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扩大内需中抢抓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先机

时间:2022-09-20 03:08:05

在扩大内需中抢抓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先机

为抵御愈演愈烈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央适时做出了“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扩大内需、刺激经济的政策举措,近期又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推动又好又快发展”做了全面部署。江苏结合本省实际迅速制定了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的措施。可以预见,这些充分体现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扩需措施,不但能提振人们的信心,更能取得拉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预期效果。

当前,我们应如何提升扩大内需的有效性,获取扩需效应最大化?这是需要冷静思考和把握的首要问题。全国各地发展水平千差万别,发展阶段各不相同,作为经济社会正处在全面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关键时期的江苏,保增长扩内需不应仅仅停留于一般性增量的扩展,应把关注点、兴奋点、着力点更多地集中到优化结构、产业升级、改善民生等内涵提升上来,借机乘势打造更高起点、更高层次、可持续发展的新平台,真正化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为我省千载难逢经济社会全面优化升级的重大机遇,以赢得“冬去春来”大发展的先机。

把握新形势新需求,避免陷入扩大内需“路径依赖”

应对当前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人们自然会联想到10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当时国家同样采取了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高强度地投资于基础设施,在较短时间内刺激了需求,拉动了经济增长,且保持10年的高增长。单从江苏看,10年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1998年的2536亿元猛增到2007年的12270亿元,年均净增近千亿元,创造了GDP连续10年两位数高增长的奇迹。当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成功应对,不仅大大提升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而且使中国经济跃上了一个大台阶,是转“危”为“机”的一大范例。正因为如此,有人就习惯性认为,这次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扩需路径亦可“照葫芦画瓢”。其实,这次金融危机波及面、复杂度、破坏力比10年前要大很多,并且宏观背景、客观环境、危机机理已发生根本性改变,远非仅靠投资的单兵突进所能解决全部或根本问题,江苏的情况尤为如此。

首先,江苏正处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关键阶段,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是迫切的需求。江苏已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升级。与发达国家相比。我省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占比、高新技术贡献率还有相当大增长空间。企业大部分处在产业链的中低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技术改造、创新创牌的任务十分紧迫,2007年我省R&D经费占GDP仅为1.7%,比5年前的韩国、日本还差1~2个百分点。重化工业比重偏大,节能环保型产业发展有着巨大的提升空间。这是江苏在更高层次上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基点。

第二,江苏正处在经济增长动力结构急需调整的关键阶段,增加消费需求尤为重要。这几年在拉动江苏经济的“三驾马车”中,尽管消费比重在逐年增长,但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8个百分点,拉动的主力仍是投资和净出口,分别比全国高出5.8和1.0个百分点。实践证明,这种动力结构对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是不利的,外需一旦遇到萎缩或贸易保护,“蝴蝶翅膀”扇起的冷风就会使我们头疼感冒。而过分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加大了资源环境的压力,容易导致经济增长的大起大落。因此,要赢得新一轮高起点上的持续发展,加长消费短板,促进三大需求的协调增长显得尤为迫切而重要。

第三,江苏正处在经济国际化提升的关键阶段,外向型经济面临着创新求变的重大任务。外向型经济是我省一大优势,前年全省外贸依存度103.3%,苏南地区更高,其拉动经济的巨大影响力暂无法撼动。现在的问题是,低端产品、低附加值的加工贸易比重较高,达到64.01%,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只占40.80%,且与欧盟、美国贸易比重偏高,结构单一。因此,当务之急要适时地调整结构,创新求变,增强外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敢于善于在危机中脱胎换骨,使我省的外向优势能够持续放大。

第四,江苏正处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的关键阶段,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须协调推进。这几年江苏在惠民利民方面办了许多实事好事,民生指标、社会事业发展指数不断上升,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对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这些年居民收入增幅与国民经济、财政收入增幅还有一定差距。城乡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等保障方面还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因此,我们还需在调整国民分配、增加居民收入、保障制度安排等方面下功夫,这也是扩大内需的题中应有之义。

第五,江苏正处在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阶段,更需要分类指导保增长。目前江苏区域经济已经形成梯度特色鲜明,南北互动并进的发展格局。在此格局下,苏南应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苏中应充分发挥江海联动优势。建设大型循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苏北应着力培育内生增长动力,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发展阶段的不同带来了增长需求的差异,扩大内需当分类指导,各有侧重。

在这样的背景基础上,江苏扩大内需显然不能陷入既往的“路径依赖”,应当把握新形势、新特点,结合江苏实际,立足于高起点、全方位、前瞻性,综合有效施策。真正像梁保华书记指出的那样,“坚持把保持经济稳定较快增长与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结合起来,把着力扩大内需与保持出口稳定增长结合起来,把有效扩大投资需求与积极拉动消费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把促进经济增长与深化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按照这样的扩需路径,江苏的经济社会发展将会因扩需而保持持续稳定增长,更会借扩需而获得全面优化升级,在更高起点上迎来大发展、快发展。

把握两大政策内涵实质,确立扩大内需的科学导向

这次中央和省里出台的一系列强有力财政和货币政策,不但出手快、出拳重,而且涵盖面大,配套性强,是名副其实的组合拳。与以往扩大内需相比,“又好又快”的本质和导向非常鲜明。

一是既解当前刺激经济的应急之需,又为今后持续发展打好基础。这次投资力度之大、项目之多、实施之快前所未有,这些投资时滞短、带动强、见效快,其“酵母”功效非常明显。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刺激相关产业和整体经济加速。但我们注意到,这些资金的投向主要集中在重大民生工程、重点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项目、生态环境保护、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又是一些打基础管长远的工程。例如,单就保障性住房建设,江苏今年就安排了110亿元,起到了拉动地产和解决民生的双重效果。因此,扩需必须将“近忧”与“远虑”相结合,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既有政府投资的主导,又有多元化投资的跟进。在扩需投资的大盘子中,政府投资无疑起到了主导和引导的作用,体现了积极财政政策的精神。但财政资金毕竟有限,因而在扩需政策中财政资金只发挥“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它撬动的信贷资金、企业投资、社会融资无疑是十分可观的。江苏到2009年底将完成政府性投资3000亿元,带动全社会投资1.2万亿元。到2010年底可完成政府性投资6500亿元,带动全社会投

资2.5万亿元。对此我们既要争取政府投资,又要调动信贷投资,引导社会投资,激励企业投资,形成多元化、大量级、高效益的投资格局。

三是既着力解决表层的现实问题。又注意解决一些深层次问题。这次扩大内需是双管齐下,靠投资促经济提速,靠消费保持续增长,即使是基础设施投资、社会事业投资亦是为消费创造条件,而一系列的民生保障工程更是直接拉动消费的有效举措。这种从根本上持续促进经济增长的做法,是此次扩需的一大亮点。而另一大亮点就是增值税转型改革,较大程度上减轻了企业税负,我省企业可减负190亿元。这就为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大的方面讲,有力地推动了我省产业结构的整体升级。

四是既注重出拳的“快”与“重”。又讲究出拳的“准”与“好”。我们可以从资金投向上明显看出,大规模的项目投入是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紧密结合起来的。在基础设施等固定资产投资上体现了“有保有压”,重点新上安居工程、铁路港口机场等提升工程、“三农”建设工程、生态建设工程等,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在扶持企业发展方面,本着扶优限劣的原则,重点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产业技术升级,限制“两高”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在其它资金的安排上,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向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环保等社会事业倾斜。

这样的政策导向。对江苏来讲蕴藏着巨大的转变发展方式的机遇:更有利于江苏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提升发展、跨越发展;更有利于江苏城乡区域统筹,实现互动发展、协调发展;更有利于江苏保护生态、节能减排,实现持续发展、和谐发展;更有利于江苏在更高层次上的率先发展、科学发展。紧紧抓住这一轮扩大内需的重大机遇,不但能战胜危机,更能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大提升。

把握优化升级切入点,提高扩大内需的有效性

当前,扩大内需已全面展开,紧抓重点尤为关键。我们应结合实际,围绕优化升级这一重点,从变化的形势中捕捉和把握难得的发展机遇,在逆境中发现和培养有利因素,着眼于“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大发展,着力提高扩大内需的有效性,在以下几个方面求突破:

首先,充分利用增值税改革、银行信贷放宽和各种扶持政策聚焦的有利时机,大力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江苏是制造业大省,制造业企业有近26万家,工业增加值占GDP一半以上,就业人员占城镇就业的一半以上。制造业稳,江苏经济大局就稳。目前在市场紧运行的情况下,政府要创造更加宽松、温暖的环境,力保企业能平稳“过冬”。同时,企业要有壮士断腕的气魄,在保存量的基础上,加快技术改造,引进先进的技术装备,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大力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培养一大批有竞争力的品牌,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尤其是有条件的本土企业应加大招才引智力度,抓住时机吸纳海内外创新型人才,进而谨慎地、有选择地到海外并购拓展,积极参与全球化竞争。在寒冬中练就一身本领,开辟更大的天地。

第二,充分利用投资消费全面拉动和产业结构阶段性升级相叠加的契机,促进服务业大发展大提升。无论投资还是消费,都与服务业发展相关,扩需亦将服务业带入新一轮发展期。去年江苏人均GDP突破5500美元,这预示着服务业将迎来快速上升期。“两期相叠”,服务业大有可为:应主动服务于基础设施大规模投资,企业升级换代,加快发展物流、商务、科技研发等生产业;面对信息化加速提升的新需求,加快发展软件业、服务外包、多样化电信产业;适应消费的新热点,加快发展文化、动漫等新兴服务业;抓住信贷政策适度放宽后的大流动性,加快金融、证券业发展:针对降息、降税、降费等政策刺激后房市趋暖的情况,加快启动新一轮房地产业发展;迎接消费的全面复苏,加快发展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

第三,充分利用国家重点扶持“三农”发展的政策措施,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再上新台阶。尽管农业在我省经济总量中份额不大,但它对农民增收、稳定全局至关紧要。在落实好十七届三中全会已经出台政策的基础上,抓紧实施好扩需政策中的“三农”项目。加快实施水利、公路、饮水、综合开发等基础设施项目,使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提高;加快实施农民健康、社会保障、农村教育文化、环境卫生、脱贫攻坚等社会事业项目,使农村各项公共事业上一个新台阶;加快实施高效农业现代农业项目,使农业农民持续增效增收;加快实施城乡一体化项目,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格局。

第四,充分利用国家重大投资集中审批的阶段性时间窗口,加快新上一批旨在完善、提标、升级的基础设施项目。江苏基础设施尽管水平较高,但与新一轮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相比,其支撑作用远远不够,可做的文章还很多。以建设京沪高铁、南京至上海杭州城际铁路、数条省内连接南北横跨东西铁路等为重点,加快形成铁路主骨架;以增加过江通道、打通省际通道为重点,完善高速公路网;以科学布点、港口航道扩容为重点,形成沿海大港分工合理、内河港口策应互动的格局:以骨干机场扩容、新建支线机场为重点,尽快形成省内空运网络;以火电“上大压小”、开发新能源为重点,加快电源点的升级改造步伐。此外,还要加快建设城市轻轨、新一代网络等工程项目。

第五,充分利用国家连续出台刺激消费的政策利好,全面提升民生保障水平。拉动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在消费,消费扩大的决定因素在老百姓消费能力的提高。通过落实各种补助政策、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等,增加广大农民收入;通过落实创业就业优惠政策、形成工资增长机制等措施,增加居民经营性、工资性收入;通过提高各种低保抚恤补助标准、提高养老医疗保障、扩大免费教育领域,从根本上解决老百姓消费的后顾之忧;通过建设大量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并扩大享受范围,让更多的人群买得起房、住得起房。此外,还应积极创新消费信贷、尽快取消以往制约消费的各种制度规定,以激发老百姓巨大的消费潜能。

上一篇:开展“三大行动” 推进创业实践 下一篇:推动农业保险更好更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