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生本课堂一起成长

时间:2022-09-20 08:05:31

与生本课堂一起成长

自从教书以来,有个问题一直在我的脑海中盘旋:究竟怎样能将教师的“教”变为学生的“学”呢?

2014年9月,偶然听了九原区尚飞老师一节《倒数的认识》,让我顿时耳目一新,仿佛找到了方向。这节课上老师只说了三句话:“同学们,昨天预习了倒数,现在把你的想法和组内成员交流,整理思路,派代表展讲。”“请同学们对他们组的展讲进行评价。”“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小组讨论,然后一个组上台展讲,其他组提出质疑或补充。学生在这样的补充、质疑、答疑中对新知识逐渐变得明了。后来了解到,这样的课堂叫“生本课堂”。整节课中教师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完全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这不就是我所追求的课堂吗?

接下来,我阅读了各种有关生本课堂的书籍,同时开始在我的班级里进行尝试。

一、教师的作用变了

生本教育中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精彩的是学生,而不是教师。然而,这里的“学”不是那种漫无目的的学,也不是没有教师指导的学。这样的课堂对教师要求不是低了,而是更高、更强、更无形了。对此,我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1.让教师成为一个设计者

在生本课堂中,教师要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教学。因此,每上一节课之前我都认真钻研教材,读懂教材的编写意图,了解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及关注点。依此设计前置小研究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以生为本”。

例如:《三角形的特性》的前置作业是:A画一个三角形,B画三角形时我想给同伴提个醒。

设计这样一个简单、易操作,同时也不会用太多的时间的前置作业,以此激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让孩子们觉得数学“好学”并且“好学”起来。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产生了更强的动力,渐渐地我只需站到他们身后,默默地欣赏着孩子们在思维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即可。

2.教师成为了引导者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将“教材目标化,目标问题化”,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有问题意识,对于课堂上学生没有突破的重难点,教师要提前预设一个关键问题帮助他们突破,引起学生的关注与思考。例如:我每节课前都会对学生的前置作业进行了解,了解他们研究到什么程度,然后确定课上怎样引导学生突破重难点。做到“以学定教”。

二、学生的变化

在“生本课堂”上,教师把时空还给了学生,能够让每个孩子在探索知识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变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激发学生去自主学习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郭思乐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所以生本教育要求教师大胆地把课堂交还给学生。

例如:我在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之后,直接让学生思考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怎么推导。第二天他们的表现让我很震撼。他们不仅想到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在一起,还对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都进行了研究,最后得出了结论。

学生表达、倾听、思考、交流、讨论的能力也变了。生本离不开讨论,离不开小组合作学习。

在初试“生本”时,每节课都在小组合作中完成,班里逐渐涌现出几个思路清晰,语言表达能力很强的学生。在两周甚至是三周后,就出现了好的越来越好,差的越来越差的现象。我发现每个小组在交流时,只有小组长在说,其他成员只是听,听得久了就会不耐烦,甚至会游离于小组交流之外,在展讲时有组长代表本组交流就可以了,整个课堂似乎与他无关。

找到根源后,我马上召集班里的小组长开会,指导小组长如何组织组内成员交流,使他们的角色逐渐转化为“组织者”,让组内每个成员都发表自己的见解,互相补充质疑,让组内的交流变成一个辩论场。最后整理组内成员的思路,进行班级展讲。在班级展讲时鼓励组内中等生,逐渐过渡到学困生代表本组展讲。讲完后可以先由本组成员进行补充,体现团队的力量。同时也会暗示学困生向更高的境界靠拢。再由组外成员补充质疑。通过质疑就会在课堂上产生最动人的场景:一个个小组沉浸在问题的讨论中,知识的奥秘使他们思绪活跃,常常生成新的智慧、新的气度、新的视野。在这样长期的训练中,学生的每一次上台展讲都会给自己增添一份自信;每一次质疑补充都会引发全班的思考,学生在思考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2.学生养成了回顾与反思的好习惯

课堂若仅局限于教材中的知识就会被束缚手脚,遮盖学生的视野。因此,我认为,每节课后的回顾与反思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素质的高低。学生在课上交流时,我不仅让交流学习的成果,还会让谈谈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例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组内、组间总结交流,推导出公式后,我问:“同学们,回顾刚才的推导过程,想一想我们是怎样一步一步推导出来的?”“你用什么方法去研究的;在研究中遇到了怎样的问题和困难;你是怎样克服障碍的;通过研究,你明白了什么道理”等等。以引导学生学会并养成回顾与反思的好习惯。

上一篇:信息技术战略价值及实现机制的实证分析 下一篇:猪病诊断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