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之地的玫瑰 日乌且&爱德嘉峰新路线攀登

时间:2022-09-19 11:26:32

无人之地的玫瑰 日乌且&爱德嘉峰新路线攀登

对于登山探险者而言,贡嘎山域可谓是一座宝库。2010年11月,凯尔・邓普斯特(Kyle Dempster)和布鲁斯・诺曼(Bruce Normand)利用秋季的稳定天气周期,在这里开辟了两条高难度 的打捞路线――日乌且峰西壁路线和爱德嘉峰东壁路。

一个星期的徒步和休整之后,我和凯尔觉得可以开始爬点什么东西了。这段时间的天气一直很晴朗,几乎没有云彩。从日乌且营地望去,日乌且峰西壁形成了一个几近完美的等边三角形,正中央的沟槽把这个三角形分成了对等的两半,安迪・凯夫(Andy cave)和米克,福勒(Mick Fowler)在2003年曾经尝试过这条沟槽路线,后来又有一支韩国队伍来尝试过,但他们都是在春季来的,遇到的是无法攀登的薄冰和破碎的岩石,然而在10月,中央沟槽里填满了积雪形成的水冰,看上去相当坚实。

在把部分装备运输到路线脚下之后,我们决定一日轻装冲顶并从另一侧下撤。但为了防止出现意外,我们还是带上了一顶单层帐篷,一张垫子和一条睡袋。我们凌晨3点从营地出发,5点半越过碎石坡和雪坡到达路线脚下,风力很强,冷风带来的云层遮挡了月光,不过我们还是决定继续向上攀登,我们无保护通过路线底部的锥形区域,到达了沟槽中第一段较窄的地方,这里的冰面大约有45度,偶尔会有陡一些的台阶。我一直领攀到冰层变陡的地方才设下第―个保护站。事实上,跟东部,喀喇昆仑和天山山脉中段:相比,四川任何地方的山峰都已经有能算是。人迹罕至。了,许多登山队伍都曹造访贡嘎山域,周边的徒步路线也已经相当成熟,贡嘎主峰东侧的海螺沟冰川更是已经被开发成了吸引大量游客光顾的景区,然而,跟中国的绝大部分山区一样,至今仍很少有登山者在这里进行高投入度的阿尔卑斯风格攀登。

我和凯尔・邓普斯特所追求的正是这样一场探险――就像我们2009年在天山山脉的雪莲峰所经历的那样,我们的目标之一是海拔6376米的日乌且峰,2010年2月,我曾对这座山峰的西壁进行过侦察,另一个目标则是美丽而又危险的爱德嘉峰,尽管早在2002年就有一支韩国队伍沿南坡路线登顶这座海拔6618米的山峰,但它那壮丽的东壁直到2008年才借由中村保所拍摄的一张经典照片而为登山界所知,200g年春季先后有两支队伍尝这里的冰很薄,下面是松脆的岩层。凯尔领攀这一段,他向左爬到了更厚的冰面上,沿途打下了几枚稳固的冰锥。当他爬到一段80度的冰壁中间时,绳子用完了,我跟攀上来,然后凯尔再度出发。他很快又回到了右侧动作很慢很仔细,跟攀时,我明白了他这样做的原因:这一段的上半部分叉变回了 松脆岩层表面的烂冰。接下来换我领攀,翻过台阶边缘之后,我在下一个台阶的基部设好了保护站,我们从这里开始换用行进间保护,我朝左边狭窄的侧槽里爬去,以免落冰砸到凯尔。结果我们在侧槽里爬了三段绳距才回到右边的主沟槽,中间有好几次需要通过陡峭的薄冰地段,尽管右边不远处就是简单而又稳固的冰面,但我们只能望冰兴叹,幸运的是,我们终于往右斜切回了主沟槽里,在这里休息了片刻。

我们的确需要休息,因为时间已经是下午两点了,我们已经攀登了11个小时,到达了海拔接近6000米的地方。我们上方的顶峰笼罩在云团里,风裹挟着雪花从四面八方袭击过来。接下来的两段行进间保护绳距都由我领攀,每一段的距离都很长,地形是单调的60度冰面,让我们的小腿肌肉又酸又累。这两段绳距结束之后,我们已经到达了沟槽顶部,只剩下最后一段不长的陡壁需要翻越了,凯尔用漂亮的动作搞定了这段陡壁,翻上了通往顶峰的雪坡,我快速跟攀上去,越德嘉峰东壁,其中第一吏是俄罗斯A亚历山大・拉齐金(Aexender Ruchkin)和吉尔吉斯人米哈伊尔・米哈伊洛夫(Mikhail Mikhailov)的组台,恶劣的天气耻他们甚至没能一睹这座山峰的面目。第二支则是由美国人琼尼‘考普(Jonny coop)、麦卡戴什(MicahDash)和韦德・约翰逊fWade,Johnson)组成的队伍,他们在试图接近爱德嘉东南壁的。

过程中遭遇雪崩罹难,这起山难对中美两国登山界都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作为一名美国登山者,凯尔对爱德嘉峰东壁的情绪相当复杂,交织着强烈的向往与厌憎,经过反复讨论,我们决定尝试一下,这就意味着把爱德嘉作为整场探险的核心目标,由于接近路线的危险性,我们决定采取单次快速冲击的攀登方式,送就要求我们事先建立起良好的逶应性,我们选择了贡嘎山域西侧日鸟且沟的高海拔草过保护站继续向上领攀,在顶峰雪檐下找到一处冰裂缝钻了进去,凯尔也跟着钻进冰裂缝,里面的宁静安详跟外面的风雪交加简直就是两个世界。我们吃了一条能量棒,嚼了些从冻住的水瓶里挖出来的冰块,挥舞着手臂来加速血液循环,在我仇身后,夕阳的光芒开始穿过被风扯裂的云层透射过来,给斜下方的小贡嘎镀上了一层金红的颜色。

我迈开步子朝顶峰山脊爬去,凯尔紧随身后,不到一分钟,我们就站在了峰顶上――脚下是坚实的硬雪,没有雪檐,没有干扰视线的假顶。时间是下午六点,对面庞大的嘉子峰西壁似乎触手可及,勒多曼因已经被阴影遮挡了,更北边通往贡嘎主峰的山脊则笼罩在云层之中,向东望去,爱德嘉峰的西壁和北壁清晰可见,在擦冽的寒风中显得陡峭而险恶。

我们环拍了周围的照片,握了握手,就开始朝东北山脊的方向下撤。山脊一开始宽阔平坦,但是很快就出现了雪檐,坡度也变得越来越陡,逼得我们不得不转过身子倒攀。天色逐渐暗淡下去,雪檐越往下就越脆弱,我们在松软的雪面上仔细寻找着落脚和插镐的位置,风力一直很强,榨取着我们所剩不多的体力和热量,天完全黑了,我们看见了下面冰川上的头灯亮光,那是正在侦察嘉子峰西壁路线的冬冬,他的营地似乎离我们并甸地带作为适应场所。

我们的队伍包括了中国登山者严冬冬,古奇志(古)以及法国登山者克里斯蒂安・特罗姆斯多夫(Chr,甜Ian Trommsclorff)和让-阿尼钦(Jearl Annequin)。我们用面包车把从成都和康定购买的物资运输到老榆林,再用马匹运输到4300米的上日乌且营地,营地周围环绕着小贡嘎(5924米),嘉子峰{654Q米),日乌且峰和勒多矍因(6112米)等几座高峰,我们决定在这里通过两个星期的徒步,攀登和休整来达到充分的适应,为攀登爱德嘉做准备。之前在2月来这里侦察时,我们遇到的是大段的亮冰和裸岩,因为贡嘎山域整个冬季都受到来自青藏高原的干燥西北风吹捞,很少发生降雪,然而在秋季,从4月一直延续到10月的印度洋季风带来的大量降冒经过沉降,融化和重新凝结,在许多地方都形成了季节性的水冰,

不遥远,我们离开东北山脊,开始沿着北壁倒攀,脚下最初是陡峭的积雪,然后开始出现凸出雪面的岩石,最后几乎完全变成了裸

岩,我们不得不取出绳子,就像20013年11月沿西南山脊路线首登日乌且峰的罗杰,佩恩(RogBr Payne)和朱莉-安・克莱玛(Julle。Ann Clyma)那样,在黑暗中沿着未知的路线进行一段又一段的下降,

凯尔总能在破碎的岩面上找到靠谱的下降保护点,而我则尽量配合他的操作,我们的情绪在绝望和希望之间交替涨落――当风雪肆虐,凯尔用完了岩锥,被迫丢弃塞子作为下降保护点的时候是绝望,当云开雾散,我们能看见冬冬酌头灯亮光又近了一分的时候则是希望,下降了15段绳距之后,我们终于到达了冰川顶部的雪坡上。这时已经是凌晨两点了,我们本打算继续向下跟冬冬会合,但是冰川上的裂缝让我们不得不用绳子结组,逐渐变陡的坡度让我们不得不重新穿上冰爪,最后我们被困在了裂缝区中间,没办法在黑暗中找到向下的路,我们已经连续攀登了24个小时,这种时候绝对不能犯任何错误,于是我们支起帐篷,钻了进去,化雪烧了些水,然后就在精疲力尽中睡着了,

我醒来的时候发现外面晴空万里,前一晚的风雪已经消失无踪,我坐在帐篷外面开始烧水,跟凯尔分享了最后剩下的一点点食物,下方有一个小红点正在移动,那:是冬冬在朝我们走来,在光天化日之下,他很容易就找 出了通过裂缝区的正确路径,我们收拾好装备,走过去跟他握了握手,然后就沿着碎石坡和积雪覆盖的乱石区开始了漫长的下撤。下午,我们回到了大本营,开始跟克里斯蒂安和让讨论路线的情况和接下来的打算,事实上,我们在日乌且沟的日子已经接近尾声了,剩下的两个好天气里,我和凯尔在营地休息恢复,克里斯蒂安和让则尝试了日乌且西壁上的另一条路线,在我们路线的右侧。由于风力实在太过强大,他们中途选择了放弃,第三天,真正的坏天气周期来临了。我们在时下时停的雪里度过了适应周期的最后三天,然后踩着没到脚踝的新雪出山回到了康定,在那里,我们进行了两天的休整,乘车越过3300米的雪门槛垭口到达了贡嘎山域另―侧的磨西镇,我们已经准备好挑战爱德嘉峰了。爱德嘉的情况跟日乌且完全不同,在贡嘎山脉的东侧,进山过程往往需要从海拔只有1500米的谷底开始,在云雾缭绕的林地和溪谷中间爬升超过2000米的海拔,才能到达山峰脚下。这里每年的晴天还不到60天,绝大多数时候,头顶的山峰都处于云雾的包裹之中,要想一睹它们的真容,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米哈伊洛夫和拉齐金,以及考普,戴什和约翰逊的教训告诉我们:第一,冬季才是这里最合适的攀登季节;第二,接近爱德嘉峰的过程越快越好。

在磨西,我们跟四川登协派来的联络官李宗利会台了,他当初也曾为那支不幸遇难的美国队伍担任过联络官,李宗利是中国登山高级人才班首届毕业生,不仅能力卓越,充满责任感,而且自己就是一个富有激情的攀登者――他是我整个攀登生涯里遇到过的最优秀的联络官。当地的旅游开发公司正在施工,禁止外来人员进入燕子沟(接近爱德嘉峰东壁的必经之路),经过讨论,我们决定在天亮前悄悄混进去,冬冬和古古(刚从四姑娘山区赶到磨西)的目标是罕为人知的爱德嘉峰北壁,而克里斯蒂安和让则需要更多的时间用来进行适应和侦察,所以第二天黎明的黑暗中,只有我,凯尔和一名当地背夫踏上了通往爱德嘉峰东壁的道路。

我们的接近过程其实相当盲目。第一天,毛毛细雨从早一直下到晚,我们在破碎的河谷中间艰难行进,洞谷两侧都是近乎直立的陡壁,质地是大小不等的圆石混杂者砂砾,似乎是前不久才垮塌下来的,跟随我们的背夫对山峰的位置完全没有概念,在海拔3200米的地方,他带着我们拐进一条岔沟,指着杜鹃丛中间一小片长满青苔的平地,告诉我们这就是美国队当初的营地:当他发现我们没有为他准备帐篷(没人告诉过我们应该这样做)时,就匆忙下了山,结果是第二天,我们的速度和信心都增加了不少,

这一天的天气有所好转,我们回到主河谷里继续上升,在河谷分岔处选择向右,我们怀疑这里就是爱德嘉东壁与东南壁接近路线的分界点,也就是美国队营地的真正位置,然而云雾遮挡了视线,让我们无法确定,我们继续向上行进,偶尔需要躲避两侧掉落下哭的滚石。我们无法想像一场大雨会把这里变成什么样子。河谷逐渐开阔起来,我们绕过一小片冰川,在海拔4100米的地方找到了一片还算安全的雪地作为营地。云层逐渐合拢了开始下起雪来。

雪下了大半夜,但是只积起了几厘米厚:天亮时分,天已经晴了,阳光照映在我们头顶的岩石和冰川上,从营地走出没多远,爱德嘉峰东壁就完完整整地映入了我们的眼帘。即使从如此接近的角度看去,这仍然是一面令人望而生畏的山壁――垂直的岩石,危耸的雪檐,左侧还有狭窄的冰雪条带覆盖,右侧则完全是光秃秃的岩壁。就在我们观察路线的时候,上方忽然发生了雪崩,一片白茫茫的雪雾朝下涌来。尽管我们所处的位置并不在雪崩的威胁范围之内,但我们还是躲到了旁边的巨石后面。雪崩过后,我们周围的一切都蒙上了一层细细的雪末。我们意识到,惟一的机会在于准确把握短暂的好天气窗口,我们在强烈的阳光下等待了两个小时,上面一直没有再发生雪崩,于是我们就出发了。

很快我们就进入了淘槽的阴影里,三面都是陡峭的山壁。早晨的雪崩痕迹清晰可见,堆积物中混杂着大小不等的冰块,很明显是悬冰川崩塌的结果。我们沿着雪崩路线的边缘行进,因为这里走起来比较容易,如果再发生雪崩又能及时避开,尽管这样选择带有赌博的成分,但是风险并不算大。我们很快到达了海拔5000米的地方,雪崩痕迹在这里消失了,我们开始在软雪中跟难跋涉,气温很低,我们逐渐开始感觉到寒冷。雪坡越来越陡,积雪越来越厚,变得足有齐膝深。往右是通往东北壁的岩面,往左则是通往东壁的冰带,我们的行进方向是左边。这时是下午5点,我们惊讶地发现海拔已经有5500米了,看来爱德嘉东壁终究还是没有照片上看起来那么巨大。我们在雪坡上挖出搭建帐篷的平台,舒舒服服地度过了一夜。

第二天日出时分,天气依然晴好。我开始朝冰带上领攀,冰面最陡处达到了70度,120米的行进间保护之后又是漫长的雪坡,最后,在海拔5800米的地方,我们终于遇上了岩壁。爱德嘉东壁的形状有点像是一把铲子:右边是光秃秃的东南壁,左边是点缀着冰雪的东北壁,中间的沟槽就像铲子的柄,全部的落石落冰都会掉进沟槽里,为了躲开坠落物的威胁,凯尔选择了左侧的一段陡峭的岩槽路线,这意味着我们需要穿着冰爪进行一整段绳距的攀岩。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左侧上方的冰带提前硼上山脊,因为中间沟槽的风险实在太大了,这就意味着我们在到达山脊之前最多只有400米的海拔需要上升,凯尔朝岩槽里爬去,这里的岩质是花岗岩,设置保护比我们原先想像得容易,但是角度非常陡,凯尔不得不经常挂在保护点上休息一会儿,同时琢磨下一个攀爬动作。他的攀

爬风格是一如既往的条理分明,首先保证安全,然后才是精准的动作,最上面一段的角度最陡,岩面最光滑,但他仍旧保持着节奏,终于翻上了一处积雪的平台,在那里设好保护站。对我来说,跟攀的过程充满了乐趣――冰爪和冰镐都需要利用狭小的岩点,每一步的动作和平衡都需要精妙地控制,凯尔继续向上领攀,通过另一段岩槽到达了冰带上,一开始的冰况还不错,再往上就是陡峭的薄冰,冰面跟岩石结合得并不是非常紧密,我有充裕的时间观看凯尔如何通过一个又一个难点,如何在冰岩混台的陡壁上一步步爬升。太阳逐渐西沉,爱德嘉峰的影子投射在下面的云层上,拉得越夹越长,没有风,只有右侧偶尔发生的雪檐崩塌声打破沉寂,我模仿着凯尔的动作跟攀,尽量不去破坏岩石表面的薄冰,因为冰面比光滑的岩石斜板要容易得多。

爬完第三段的时候天已经黑了,我们到达了计划中打算露宿的雪盆区。积雪很薄,下面就是冰层,二者都不超过30厘米厚,我们只有坐着度过这一夜了,我们小心地挖出一块平台,随时注意着不让任何一件装备掉落下去,因为任何一件装备都有可能攸关性命,我们肩并肩在平台上坐了下来,双脚搭在下面的小平台上,夜空依旧晴朗,我们一边烧水煮面,一边仰望着满天繁星。然而在天快亮的时候,风刮了起来,夹杂着碎雪拍打在我们身上,

太阳终于还是升起来了,我们钻出睡袋,烧水吃了些东西,试图让身体暖和过来。收拾完装备之后,我们开始朝左边的阴影中攀登。凯尔沿着另一段陡峭的薄冰带朝左上方领攀,再往上就是山脊的缺口处,我们可以看见山脊背面的积雪,但是云层也正在聚拢,风从山脊另一边猛吹过来。直上很快就被证明是不可行的,因为冰实在太薄也太脆弱了。我们打量着下方那漫长而危险的淘槽――下撤同样会是漫长而艰苦的。凯尔朝另一边斜切过去,观察另一条冰带。那里是可攀的。我们还没有被逼上绝路。

下一段绳距让。我惟一一次不得不把所有的冰清掉才能往上攀爬‘

(凯尔的话)。他一寸寸朝上移动着,每一个保护点都设首得无比可靠。坡度开始变缓,我们到达了山脊缺口的正下方,只剩下两段绳距就可以翻上去了,下一段绳距是覆盖着积雪的斜板,根本没有任何牢靠的支点――跟攀这一段的过程中,我有一次双镐都脱离了岩面,幸亏一只脚撑住了背包的重量,才避免了长距离的钟摆式坠落。云团越来越浓密,风吹着雪花从山脊背后飘扬过来,接下来的一段绳距同样需要精准的动作,每一步都不能有丝毫的失误,到这时,我们的镐尖都已经完全钝了,很难勾住脆弱的薄冰,凯尔小心翼翼地朝左挪去,翻上一个小台阶,回到右边,终于消失在缺口之上。我沿着他攀爬的痕迹向上跟攀,感觉着薄冰在镐尖和冰爪下破碎,最终爬上了坚实的冰面,翻出缺口,我发现凯尔正坐在雪坡上,挥手示意我继续爬向左边的平台,风在我们耳畔怒吼着。我们艰难地撑起帐篷,把四个角固定好,然后就迫不及待地钻了进去,无论风吼得有多凶,我们都需要喝些水,吃些东西,在温暖的睡袋里躺几个小时,让靴子和手套里的冰融化掉,我们尽量不去理睬帐篷抖动的声音和从门缝漏进来的雪末,甚至还都睡了一会儿,天亮后,风仍然没有变小的迹象,我们迈出帐篷,发现西南方向的贡嘎主峰顶上挂着长长的旗云,右边是通往日乌且的山脊,东边是覆盖着四川盆地的云海,头顶上则是遁往爱德嘉顶峰的山脊,在晨光中映现出橙黄的颇色。

我们采用行进间保护,在45度的冰坡上斜切了好几段绳距,才绕过顶峰山脊的悬冰川区,尽管风九一直很强,云团还是越聚越厚,爬完最后一段陡坡,我们已经精疲九尽,不得不抛下身上的背包,整个上午我的状态都不好,无论怎么调整都恢复不过来,而现在,凯尔也开始表现出了崩溃的迹象,于是换由我继续开路,―边在雪坡上踩出脚印,一边透过云雾观察雪檐边缘的位置,在我等待凯尔跟上来的时候,云雾散开了片刻,然后又合拢过来。我继续向上开路,这已经是通往顶峰的最后一段雪坡了。周围是白茫茫一片,我只能通过冰镐穿透软雪的感觉来判断雪檐的位置。在峰顶,我精疲力尽地趴在雪面上,一直到凯尔跟上来,才起身给了他-个拥抱。云雾完全没有再度散开的迹象,于是我们在一片白茫茫中随便拍了几张照片,就开始了下撤,

能见度几乎为零,我们只能凭着几个小时前观察路线的印象决定下撤的方向,风越刮越强了。我们沿着山脊向下,越过一处山坳,到了避风一侧的雪坡上――尽管坡度很陡,但我们勉强可以面朝外向下走,能见度仍旧很低,我们往右倒攀通过了一段悬冰川区,下到了两条岩石山脊中间的冰川上。我们希望这就是韩国人当年的首登路线。雪越下越大,天色开始变暗,我们在一处仰角岩石下面支起了帐篷免得担心雪崩和落冰,

早晨天晴了一会儿,我们回首就能看见爱德嘉顶峰,往下看只有陡峭而破碎的冰川地形,但凯尔认为我们肯定能绕出去,四个小时之后,我们的信心已经没那么充足了――我们仍旧在乱冰区中间游荡,不时需要掏出绳索下降,能见度再度变得很低,不过我们反正也别无选择,我往左拐去,寻找着冰川和岩石之间的沟槽。不知不觉间,脚下的路变得好走了许多:一小段倒攀,回到冰川上绕开巨大的冰裂缝,然后再下降回沟槽里,然而冰川并没有变得平坦,反而又变陡了。

我们不得不继续沿陡峭的冰坡下降,绳子和手套都被冰冷的融水浸透了。天色再度变暗的时候,我在用力抽冰冻的绳子,凯尔则在碎石覆盖的斜坡上试图设置下一个保护点,他把绳套绕在一块大石头上,用力拉了拉,又用力拉了拉,石头松动了,往下看,只有越来越陡的冰坡和岩板消失在雾气之中,雪仍旧在下着。看来我们只有在这里过夜了,至少这里比顶峰上暖和许多――我们已经撤到了4300米,

早晨,我们吃光了剩下的最后一点食物,下定决心无论如何都要当天出山,凯尔设好了另一个勉强能用的保护点,我们朝下面的雾气中降下去,抽绳花了整整十分钟,我们继续向下倒攀,每当遇到陡峭的台阶就下降一段,脚下的地形逐渐变成了覆盖着松雪的乱石坡,尽管坡度不再陡峭,但是石头并不稳固,我们仍旧需要小心。这是一条河谷,跟我们五天前上升的河谷非常相似,在3300米处,我们毫无预兆地下到了公路边――路面宽阔平坦,布满了卡车的辙印,我们下来了,再走了半个小时,一辆东风卡车出现在我们面前,车上的工人们挥手让我们上去,车开了一段,我们又不得不下车步行,因为公路完全被泥石流冲毁了,又往前走了一段,我们挥手拦下了一辆崭新的小货车,逸一次终于回到了磨西,

这条路线花了我们八天时间,跟雪莲西峰北壁的成功不同,这一次至多算是半成半败――我们在危险的环绕中侥幸活了下来,或许我们这次的路线是整个贡嘎山域技术难度最大的一条,但是-路上的客观危险让我们无法感到满足,最多只能因为幸存下来而感到宽心,我们把这条路线命名为。无人之地的玫瑰。定级M6/W15,这似乎是爱德嘉峰东壁上惟――条还算安全的路线,我们选择了一年里天气最稳定的季节进行攀登,而在别的季节,这条路线未必可行。我和凯尔希望能以此纪念琼尼・考普,麦卡・戴什和韦德・约翰逊,不是纪念爱德嘉峰的阴暗面――他们所遭遇的不幸――而是纪念它的光明一面:桀骜不屈的探险精神,对美和新鲜事物的不懈追求,富有感染力的热情一这正是他们为亲朋好友们,为整个攀登界所留下的东西,

上一篇:乌兰布和 第5期 下一篇:腾格里 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