土化的改造和拓展,保留了节目中很多经典环节以及众多获得成功的关键要素,并且在本土化的过程中为更好地迎合中国观众口味进行拓展和创新性改造,让观众感受到了不一样的观影体验,也为以后中国电视节目的发展方向和改进方面起到了启示的作用,在引进众多优秀原版节目的同时激励中国电视圈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梁玲.《爸爸去哪儿》走红引发热议做优秀爸爸没那么简单[J].科学新生活,2013(39)

[2]李翔.《爸爸去哪儿》的体验式创意与价值[J].传媒观察,2014(01)

[3]梓.亲子类节目如何在借鉴中发展――基于《爸爸去哪儿》的叙事分析[J].视听,2013(12)

[4]宋任智.从《爸爸去哪儿》看电视节目本土化[J].新闻世界,2014(02)

作者简介:研究方向:广播电视编导。

上一篇:宋代考据辩证类笔记的渊源与发展 下一篇:心灵深处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