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草”动

时间:2022-09-19 10:24:11

关于君民关系,历史上最著名的论断,莫过于唐太宗李世民的“水可载舟,亦能覆舟”了。君,舟也;民,水也。民心向背事关江山社稷,李世民这句话成为后来不少明君常常挂在嘴边的治世警言,明智的大臣也常常用它来劝诫昏君庸主。“舟与水”的政治隐喻,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至深至巨。遗憾的是,另一个同样有积极意义的政治隐喻,却淹没于历史尘埃之中,鲜为人知,那就是把君民关系比着“风与草”。

我国最古老的历史典籍《尚书》记载,周成王这样阐述自己关于君民关系的理论:“尔惟风,下民惟草”。周成王的意思是,君主是风,民众是草,草随风动,风朝哪边吹,草就朝哪边倒。

把君与民的关系比着风与草的关系,也见于《毛诗正义》的首篇:“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又说:“君上风教,能鼓动万物,如风之偃草也。”这些话几乎就是对周成王“尔惟风,下民惟草”的注释。

同样的意思还可见于《论语・颜渊》。孔子对前来问政的季康子说:“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苑纾小人之圆荩草上之风,必偃。”孔子认为,只要君主一心向善,民众自然会随之向善。君主为政之匀舴纾小民从化之匀绮荩加草以风,无不倒伏;犹如化民以政,无不追随。孔子试图通过“风与草”这个比喻,劝诫季康子谨守正道。可见,在君民关系问题上,孔子也持有与周成王相同的见解。

《尚书》、《诗经》、《论语》是我国早期最重要的文化典籍,既然它们都认同“风与草”的隐喻,那就意味着以“风与草”的关系来比附君与民的关系,在中国早期是一种普遍的政治观念。虽然这种观念在先秦以后的典籍中再很少见到,也没有在后来成为普遍的政治观念,但儒家的“内圣外王”理念与这种政治观念是一脉相承的,都对为君者提出至高的道德要求。君德决定民德。春风劲吹,万物焕新;寒风凛冽,寸草不生。

小时候看过一本连环画,至今记忆犹新,故事寓意深刻:古代有个国王,长得又矮又胖又黑,奇丑无比。刚从老爸手里继承大统时,他面对满朝的帅哥大臣,感到很痛苦,很孤独。为了摆脱心魔,他想出一个“绝妙”的办法,将颜值高的大臣纷纷罢官,而把丑八怪陆续纳入朝廷,长得越丑越能占居高位。一时间,朝廷上群丑咸集,国王陶醉其中,不亦乐乎!整个国家以丑为美。全国上下,帅哥为了改变自己的基因,为后代谋个好前程,纷纷挑长得难看的女子做老婆。君王以丑为美,民众也会以丑为美。正所谓风吹草动,草随风倒。

而从历史上看,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是公认的古代社会经济发展较为充分的时期,也是社会风气较好的时期。统治者勤政爱民,戒贪戒奢,对引导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现代社会没有了皇权和君主,掌握国家权力的是各级官T,风即官也,官员乃民众之榜样,官正则民正,官邪则民邪。若官员忙于搞腐败、包二奶,纸醉金迷,又怎能要求民众道德高尚?若道德败坏者吃香喝辣,而保持良知和底线的人粗茶淡饭,价值导向错乱,又怎能使社会风正气清?“风与草”不止隐喻古代君民关系,于今天仍有警示意义。

上一篇:浅议现代陶艺与雕塑的关系 下一篇:辽宁省城镇化进程中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