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时间:2022-09-20 12:18:40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把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寓于教学之中。笔者试着就这一问题结合个人教学实践作一点探讨。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思维品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8-220-01

“发展语文思维能力”是九年义务教育大纲(新教材中称为课标)中教学目标的一个主要方面。因此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语文思维品质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其中的首要任务。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把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寓于教学之中。下面,笔者试着就这一问题结合个人教学实践作一点探讨。

一、点睛式提问――学生思维品质敏捷性的培养

点睛式提问的目的就是在为学生设置一个磁力场(渴望得到或者了解某方面的知识)作为诱饵(诱发思维的诱发物),并以教师为主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求知欲,促使他们产生冲动(即很想知道某方面的情况、知识等),从而得到启发和活跃思维。

如教学冰心的《小桔灯》,教师可自制小桔灯,在导入新课之前,将模型展示出来,引起学生的集中注意和有趣思考,引起学生寻求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也为学生架起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冰心笔下的《小桔灯》该是怎样的呢?文中小姑娘的形象又是如何呢?在学生与课文与作者的对话中,获得成功感和喜悦感,同时他们的分析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得到了应有的培养。

二、手脑并用――注重动手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探究性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单元内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各项内容进行整合。整合的目的是指导和调动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自己的兴趣,把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剪裁、归类,制作成向同学交流的幻灯片,并在课上演示介绍,那这一素材性资源的开发就会产生巨大的辐射作用,不仅能促进这一学生个体的有效发展,而且还使群体(其他同学和老师)都受益。比如七年级语文教材(下)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人物风采”,所选课文都是表现古今中外著名人物的;写作是对人物刻画的训练;口语交际“学做小记者”也是采访自己设定的对象……我们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领会编者的意图,进行单元整合教学。诸如此类的教学活动,侧重充分调动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并在这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其探究性则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即得到了应有的培养。

三、转变观念――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师生观,传统的师生相授其实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鲜明个性,也往往消磨了学生的灵性、悟性。我们需要的更应该是尊重学生主体和个性的教育,我们姑且称之为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要求我们把学生看作是具有创造潜能的创新主体,这就是“转变角色”。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而教师是主导。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内化,说到底需要学生自己的体验实践。许多成功的语文教学改革家,他们取得成绩的秘诀就在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把他们当成活生生的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只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四、激感――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1、境,引导学生入境体验

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

2、故事,吸引学生入文阅读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巧设悬念、创设疑问,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故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以此来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悬念和疑问的设置又使得学生积极去深入阅读文本,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在深入故事的体验中对人物形象和主题有了更深的理解。

3、反三,进入文本而又出于文本

在前面引导学生深入把握文本的基础上,我们又不能被文本所有囿,而应该积极带着学生从文本中走出来,走入我们的现实生活,把相似的东西联系起来,唤起学生真实的生活体悟。如教学《济南的冬天》可让学生回忆故乡冬天的景色;教学《春》时,可让学生回忆过去与好友踏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和当时的惬意心情。这样,学生能触类旁通,既深刻地体会课文的情感,又丰富了个人视野和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 巢宗祺,雷 实,陆志平主编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 王文彦,蔡明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 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上一篇:小学数学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培养策略 下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主导和主体作用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