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型人力资本创新的政府激励制度研究

时间:2022-09-20 03:48:34

技能型人力资本创新的政府激励制度研究

摘要:作为创新型人力资本的一个重要类型,技能型人力资本在技术创新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了调动他们参与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从政府层面建立起创新激励制度:政府要肯定技能型人力资本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建立科学合理的技能型人力资本评价体系,在全社会建立创新文化。

关键词:技能型人力资本;激励制度;技术创新

技能型人力资本是指那些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掌握了较高水平的应用技术(经验技术)、技能和理论知识,并具有创造性能力和独立解决关键性问题能力的人力资本。掌握经验技术,主要从事操作和维修的人才称为技能型人才,对应的,其所掌握的知识、技能等便是技能型人力资本。技能型人力资本,其载体主要是掌握经验知识,以技术工人、技师、高级技师的现实形态存在着。技能型人力资本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将研发成果转化为新产品;二是高技能人才也是技术革新和技术攻关的主要参与者,他们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实施者和操作者,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执行者,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要发挥技能型人力资本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除了要建立企业激励制度和市场激励制度外,政府激励制度的构建也是重要内容。

一、政府要肯定技能型人力资本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在传统的创新观念中,人们一般认为技术创新是科学家、工程师、研究员、教授等研发型人力资本所从事的工作,技能型人力资本从事具体生产操作,他们并不直接从事创新工作。其实技能型人力资本在技术创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参与创新活动,是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要调动他们创新、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要改变人们的观念,破除那种技能型人力资本不参与创新的观念,把他们纳入到创新型人力资本的范畴中来。目前技能型人力资本载体本身有的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创新中的作用,积极参与创新也就更无从谈起,而这一工作应该由政府来做。政府应在国家相关文件和政策中肯定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中的作用,并向全社会进行宣传,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

二、提高技能型人力资本的社会地位

在我国长期存在着技术工人不是人才的观念,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较低,这一方面导致了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另一方面使得生产性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制约了研发成果的转化能力。因此,中央政府要在全国范围内倡导技能人才也是人才的观念。2003年明确提出人才强国战略,并将高技能人才纳入“双高”人才范围,将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列为人才强国战略重点。2006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充分肯定了高技能人才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出发,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提出了一系列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和文件的出台,对于在全国范围内营造技能人才也是人才的观念和氛围,落实技能人才的待遇,鼓励人们进行技能投资和开发,增进技能人才供给有重要的意义。

各地方政府也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措施,如山东省委、省政府为了能调动广大技能人才的投资和工作的积极性,也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的法规政策,提出要把技能人才与其他人才同等对待。突出强调技术工人也是现代化建设不可缺少的人才,是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关键性人才,要求在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管理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把培养工人技师并发挥他们的作用,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措施。这就把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同其他人才队伍建设摆到了并重的位置。在待遇上,高级技校毕业生在政策上与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同等对待,使用上一视同仁;技师、高级技师分别享受中级、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待遇。要重视提高技能人才的政治待遇,注意在高技能人才队伍中发展党员、评选劳动模范、选拔推荐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等。这就解决了技能人才与其他人才长期以来在政策上存在的不平等问题,实现了技能人才待遇上的重大突破。建立了“首席技师”制度。“首席技师”制度是政府尊重高技能人才并在全社会树立其尊重技能人才的一个重要举措。其他省份如浙江、吉林等也出台了相关政策。

总之,要加大宣传力度,破除重学历、轻技能的观念,树立以能力为本的新型人才观。激励广大劳动者立足本职,爱岗敬业,使技能人才像工程师、科学家一样,受到社会的广泛尊重,营造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的社会舆论氛围。各级宣传、劳动保障和新闻部门,要认真组织开展好宣传活动,大力宣传国家技能人才培养使用的政策措施,宣传优秀技术工人的典型事迹,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技能型人力资本评价体系

虽然人力资本市场上的“声誉”机制可以对人力资本的业绩做出评价,但是市场的作用毕竟是有限的,因此为了激励人力资本创新、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政府应建立并完善人力资本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的技能人才考评共分5个等级,每个级别的活动领域、工作方式和能力特征不同(见表1)。

应当根据以往的经验和技能人才的特点,建立和完善技能人才的评价体系。

(一)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制定相关的地方法规和政府规章,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健全职业能力与工作业绩相结合,国家标准与岗位要求相结合,专业评价与企业认可相结合的技能人才评价认定体系。同时将各类职业院校毕(结)业生、各类职业培训机构的学员纳入职业鉴定范围,实行双证就业,并逐步将覆盖范围扩大到各类所有制企业和个体劳动者。劳动保障部门要会同各行业、产业部门制定实施办法。根据企业、院校和社会人员的不同特点,实行不同的技能鉴定工作模式。全面加强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基础工作和质量管理,逐步统一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二)建立职业技能评价机制

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核心,进一步完善技能人才评价方式改革,逐步健全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

(三)改革技能人才职业资格等级框架

主要思路是改革传统的单一职业(工种)领域能力的线性发展框架,使之在两个方向上得到加强。其一,专业技能重心逐级下移。降低进入门槛,强化中、高技能人员的专业能力提高,这可以通过较为普遍的中、高等职业教育和企业员工培训来实现,使之快速成为专业领域的熟练劳动者,加快技能人才的成长速度。其二,逐级强化特别是加强技师、高级技师的技能广度和创新能力。专业技能的训练通常应当在高级技能阶段基本完成,高级技工应当精通专业技能,成为把握工作规律和改善工作品质的能手。在此基础上,强化技师在工作现场管理、资源支配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上的能力。

(四)建立社会化能力考核和企业业绩评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在职业结构模块化的基础上,具备同质模块进行社会化鉴定,异质模块企业内鉴定,结合企业业绩评定,这可以保持技师评价的有效性。社会评价是维持国家职业资格一致性的基础,企业评价是保持技师评价质量的关键。企业职业技能鉴定试点工作取得成效。自1999年试点以来,按照劳动保障部要求,各试点企业结合生产经营实际和生产过程,探索出多种行之有效的考核方式。不少企业开始推行使用与培训考核相结合,待遇与业绩贡献相联系的做法,并逐步建立职工凭技能职业资格得到使用提升,凭业绩贡献确定收入分配的使用待遇机制。这项试点,对于调动企业职工参加培训考核的积极性,提高企业职工素质和技能水平,促进企业改革与发展,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都起到积极作用。

(五)建立和完善职业技能竞赛制度

大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统筹组织和指导,各行业、企业及各群众团体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技能竞赛,形成制度,通过竞赛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对在技能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选手,应给予奖励,可破格晋升技术等级。

总之,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评价工作,应当根据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才能与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相一致。我们应当不断探索,来完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促进高技能人才快速成长,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在全社会建设创新型文化

文化属于非正式制度安排,文化在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推进科技创新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回顾世界发展史,尤其是世界科学发展的历史,差不多从远古中世纪开始,一直到现在,无论是国内、国外,我们都可以看到:因为文化上的突破、思想观念上的突破,引发了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或者是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导致产业革命;而因为文化上的滞后,导致观念的落后、科学技术的落后、经济的落后。

而我国前要建设创新体系和创新型国家,激发创新人才的创新热情,在全社会建立起创新型文化就显得非常迫切。目前,功利化、工具化的科技观还较为严重,以创新为主导的价值观尚未成为普遍风尚。传统教育体制和方法也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重趋同一致,轻标新立异。政府应做的就是在全社会创造一种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政策环境和文化氛围。一方面要鼓励创新人员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力戒急功近利;另一方面要改革人事制度和教育、科研体制,创造一个公平、竞争、合作的创新环境。

此外,产权制度安排、财政税收政策等政府激励政策对技能型人力资本同样有效。政府还要加强对技能型人力资本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人力资本含量,以增强他们参与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兆友.技术创新主体论[M].东北大学出版社,2001.

2、马克思.资本论[M].人民出版社,1975.

3、方竹兰.WTO与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创新[J].经济改革,2002(4).

4、柳卸林.技术创新经济学[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

5、李廷勇.从国际先进经验看技术创新中的政府职能[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6).

(作者单位:山东省委党校经济学部。作者为副教授、博士)

上一篇:因子分析法在企业员工评价中的应用 下一篇:对国有企业经营者实行年薪制的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