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散记之六

时间:2022-09-20 05:46:12

钟楼尖顶上的天使塑像高3.2米,塑像双翼伸展3.8米,塑像头上十字架高6.4米。塔金光闪闪的尖顶直刺蓝天,景色十分迷人。

在教堂旁有一座小亭子,装饰有圆柱和航海女神的塑像,是保存彼得大帝的一只小船的船屋。在要塞的不远处,有一座彼得一世的铜像。彼得一世威严地坐在象征至高无上权利的椅子上,目视远方,永远地守护着他的一方子民。这座铜像雕刻得特别精致,别具一格,凡初见者,无一不感到眼前一亮,仿佛它会散发出一种魔力似的。这是一座按照彼得大帝原型修建的彼得大帝坐着的塑像,彼得大帝长得有点丑,是个光头,但是身材魁梧高大,两米多的身高。人们都喜欢摸他的手,膝盖和脚,所以这些地方被擦得闪闪发亮的。我爬上彼得大帝的大腿,坐在上面与他合影,旁边的人纷纷效仿‘在我们流连之际,导游不断催促,与旅行社一起,就是不能尽兴!

彼得保罗要塞坐落在圣彼得堡市中心涅瓦河右岸,是圣彼得堡著名的古建筑。该要塞1703年5月16日由彼得大帝在兔子岛上奠基,1703年宁尚茨堡战役胜利之后,俄罗斯控制了整个涅瓦河流域,并获得了通向波罗的海的出海口。由于原有的防御设施离海岸太远,为了防备瑞典军队反攻,并为控制波罗的海做准备,彼得一世下令在涅瓦河口的兔子岛上建立一座要塞,即现在著名的彼得要塞。免子岛不但地理位置可以控制大、小涅瓦河口,而且其面积刚好建设一个要塞,又没有多余的地方可供敌人登陆。要塞最初只是一个土木建筑的城堡,墙和堡垒均按彼得一世和法国工程师朗贝尔的计划修筑而成。从1706年-1725年,在首席建筑师特列西尼主持下,用岩石镶砌,进行了加固和扩建。后来经1779年-1787年再次扩建改造,成为一座坚固的六棱体城堡。六角形棱堡在当时是一种先进的防御工事,因为冷兵器时代流行的老式的方形城堡的直立城墙和塔楼经不起大炮的轰击,所以火炮在欧洲广泛使用后,城堡的基础部分逐渐衍变成底部很宽的梯形,这样不会因底部中炮而倒塌。棱堡的另一个特点是有多个放射状的尖角,可以射击冲到城下的敌兵,消除要塞的火力死角,这也是老式方形城堡的致命弱点。这6个棱堡分别以其建设者的名字命名。最坚固的棱堡城墙厚达4米。棱堡之间最初用土墙连接,后来直到1787年才逐步换成了石墙。

要塞是圣彼得堡最早的建筑群,圣彼得堡市便是在要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正因为如此圣彼得堡人把彼得保罗要塞的奠基日定为圣彼得堡市的建城纪念日。古堡的墙高12米。厚2.4-4米,沿涅瓦河一面长700米。彼得保罗要塞,本来是为了防卫以及发动战争之用的,但几次都没有发兵,1717年它失去了军事意义,成了国家监狱,它宽厚的墙壁里筑有许多暗炮台,以及阴沉、寒冷的单人囚室。从18世纪30年代起,要塞的一部分房屋被用来关押政治犯。1825年起义的十二月党人领袖、曾试图刺杀沙皇的亚历山大・乌里扬诺夫(列宁的哥哥)、著名作家高尔基等,都曾被囚禁在这里。高尔基1905年因书写革命传单被囚禁于此时,曾抱病写下了戏剧《太阳之子》。现在,这些囚室门口都挂着说明当年何人曾于何时被关押于此的牌子,部分囚室仍开放供人参观。十月革命前夕,要塞成为起义军的司令部;按照列宁指示,在棱堡的旗杆上悬挂着一盏明灯为号,使巡洋舰“阿芙乐尔”号炮轰冬宫,从而掀起起义怒潮。今天,这里已是一座博物馆。彼得保罗要塞最初有两个城门,后来敌人威胁减小,为了出入方便。开了5个城门。大门外建有三角堡、壕沟、升降桥用来掩护大门。

彼得保罗要塞是当初建设圣彼得堡最重要的基础。在1703年与瑞典的战争尚未结束时,就开始在涅瓦河岸修筑这座多角型的碉堡。目的是为了要监控涅瓦河上的船只。这里是圣彼得堡最早开始建设的地区。

要塞中还有彼得大帝的船屋、造币厂、兵工厂、克龙维尔克炮楼、十二月革命党人纪念碑等建筑物。要塞中还有6座棱堡及其他军事设施。3座面对涅瓦河,3座面对克龙维尔克海峡。棱堡中有300门大炮。从18世纪起,每日中午12时,纳富什金棱堡的大炮就射出一发空爆弹,向全城居民报时,这一习俗流传至今。活动开始,士兵列队齐步行进,围观的游客里三层外三层,我颠起脚也看不到里面,只好远眺一下,还是蛮壮观的0他们从高高的楼梯下整齐的踏着步伐,列队,变阵,对于没有军营生涯的我,看起来还是蛮震撼的!另外,在几次涅瓦河泛滥时,彼得保罗要塞充当起警报系统,以炮声通知民众。

离开彼得保罗大教堂广场,一直往东,有一座大门,穿过大门,会意外地发现一片新天地:美丽的涅瓦河,竟然近在咫尺,河边有栈桥、沙滩、游船、庄严的棱堡,还有在沙滩上或坐,或躺,或悠闲漫步的快活的休闲客以及当地穿着泳衣游泳和晒太阳的人。

上一篇:航道文化建设在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下一篇:办公照明的绿色畅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