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鸟难飞(十一)

时间:2022-09-19 10:20:26

许多俄罗斯人坚信,不是美国的莱特兄弟,而是沙皇麾下的海军军官亚历山大・莫扎伊斯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动力飞机,早在1882年就成功上天了。尽管这点没有得到普遍公认,但到后来的红色苏联时期他们确实在航空领域取得过不少“第一”,

只是其中有些如同流星般一闪而过就重重地直坠尘埃了。

穿鞋子的“大鸟”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在1920~30年代推行工业化的过程中,人才和技术基础尚且薄弱的航空界就掀起了追求大飞机的热潮。虽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就打造出重型轰炸机的伊戈尔・西科尔斯基已经移居美国,但这也别人有了出头之日,康斯坦丁・卡里宁就是其中之一。一战时他还是飞行员,后来在哈尔科夫创办了航空学院和飞机设计局。研制过几种中小型民用飞机后,1929年卡里宁雄心勃勃地向能搭载120人的大机型发起了挑战。

“卡”式飞机的一大特征就是椭圆形的机翼,有着相当大的机翼面积。这架最新设计的K-7单翼机也不例外,翼展接近后来美国的B-52轰炸机,厚度达到2.3米,这是因为要在机翼内部设置乘客座舱!为了撑起这么厚实的机翼,卡里宁采用了双尾撑布局和大型翼下固定式起落架。由于大量使用金属材料导致机体沉重,只靠机翼前缘一字排开的6台米库林AM-34F牵引式发动机已经不够劲了,又在机身后部加装一台同型号的推进式发动机,单台功率均为560千瓦。

1931年K-7开始建造前,政府方面又要求优先改为轰炸机,最多能装载19吨重的炸弹。卡里宁为此做了不少修改,在机头部位和左右尾撑上各加上了一个自卫炮塔。而起落架整流罩就被放大成长条形的武器吊舱,可安装机枪和炸弹,甚至还有通向机翼供人员进出的梯子。当两年后第一架K-7完工登场时,看着就活像穿上了一双特大号的旱冰鞋!

不管别人怎么看,这只配备7台发动机、需要19名机组乘员上下伺候的“大乌”从1933年8月11日起进行试飞。开始不过是短暂的起降测试,但K-7动力系统的低效率和飞行状态的不稳定已经显露无遗,而且发动机工作时会引起机身出现严重的共振现象。卡里宁并没有认真分析症结所在,只是简单地用钢板来焊接加固。这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却又使得机身至少超重10%,结果就悲剧了。在11月21日的速度测试中,K-7的右侧尾撑发生断裂,升降舵被卡死,飞机从100多米的低空直接坠地,造成15人遇难。

卡里宁原本还计划从K-7发展出供军政要员使用的VIP专机、能搭载伞兵和吊挂轻型坦克的运输机等改型,但坠机事故断送了一切。另两架尚未建成的K-7在1935年被拆除,没过多久卡里宁自己也成了“人民公敌”遭到处决。直到N年之后,有好事者在模型和数码作品中重现了这只稀罕而怪异的“穿鞋大鸟”,才没有它完全泯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图波列夫的连连“背运”

K-7可不是霉运当头的唯一特例,比它摔得更“灿烂”的还有安德烈・图波列夫的“大作”。在一起追大飞机的那些年,自然少不了这位“俄罗斯航空之父”。1922年他成立自己的设计局后,就陆续研制过多种大型轰炸机装备苏联空军。也是在1933年,图波列夫设计出与K-7大小相近但略轻些的ANT-16原型机,目标是要能装载最多10吨的炸弹,为此不仅在机翼前缘装有4台AM-34F发动机,还在机背上架起了一对前拉后推式的发动机组合。不过试飞结果表明这样的布局大大拖累了飞行性能,操控起来也很费劲,因此很快就被放弃了。

无论是出于宣传目的还是实用需求,幅员辽阔的苏联都必须拥有能赶超西方的大型远程飞机。在这样的驱动下,图波列夫接着拿出了更大更重的ANT-20,以著名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的名字命名。这是一架采用全金属机身的单翼机,共有8台AM-34FRN发动机,和ANT-16一样其中两台是串联着装在机身上方。其翼展为63米,全长33米,重达53吨,内部装有用于无线广播、摄影冲晒、电影放映和编辑印刷等进行流动宣传所需的全套设备。虽说飞行性能实在一般,但“高尔基”号公开亮相时可是气场十足,成为苏联航空成就的象征。然而在1935年5月18日的飞行展示中,一架近距离伴飞的战斗机上的飞行员心血来潮秀起了特技,不想失控撞上ANT-20,导致双双坠毁和45人丧生的惨剧。还有一架改进型的ANT-20bis作为客机运行了几年,也因操作不当在1942年失事损毁。

与ANT-20项目同时进行的还有ANT-22水上飞机,研制目的不是像西方同类机型那样要飞越大西洋,而是作为“飞行巡洋舰”,即远程侦察一轰炸机来使用的。图波列夫这回又采用了非常规的设计,将两具船形机身以厚实的主机翼相连接,6台功率各为612千瓦的AM-34R发动机两两串联,并排安装在机身和中段机翼之上。这造型与意大利的萨沃亚・马彻迪S.66水上飞机相似,但体形就大得多,可携带6吨炸弹,设有6个自卫炮塔。可惜六六未必大顺,1934年8月这架双体机建成下水,而测试结论却是“水面航行性能颇佳”。这样的评语显然不是写给飞机的,“巡洋舰”前面那个词可以无视了。尽管ANT-22曾创下水上飞机的载重飞行高度纪录,但装上军械后各项指标都大受影响,最终还是因缺乏实用价值而彻底遭弃。

由于缺乏高效的动力系统,在机背上安装外置发动机也是不得已之举,但这既增加了阻力,也难以抬升过于笨重的机身,失败在所难免。幸亏图波列夫同志的才气和运气要比卡里宁好得多,否则后来就没有那么多的“图”式飞机出现在蓝天之上了。

名不副实的“野蛮人”

喷气式发动机的出现打破了传统飞行器的速度瓶颈,但要实现超越声速的梦想也并非易事。从第一台喷气发动机投入运转到用小型试验机突破声障就花了10年的时间,大型飞机要达到这一步的难度可想而知,苏联人就没少栽跟头。这里说的是一位已经被淡忘的“怪才”设计师伏拉基米尔・米亚西舍夫,他早年曾是图波列夫的助手,参与过包括ANT-20在内的多种大飞机的研制工作。直到1951年他才得以成立由自己担纲的飞机设计局,3年后就在莫斯科红场五一节庆典上展示了被西方称为“野牛”的M-4喷气式轰炸机,唬得北约组织一愣一愣的。

外表彪悍的“野牛”其实性能并不怎么牛,真正的“大杀器”是超声速战略轰炸机项目――M-50,可携带30吨的炸弹和巡航导弹攻击美国本土或航空母舰。为了达到高空高速超远程的技术指标,米亚西舍夫大胆采用了细长机身加大三角翼的设计方案。动力配置也很奇特,两台D-15涡轮喷气发动机吊装在翼下,另两台就套在翼尖上。此外M-50上还运用了许多全新技术,如钛合金骨架、特殊的起落装置和自动驾驶仪等,机组只需两人。可惜过于超前的理念没结出好果子,1959年10月27日进入试飞后,M-50卯足了劲也只能飞出马赫数0.99的极限。究其原因,除了发动机推力偏弱外,对高速飞行特性缺乏认识导致气动布局不合理也是一大缺陷。

M-50后来落了个尴尬的评价――“最成功的失败”,不过它在1961年7月的苏联航空节上由两架米格-21战斗机陪伴出场时还是把西方吓得不轻,获得了“野蛮人”的绰号,装备核动力可无限巡航的传闻也北约紧张了好一阵。米亚西舍夫已经着手换装推力更大的发动机,以实现超声速这“临门一脚”。然而改进过的M-52却一直未能升空,因为此时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宣布要优先发展弹道导弹,全面取代轰炸机发挥战略威慑作用,雄心未泯的米亚西舍夫也只有徒呼奈何了。

上一篇: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研究 下一篇:日资面料商的中国市场战略