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生活化之泛,扬数学化之实

时间:2022-09-20 06:15:57

抑生活化之泛,扬数学化之实

课改的号角吹响后,数学“生活化”赶集似的充斥着我们的耳畔,进入我们的视野,可谓是:一夜间,秋风扫落叶,高高地、亮亮地、骄傲地悬挂于数学课堂枝头上的还是那数学“生活化”。纵观课改新课堂,不是导入情境生活化,就是探究情境生活化,抑或是解决生活化问题,着实有“缺了‘生活化这道菜’,就谈不上是课堂盛宴”之势。然而,数学的根基“数学化”却被淡忘了。一路追随、一路反思数学“生活化”的教学,日益明朗的是―“数学生活化之泛需抑,数学化之实得扬”。

一、生活化之泛需抑

1.情境导入伪“生活化”

“选取密切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这是新课标的指示。沐浴着课改的春风,蓝本教科书也作了相应的引领,生活化的题材随处可见,但也许是“新生儿”的缘故,教材出现了一些认识上的偏差。如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的《一分钟能干什么》,导入情境图就是一个小朋友在接受医生号脉,结果,执教老师想当然地认为编者的意图是要引导学生通过数出自己一分钟脉跳的次数,能让学生经历感受一分钟的长短。于是,教师课堂上安排了这一操作环节作引入。然而,课堂生成的事实告诉我们,一分钟过去了,大部分学生还找不到自己的脉跳,又谈何体验、谈何感受呢?脉搏是每个人都有的,几乎每个人都体验过让医生号脉,但是,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找准自己的脉搏并不容易。原来,是我们误解了数学生活化的本意。号脉与二年级的学生的生活密切吗?对他们来说生动有趣吗?生活化,应是学生的生活,特别是小学生的,不应是我们野中的生活,那样创设生活化的效果,只会是我们的一厢情愿。

2.经历探究虚“生活化”

伴随着芦咏莉那铿锵有力的课改通识培训,《数学课程标准》中“数学内容应以与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使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的观点备受小学教师青睐。基于这一改革思路的引领,特别是公开课,教师在预设教学时努力搜刮“生活化”数学,尽可能创设寓教学内容于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在教学第十册《收集和整理数据》一节,为了让学生真切地领略用原来的统计方法的局限性,我把学生带到离校不远的十字路口,想当然地认为情境就是例题的再现,最为生活化,最为直观,效果会最佳。然而事与愿违,没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尽管我考虑到室外组织的难度,也与学生讲明并约法三章过,但是,一走出室外,学生就似放飞的鸽子,将我的诸多嘱咐抛到九霄云外,他们留意更多的是路上各种无关课堂所需的风景,根本听不进我的嘱咐,一节课过去了,学生根本捕捉不到主要信息,我呢,还为安全问题提心吊胆,捏了一把汗,很难集中精力组织教学,还谈何组织学生有效地观察学习?学生还谈何在现实生活化情境中学习数学?

3.问题解决唯“生活化”

数学教学“生活化”,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找到学习数学的起点,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已有经验的支撑,帮助学生内化所需掌握的数学知识,并非是为了“生活化”而生活化。然而,在实际实施中,特别是要体现“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时,却常常出现度的把握问题。有这样的租车一例,曾被奉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数学生活题佳作,我却不敢苟同,下面来看看这一“佳作”:张三、李四和王五三人的家在同一方向上远近不同的3个地方,张三应在1/3处下车,李四应在1/2处下车,王五最后1个下车,若合租一辆的士全程应付给出租车司机60元,他们各应付多少钱才合理?现实生活中,他们可以3人平均分;可以第一路程段3人平均,第二路程段2人平均,第三路程段王五自己付;还可以60元全由王五付,因为他一人独自雇佣出租车也要付这么钱,不如做个顺水人情,路上还有个伴;又可根据路途的远近适当分担,取长补短。几种付款方式都是生活中可能存在的。把这作为考查学生分析和应用数学知识解答生活问题的能力,数学就将陷入怎么做都可以的误区中。数学课理应具有浓浓的“数学味”,但这一例题,只能说是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生活题,因为它跟数学扯不上,并不需要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分析,无法体现“生活化”与“数学化”之间的联系。我们要警惕这种唯“生活化”而去“数学化”的生活问题,“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

二、数学化之实得扬

正如《福建教育》编者说的:生活化、数学化都不应该成为被炒作的概念,而应该是教学理念,应该在教学中践行,应该追求促进学生发展的实效。“生活化”和“数学化”反映的是数学教学的两种需求,两种层面,应该相辅相成,和谐发展,不能是乔饰,更不应为了赶时髦。反思带学生到十字路口收集整理数据的课例,教师顾及学生安全都来不及,还谈何教学效果?为此,再度执教此内容,我摒弃了最为直观的实地采集数据,而是借用多媒体课件。这样,一方面弥补了静态图片不能展示动态情境的缺陷,另一方面又能让学生在应接不暇的车辆动态出现时,很好地体验用原来的方法来不及记录,又需要记录的事实,从而产生想记好的心理渴求。此刻,探讨、研究、讨论记录对策成为学生强烈的心理需要,此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对策,效果不言而喻,合作记录成为学生自己的选择。待学生交流、汇报并达成共识后,再次播放刚才的场面,学生在实践中验证了用“正”字采集数据的优点,乐于接受,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收获了用“生活化”的视角理解数学的乐趣。

实践告诉我们,数学“生活化”的改革思路本无可厚非,聚焦数学“生活化”确实也催活了不少新课堂。但过分强调“生活化”而忽略数学最本质的东西――“数学化”是行不通的。同样是“生活化”情境,不一定是实实在在的原形才可取,根据教学所需而处理的,往往更能直奔主题,凸显内涵,为数学化扮演好绿叶的角色。

让我们用慧眼识别“生活化”数学,让有“生活化”伴随的“数学化”助学生腾飞。

上一篇:激发兴趣,激活思维 下一篇:让学生在探索数学的快乐生活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