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中国对外贸易情况分析

时间:2022-09-20 09:07:01

金融危机下中国对外贸易情况分析

摘要:文章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就金融危机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后发现:中国对外贸易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具有明显的行业、企业、区域性特点。针对中国对外贸易受金融危机影响的特点,在今后对外经贸政策制定时,要注意加强中国经贸抵抗外来经济波动的能力。

关键词:金融危机;对外贸易;经贸政策

全球金融危机。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对外贸易和国际投资两个方面,而中国特有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模式,更容易使中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再次暴露出中国外贸发展模式的缺陷和不足,因此深入分析中国外贸发展特点,对提升中国外贸竞争力,抵抗类似外部经济波动带来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实践和指导意义。

一、金融危机对发展中国家外贸的影响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金融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且大多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导致外部金融危机不易直接冲击金融业的发展,也很难引发金融危机。从总体情况来看,金融危机对发展中国家外贸影响主要是基于需求效应、投资效应和汇率效应。而发展中国家外贸受到的影响主要是集中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初级产品、劳动力丰裕产品的出口上。

(一)对贸易的直接影响

即使发展中国家没有爆发金融危机。但依然会受到外部金融危机的影响,尤其是对外贸易。全球金融危机可以通过影响发展中国外需和相对汇率波动,从而导致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条件的恶化。

1、需求效应。美国、欧盟、日本是此次金融危机的重灾区,这些地区是金融业相对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需求市场。金融危机爆发后,随着经济发展的放缓和需求投资的下降,这些国家或地区外需减少,从而导致对贸易伙伴国的进口规模下降。

2、汇率波动效应。发达国家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救助国内受金融危机影响的企业以及平衡内外收支平衡,伴随着汇率的下降,未发生金融危机贸易伙伴国相对汇率将上升,从而导致这些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恶化。

(二)对外贸的间接影响――国际直接投资规模变化效应

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或是跨国公司,往往会通过缩减对外投资或是将对外投资回收,减少或是缓解本国企业受到的影响:同时跨国公司也会调整对外投资策略,选择风险小、收益大的地区或国家作为投资对象,从而引起世界范围内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增长的下降,发展中国家多为投资净流入国,所以金融危机对发展中国家引入外资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考虑到发展中国家外资企业中外向性企业所占比例较高,流入外来投资规模增速放缓,就会造成发展中国家外向性外资企业生产与出口规模相对或绝对的下降,从而导致出口水平总体下降。

(三)金融危机对发展中国家外贸影响的特点

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产品结构特点有:出口以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且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产品易被仿制和替代,因而产品出口竞争力低、价格需求弹性较高,容易受到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进口以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替代性和仿制性低,价格需求弹性较低,总体需求受外部经济波动较低,国际经济危机或是金融危机爆发,往往会带来发展中国家出口和净出口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外资企业出口倾向和出口竞争力往往高于内资企业,所以外资企业出口贸易条件变化对影响也较大。

从总体情况来看,金融危机对发展中国家外贸的影响主要有:初级产品、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受到影响较大,尤其是加工贸易是最容易受到世界经济波动影响的产品:从贸易模式看,以外资企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受到波及的程度较高:净出口增长规模下降,甚至出现贸易逆差。

二、金融危机对中国外贸发展的影响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外贸发展的特点主要有:贸易依存度较高,净出口对经济增长作用较大,中国是最大的外资流入国和劳动力资源丰裕的国家,这些特点导致外贸发展更容易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

(一)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

国际贸易和投资。是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两条重要渠道,中国具有劳动力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但缺乏技术和优质资本比较优势,所以在世界分工中处于生产链的最低端,中国外贸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进口则以资源、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劳动力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导致中国以加工贸易方式为主,尤其是来料加工贸易占有很大比重:从企业类型来看,进入21世纪以后,外资企业在中国外贸中的作用越来越大,2005年以后外资企业出口额占到了总出口的近60%,已经形成了以外资企业为主导的贸易模式:由于中国出口产品主要以资源型、劳动力密集型为主,所以出口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被替代性和复制性较高,容易受到外部市场需求波动的影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规模增长迅速。但主要是以外资企业为主导,其出口占到了中国总出口的90%,且以加工贸易为主,历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数据显示:中国2000-2007年高新技术产出口85%为加工贸易。80%以上为外资企业出口,2006年外资企业出口额占到了总出口额的91%,且其中6096以上为外商独资企业出口,以外资企业为主导、加工贸易模式为主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同样容易受到外部市场需求波动的影响:从中国地区分布情况来看。历年80%以上出口均来自东部沿海地区,而且西部地区出口多以原材料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缺乏出口竞争力,因此受外部市场需求波动影响程度:西部最大、东部次之,中部最小。总体来说,中国外贸缺乏竞争力、没有技术优势,并且以外资企业为主导,容易受到外部经济波动容易引起整体贸易波动。中国具体情况请参看表1数据。

(二)中国外贸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与中国历年出口增长水平相比,2008年以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出口增长情况发生如下变化:

第一,从中国出口总体增长水平来看,金融危机爆发后出口增长率急剧下降,2008年、2009年1-5份,出口增长率分别为17.2%和―21.8%,增长速度比上年同期下降了8.6和40个百分点。

第二,从产品结构来看,高新技术以加工贸易和外资企业为主导的贸易模式,受到的冲击比较大,2008年以后增长速度下降幅度远远高于总体出口增长水平,2009年头5个月达到了23%负增长。

第三,从出口企业性质来看,外资企业受到的影响较大,2008年以后的增长速度远远小于全国总体水平,

第四,从贸易方式来看,加工出口贸易受到的影响高于总体水平。2009年前5个月的增长速度为25.7%负增长:从中国

地区分布来看,中国海关网站数据库数据显示,中国西部地区受到的影响程度最大,一些资源型省市受到的影响尤为突出,2009年前4个月出口规模缩减较为严重的省市有:山西省、甘肃省、宁夏、吉林省和青海省。出口增长率分别为―69.8%、―55.2%、―46.9%、―44.8%和―36.4%。具体情况请参考表2数据。

三、结论和政策建议

中国特有的贸易模式特点使中国在金融危机中外贸所受影响表现出明显差异性,同时也暴露出中国外贸模式缺陷。在制定对外经贸政策时,更应注重区域、行业特点,注重提升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内资企业的产业竞争力和出口竞争力。

建立对中国内资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的扶持、危机救助机制。显然以外资企业为主导的贸易发展模式,容易受到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不利于中国外贸长期持续发展,提升内资企业出口竞争力,既符合中国发展民族企业的需要,也符合中国持续和谐发展的要求。由于中国金融业发展水平落后,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困难,在国家还没有建立有效的危机救助机制情况下。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后往往采取缩小生产规模、转产、甚至是倒闭的措施以应对。设立相关救助、扶持机制,尤其是解决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问题,是增强中国外贸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一直以来,在国际分工中:中国处于生产链最低端,出口贸易总是以加工贸易为主,但同时中国也是教育大国,国民尤其是青年一代受教育程度较高,所以实现从劳动力禀赋比较优势向人力资本禀赋竞争优势的转变,是提升中国在国家分工中的地位和获益水平重要方法。加大高技术产品投资,大量吸纳高知识水平人才,从而变劳动力为人力资本。既可以提高中国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值。又可以提升中国外贸竞争力。

从中国区域外贸发展水平不均衡情况来看,实现以国内贸易带动出口贸易的发展模式,即以东北沿海城市为基地。利用先进技术和优质资本优势,将东部地区的技术、人力资本比较优势和西部地区生产原材料比较优势,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东部研发、投资、出口。中西部地区生产的模式,减少原材料、能源产品的出口。提升中国总体出口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魏后凯,金融危机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影响及其应对[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4)

2、国家行政学院宏观经济课题组,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9(13)

3、李秀芳,翟美怡,全球性金融危机环境下中国出口企业面临的困境与发展之策[J],现代财经,2009(2)

上一篇:对宁夏农村奶牛养殖的一点思考 下一篇:促进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合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